栏目主持/陈祥森
深度
新常态与新常态下的物流业
栏目主持/陈祥森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物流企业不仅需要深刻理解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更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各种变化,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发展。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把酒临风、夜雨观澜、金玉其中三位专家,做客“深度”栏目,直抒胸臆,发表看法。
专栏小编:欢迎三位专家做客“深度”栏目。进入2015年,中国经济有了新变化,步入了新阶段,进入了新常态。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是今年经济发展的抓手,并且与物流业息息相关。因此,今天请三位专家对中国经济和物流业进行深度解析,谈谈你们的看法。
金玉其中: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合理区间运行,改革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及投资消费结构将继续得到优化,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物流业也成了投资热点。总的来说,出口难以显著提升,国内消费总体平稳,投资仍会担当主角,尤其是在基础设施上投资力度很大,投资对于稳增长仍起关键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物流业是一个投资热点,譬如,冷链、仓储等行业,但投资回报率在不断降低。
把酒临风:我认为2015年GDP增速回落,但CPI总体平稳,系统性风险依然偏高。与物流业紧密相关的制造业萧条仍会持续,并且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大幅度扩散,物流业受此影响利润下滑,一些企业会非常艰难。
夜雨观澜:我觉得2015年会延续去年经济相对低迷的状态。从制造业PMI看,今年头两个月都低于荣枯线,说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突出,甚至可能超过去年。有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PMI连续2个月低于荣枯线,一方面是受到春节期间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扩张动能依然不足。生产指数连续5个月下降,结合近期煤炭价格、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走弱来看,经济增长微观基础疲弱,一季度经济环比增速可能明显下降。
把酒临风:经济下行导致GDP增速下降和制造业萧条,这个下降和萧条后果非常严重,首先是就业质量恶化,随之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从数据看,PMI回落反映当前内外需同步走弱、库存整体依然偏高,企业生产意愿不强。上游煤炭价格下跌库存走高,中游钢铁、水泥低迷,化工弱改善,下游汽车经销商信心指数回落。这里尽管有春节因素影响,但是难掩实体经济低迷。
专栏小编: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然而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暴露出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所以,中央从战略的高度,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准确地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战略判断。那么,三位专家对此有何考量?
把酒临风:过去我们依赖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来看,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都在40%以上,其中2011年达到48.3%。全世界平均的投资率近年一般维持在23%左右,极个别国家或地区在短时期内可能达到30%,我国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当然,这样的高投资也有好处,一派欣欣向荣,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但埋下的后果却越来越严重,最直接的就是高通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过5次高通胀,共同点都是高投资之后就是高通胀,随后是紧缩投资,治理通胀,经济陷入不景气,然后再通过高投资启动经济增长,如此循环往复、恶性循环。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个危害,决心通过经济转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金玉其中:如果把投资放在过剩的产能上、楼堂馆所上,当然会种下恶果,但要是放在基础建设方面,我看挺好的呀,况且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还没有完成,需要大量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以前欠账太多了,今天需要补上。所以,我觉得今年国家投个几万亿用于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必要的。
夜雨观澜:我觉得任何投资都要有回报,即使是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有回报,没有回报或者回报过低的项目就是无效投资。这些年来,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上,考虑回报率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投资没有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有的甚至打了水漂。日本1986年发生内需不足的问题后,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启动了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正是大量无效投资,埋下了后来大崩盘的祸根。
专栏小编: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今年是新常态,我们每年都有一个热词,都有一个新内容。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新常态联系起来考虑,你们有什么想法?
夜雨观澜:对于新常态,我在上期就谈过了。吴敬琏老先生说“旧常态已破,新常态未立”。那么怎样建立一个我们期待的新常态呢?我认为,就是要坚定有序地推进改革,方能保证合理的新常态得以确立。大家都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键,其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提高效率。刚才我们谈投资回报,其实就是效率问题。怎么解决效率问题?还是要回到改革上面来。我们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只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真正提高效率的是市场化的制度,而保障市场化必须法治化。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会触动利益集团,触及以往改革的死角,不靠法治根本撼不动他们。所以,建立新常态只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路选择。
把酒临风:从新常态字面讲,很显然就是改革,就是创新,没有改革与创新怎么会出现“新”的常态?所以我赞成改革和创新。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源于制度的改革,把原来非常高的制度运行成本降下来了,把不恰当的组织方式、经济运行方式改过来了,经济就上去了。现在新的问题是什么?新的问题是现在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升高了,以前的制度运行成本降低的红利吃完了,优势消失了,所以我们要搞自贸区,政府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这样搞中国就会丧失活力,怎么去参与国际竞争?把市场交给企业,政府少些干预,企业自己会干得更好。
金玉其中:中国有一句老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改革就是改掉旧有的东西,创立新的东西。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旧有的东西也不是一下子崩毁的,我们要让它有序撤退,因为创新需要时间,人们要等待,而在等待时候可能会出现企业的倒闭和工人的失业,这就是改革的成本。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眼下经济下行的危机,改革成本越来越大,而创新与转型升级越来越难。现在很多人太过于理想化,以为完全按照市场的方式就能解决经济下行的波动。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国家里,经济出现下行波动,政府更多运用宏观的杠杆调整,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从谷底恢复增长过程中,可能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但在中国就不一样,政府和国有企业调动资源的能力很强,一旦发出行政命令,可能会立竿见影发挥效果,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长期的负效应。因此,当下的改革涉及到政府的方面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金融方面的改革等等无不与政府相关。所以我们在自贸区搞试点,要先梳理出一个新常态的政府,然后建立起一个新常态的经济。
专栏小编:现在人们一方面看到了新常态、新机遇,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旧常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还在延续。要解决这个问题,肯定不能用过去的方式来解决,所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在提出各种经济政策的时候,都在选择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让市场发挥矫正机制,通过改革的政策使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变。
