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贝克创作价值观在电影《愤怒的葡萄》中的呈现

2015-11-21 02:09
电影评介 2015年24期
关键词:斯坦贝克女权价值观念

喻 昕

斯坦贝克创作价值观在电影《愤怒的葡萄》中的呈现

喻昕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又名《怒火之花》,它是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品之一,1940年,经过福克斯电影公司改编之后,于1940年3月15日正式上映。电影《愤怒的葡萄》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大萧条时期的一个典型故事,它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再现。阅读小说《愤怒的葡萄》时会发现,主人公一家(乔德)并没有被刻意的夸大,作品中每一位角色的设定都非常的真实、具体、形象,在故事情节的设定与发展方面,也丝毫没有浮夸和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完全真实地给观众呈现了那个时期的美国社会及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环境。[1]

一、斯坦贝克的人道主义思想

斯坦贝克重点通过笔下的三个人物角色来充分表现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从“我”到“我们”的这个主题思想,其贯穿于整个事情发展的全部,体现的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价值观。这种人道主义思想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表现出来的,这一点我们从影片《愤怒的葡萄》中就可以观看到。[2]

斯坦贝克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其实更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身为一名作家应有的良知及其使命感。在电影《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给当时的人们、给现代的我们都是一种巨大的启示。斯坦贝克自始至终都在用他那富有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怀,还原时代的精神面貌,虽然当时美国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在生活梦魇的边缘中挣扎,但这丝毫无法改变他们对人生梦想的追求,不仅是《愤怒的葡萄》,在斯坦贝克的许多优秀小说作品中,我们都可以阅读到西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中对摧残人的行为的批判,也包括着对人性“真善美”的赞扬。在电影《愤怒的葡萄》中,全面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以及人性善恶程度的复杂性。其中有一个重点的角色,她就像一位天使般的“人间圣母”——乔德的母亲,同时也是一名美国标准的家庭主妇。之所以把乔德的母亲评价为是天使般的“人间圣母”,主要是她内心思想世界以及言行举止中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完美体现。影片中,主人公一家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乔德的母亲却始终坚持的自己的人生信念,自始至终满怀着自己的希望,不仅能够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自己的家人,就算是对待外人(毫无相干的人)也是像亲人一样对待,她从来不拒绝别人的请求。在逃难的过程中,就算自己孩子的食物不足,也要分一部分给别人家的孩子,完全表现出劳动妇女无私的高尚品质,体现了人道主义价值观。[3]

二、人性放逐与超越中的现实磨砺

电影《愤怒的葡萄》,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加州移民的真实生活,直击美国社会文化制度的要害,深入地批判和剖析了社会时弊。电影《愤怒的葡萄》中,主人公汤姆·乔德是一位有血有骨有肉的真性男子,也是斯坦贝克作品中最为醒目的一位主人公。在影片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乔德从监狱大门出来,此时他是一个刚从监狱里释放的犯人,于是他开始了寂寞的归家之路。斯坦贝克通过这种具有时代特性、特定文化环境背景、特定人物性格的塑造,并通过了主人公汤姆·乔德的一家人作为故事的主线来贯穿作品全局的发展。

人性的释放是《愤怒的葡萄》中所体现的第二个价值观念,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电影中,都能真切体现到。关于影片作品中所突显的现实磨砺等方面,具体包括两个层次面,一是身心放逐中的实践游戏,二是人性释然的本能萌发,这才是斯坦贝克所要表达、抒发的人性的放逐与超越。[4]

身心放逐中的实践游戏。实质上,这是一种精神放逐的自我批判与沉重反思,斯坦贝克通过这种对流放文学艺术的追求,像人们警示着人类社会的野蛮、无知的一面,但是有了梦想与追求,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下去。《愤怒的葡萄》中,凯西原本只是一个牧师,原本他以为自己是一名具有时代价值观的人,可是在逃难中,他看到了自己虚伪的一面,同时又目睹了自己的同胞一个个倒下,一个个凄惨的现状。在《愤怒的葡萄》影片及小说作品中,凯西是斯坦贝克笔下的一名践行者。

人性释然的本能萌发。人性的释然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的理想世界而言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环境异常恶化,人们(包括斯坦贝克在内)逐渐怀疑这种所谓的“民主、自由、女权”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对影片作品中所显现的“人性释然的本能萌发”的解读,是一种内心理想世界与憧憬下的正义化之间的角逐,是对人性的一种感悟。就是斯坦贝克的这种创作价值观念,间接的构成了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一面鲜明的旗帜。

三、女性替代神性的人性价值观念

“葡萄”一词是西方基督教《圣经》中的一个代名词,它包含着多层的象征意义,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说“葡萄”象征着耶稣的子民。在这一层民族文化意识观念上,在《圣经》中,《新约·约翰福音》的第十五章内容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主是真葡萄树,耶稣对自己的子民布道,我是真葡萄树,我父亲是栽培人。但凡是属于我而不结果的枝子,他(父亲)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精心的修理干净。”这段话的意思,就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斯坦贝克的用意。

在影片和小说作品中,还存在着第三种人性价值观念,那就是“生态女权”。斯坦贝克通过《愤怒的葡萄》想表达出生态女权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女权运动与男权地位的比较,二是女权颠覆与重构之间的自由张力,意思就是说,女权的弱化和男权的张力相进行比较。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比较崇尚“民主、自由”的国家,同时也是女权运动发展最为繁荣的一个国家。斯坦贝克通过故事中几个角色形象的精心塑造,尤其是乔德的母亲这一人物角色的完美塑造,“高尚而不浮夸,神圣而又真切”,将生态女权的使命感、道德观凸显的更加鲜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虽然女权主义已经兴起,但更多的情况下都是一种外在形式的体现,当时有一些女性,完全缺乏独立的人格,对男人也是唯命是从,任男人“任意摆布”。乔德的母亲就是斯坦贝克笔下理想中的“女权主义”新女性的代表,她得体、大方、温顺,同时又不失为淡定。在主人公一家举家西迁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那些稍微上了年纪的男性,基本都是在前台,而那些妇女和小孩只能屈居幕后,女人完全听从男人的命令,其中就包括乔德的母亲。乔德的父亲都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母亲却能迸发出惊人的精神力量。[5]

结语

在斯坦贝克的人生价值观念中,认为人与人之间虽然相互不够了解,也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与沟通,尽管生活有时候对于我们而言是无望的,但是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着希望,这点微小的火花就是人生的信念。从斯坦贝克的小说中,以及经过改编之后的电影《愤怒的葡萄》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家,尤其是乔德和乔德的妈妈,是典型的人性光辉的代表,也是斯坦贝克价值观的体现与表达,他还认为,人类在面对生活的灾难、失败、挫折时,要勇于直面过去,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勇敢、怜悯和爱的能力。

[1]王玉明,冯晓英.兼收并蓄之美:《愤怒的葡萄》另一种解读[J].译林,2008(2):213-215.

[2]杨大亮.再论斯坦贝克的现实主义小说《愤怒的葡萄》[J].时代文学,2010(12):51-52.

[3]蔡荣寿.从荒野到丰饶——《愤怒的葡萄》中的母亲形象流变[J].甘肃社会科学,2011(1):141-143.

[4]王玉明,冯晓英.西行还是诗意地回归——《愤怒的葡萄》生态维度之追问[J].外语研究,2009(1):90-93.

[5]胡天赋.《愤怒的葡萄》:一部伟大的生态文学之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5):98-102.

喻昕,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斯坦贝克女权价值观念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这样的“女权”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
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