夜雨观澜: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到底是让市场解决还是政府来解决?从我接触的一些国企情况看,还是等待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什么的,这是几十年形成的惯性。现在他们担忧的是,政策能不能到位,到位以后能不能落实?在当下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企业怎样营生?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出台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政策,助推企业前行。
专栏小编:最近国务院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措施,这对大多为中小企业的物流业来讲,都是利好政策。国家鼓励发展服务业,而且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率、培育新的增长点的一个抓手,我们物流业也是能够感觉到的,对此三位专家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最近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并作出全面部署,要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
夜雨观澜:发展服务业是一个全球趋势,这也是当前国际产业变革形成的新态势,一些大的跨国企业都在从一个设备制造商转向服务商。现在我们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就是拓展发展空间,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制造业高端化,把产业链中最高端的核心留下,其他环节都外包。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向智能方向发展,生产智能化,最典型的生产领域就是工业4.0,这些都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或者4D打印技术的。将来这种基于网络的生产和传统的制造方式完全不一样,传统制造业强调标准化以推动规模化,有规模才有效益,而新一代制造业强调个性化定制,网络化生产,把不同的生产工序,各自配制到成本最低的区域,用互联网进行整合,甚至可以实行零库存的管理。
把酒临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后,业内不少专家进行了解读,也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觉得经济服务化将成为新常态,以传统制造业为例,已延伸到了服务领域,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和服务逐渐相互融合,使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现在全球生产经营活动日益被纳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全球生产服务体系。服务在企业产值和利润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新趋势。
专栏小编:从2013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经济转型升级迈出了重要一步。现在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它将怎样进行创新和发展?
夜雨观澜:生产性服务业在美国的大规模扩张是在上世纪的80~90年代。1980年以来,美国经济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增长了59%,是其整体服务业增长幅度的2倍多。2002至2011年,大约一半行业增加了对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的购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在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转移”趋势日渐明显,在跨国公司新一轮产业调整中,资本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略,以及日韩等国制造业转型都不是简单的传统制造业回归,而是生产模式的创新、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给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
金玉其中:“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核心就在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制造业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智能化。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开发,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术,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工技术如工艺、装备及系统管理技术如信息集成、服务集成。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发展各类综合性服务平台,支持发展第三方供应链和跨境电商平台,大力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服务端的竞争优势。
把酒临风:目前在我国,既有工业4.0,也有3.0,甚至不得不补足2.0的欠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业,同样也是这个状态,所以物流企业普遍感觉成本越来越高,原因就是众多物流企业都是低端同质化竞争,挣的是辛苦钱,赚不来具有高附加值的智慧钱。怎么办?我看还是要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创新和改革意识,把自身做强做硬,这样才能有进入产业链的资本,才能有赚高附加值业务钱的机会。
专栏小编:中国物流业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市场需求快速膨胀,导致物流业因之而快速扩张,形成了小散乱差的局面。尽管眼下度日艰难,但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这也使今天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缺乏内在的动力。在接下来的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将在国家经济中加大占比,生产性服务产业也会担当更重要的角色,那么,物流企业该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夜雨观澜:目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70%,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比重则达80%左右;服务出口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为20%,而我国服务出口占对外贸易出口的比重不足9%。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在2012年即超过世界总量的20%,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通过外部进口先进的生产性服务来满足国内不断上升的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需求。目前,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的增加值总量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从长期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受到发达国家技术锁定、市场锁定、利润锁定的多重压力,在国际产业链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把酒临风:企业在粗放增长模式下“挣快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必须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存活和发展。现在国家搞自贸区,创造一个对外开放的赢商新环境,其实也是倒逼企业改革。物流企业要认清这个形势,不能做改革开放的旁观者,主动去适应当前这个新常态,善于发现和抓住商机,更新盈利模式,这样才能更快地实现转型升级。
金玉其中:2015年可以说是国企改革之年,李克强说,“国有企业要紧扣提高活力和竞争力深化改革,在看准的领域抓紧‘破题’,努力走在创新发展、升级发展的前列。”在外界看来这是释放出国企改革将提速的信号。物流业中不乏重量级的国企,他们的改革牵动物流业的神经,也具有示范效应。目前至少已有20多个省份明确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预期,随着顶层设计完成,2015年国企改革将进入关键的实施年。随着更多民资的进入,更多国企通过改革焕发新活力。
把酒临风:我国在2014年,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增长8.1%,占GDP比重达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增速比第二产业快了0.8个百分点。我觉得2015年服务业增幅还会有提高,物流业会成为投资热点。比如冷链物流市场,2014年我国潜在冷链物流总额将达到37400亿元,冷链需求规模达到10488万吨左右,冷链物流市场总体增长率达到18%左右。有人预测,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未来将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长,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回头看看,这两年冷链物流产业规划及扶持政策和行业标准频繁出台,国家层面开始从政策、法规角度推动物流行业及冷链物流转型升级,于是我看见冷链物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一批冷链企业迅速崛起,在市场中大展拳脚。主持人刚才问在经济新常态下,物流企业该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要说,在公平竞争的市场中,企业会找好自己的位置,干好自己的事情。
专栏小编:今天我们以新常态为题,谈了各自的认知,也为物流企业出谋划策说了不少,希望对读者、对物流界的朋友,有所帮助。在此我也感谢三位专家,让我们分享了你们的观点与看法。好,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