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晖
美术色彩元素在电影画面中的视觉传达效果研究
广晖
电影是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和技术,本文探究电影与颜色的关系,色彩可能对人类情绪产生的影响,尤其对黑、白、蓝、绿、红几个典型颜色的生理与心理效应作一讨论,同时区分色彩的冷暖、明暗、深浅、进退等形式如何在电影镜头下划分电影时空,建构电影结构。除此之外,列举几件电影画面,分析摄影师如何借用西方美术大师毕加索、提香、窦加等人的绘画作品,描绘动人的镜头,同时揣摩美术作品的色彩所隐喻文化理念,以及这些高度象征意旨的符号语言欲想构成的色彩寓意。
电影画面如此有力,使得电影剧本制作者、导演、艺评家不得不承认电影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直接与人类的感官产生共鸣,使人们的心灵为之感动。[1]传达电影的语言形式有很多,色彩、光线、运动、环境、空间、场景,大声的、优美的表达复杂而有趣的画面交响乐章。尤其色彩之于电影,犹如修辞学之于文学,浓稠而热烈的红色,在人类血管里流淌着同样的色彩;仰望浩瀚的天,是悠远流动的蓝,颜色是沉默的语言,在电影画面中却占有无可替代的角色,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都是电影创作者手中的利器,或可抒情、或可讽刺、或可象征、或可表意,勾连呼应,统领全局,表露创作者独到的美学要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开启视听者的想象,在具象画面的颜色构造中,领悟流动艺术的视觉美感。
当人的眼睛只感受到周围光线的强度,我们便处于黑、白、灰的影调中,在亮度低的情况下,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在有光线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当然如果没有色彩视觉能力的人,就看不到周围的物体。丰富多样的色彩又可分介于白色与黑色之间,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调的无彩色,以及不同明度的有彩色。然有彩色又有取决于光线波长的色调、在色彩径向上判断色彩纯净程度的纯度以及表现色彩明亮程度的明度三属性。好的电影必须具备好的配光师,使各个镜头的色彩真实地反映电影导演、剧本、摄影师对影片的要求,将抽象的氛围具象的传达,使相邻的镜头在色彩上顺畅的连接。[2]但是,当人的视锥细胞对光谱中的红、绿、蓝任一波段不敏感,无法完整接受光谱波段,失去体验视觉观感的经验。
当视觉能力正常人观看某种颜色时,我们的大脑很大的程度上并非探测颜色本身,而是探测该颜色与周遭颜色对比的状况,这种现象称作“同时彩色对比”。当眼睛看到某一强烈信号的时候,色彩也会遵循“适应“原理,降低对该色的敏感度,当二个颜色靠得极近的时候,人的眼睛无法区分,于是产生了色彩“空间同化“的情形,这个时候,人眼便开始遵循彩色调加的原理,将两个颜色融为第三种颜色。色彩空间同化最典型的美术颜色例子,就是印象派(Impressionism)延生出来的“点彩派”(neo-impressionism)又称“新印象派”。该派创始人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的《埃菲尔铁塔》《浴》等作品,都不是将颜色平涂于画面,而是一点一点地戳在画布上,连相同颜色的地方也是这么做,但多数是不同颜色交替戳上去的,以形成画家想呈现的色彩,这就是颜色的同化效应。在电影应用上,就是卢米埃兄弟发明的奥托微粒彩屏法(Autochrome process)。同样用红、绿、蓝三色的土豆淀粉颗粒作为照相干版的滤色层反转显影,投射光观看较暗的彩色影像。影像有一定的颗粒感,便是法国点彩画派的视觉效果。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卢米埃尔西尼彩色”用于电影,到了30年代又被称为杜菲彩色反转片(Dufaycolor)使用。色彩在电影除了具有空间性还有时间性,彩色还可以用以演示余像,即视觉残留。另一种利用视觉刺激的潜隐期,使人们产生视觉站流的错觉,像是Benham陀螺转圆盘,就是由于光的高频率运转和潜隐性造成的视觉图样,他所演示出的图像结合时间序与影像,也可以说是电影的前身。
看电影引发情绪起伏,电影里的颜色是否也会激起人们的情绪反应?答案想必是肯定的。色彩经过神经脉冲不仅去向了大脑,还会通过视丘下部的脑下垂体和松果腺。人们有理由假设所看到的颜色会对观察者的身体产生反应。心理学和生理学家相信这一点,并且不断做实验证实颜色如何影响人的身体。目前已经发现,人们会因为受到生物本身、生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元素对色彩产生不同反应。例如暖色效应、冷色效应,其中暖色包括红、橙、黄等色系,这些颜色会使人们感到温暖、安逸、兴奋、幸福和舒适。冷色通常包括紫、蓝、青、海绿色系,与之相联结的情感像是和平、忧伤、退缩、压抑。有意思的是,人们置身于不同的色彩环境中,主观意识电影时光流速也是不同的。尤其当人们在长波系列的暖色环境里,大多数人感到时间过得比较慢。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常用暖色让客人在短暂的时间里感到颇长时间的放松感。相对需要人们有耐心的场所,例如医院照护、访客接待室、办公区,就会使用波长较短的冷色系。[3]
同样,颜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常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白色在中国社会象征不祥的死亡丧葬,但在日本却是幸福的结婚喜事;相反地红色在中国表示吉祥寓意,但是在日本却是不祥的预感,甚至在西方有冲突暴力的隐喻。在工业、商业设计、时装、广告以及电影影片画面,颜色都是能引发人心的有利工具,因此以下简单梳理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几款典型色彩和心理效应。
暖色系里,红色能刺激肾上腺素,使人血压升高,受刺激的肾上腺素能助使人们兴奋、精力充沛,雄心勃勃,但有时又与愤怒有关,有时红色能驱散消极作为,使人积极,但是有时又会让人感到焦躁不安。粉红色则不一样,它能帮助人们肌肉松弛,诱导镇定、保护、温暖、滋养以及稚嫩的感觉,同时减缓激怒和侵犯,通常与无私的爱情有关,而红色常与性有关。橙色有益于消化,增强免疫力,除了生理性应外,心理上橙色可以使人有正面影响,并能减轻自怜自哀,缺乏价值感、得理不饶人等负面情绪,是个良好的治忧郁剂。同时可以让平淡的画面增加跳动的火焰,使得整体氛围更加饱满。黄色也是幸福的颜色,有时候它象征警觉、果断,同时睿智、知识思维、记忆及决策准确有关联,也能有确立信心,鼓励乐观的功能。接着是绿色,绿色在电影画面有着双重寓意,有时给人迟缓、松弛、静谧的感觉,有助于抚平和慰藉人们的情绪。然而更多时候,绿色是以深色状态呈现,尤其以军旅、战争画面中出现,这些类似橄榄绿令人想想到生命的腐败、濒临死亡的绝境,就像卡通影片的人物也常在生病或吃到坏掉的食物时变成绿色的脸。
相对红色,冷色系里的蓝色有降血压的功能,还可以缓和、抚慰情绪的效果,常使人平静下来。蓝色可以与夜晚联想在一起,浅蓝使人感到闲适,驱赶白天的匆促,但是更多时候电影画面会以深蓝色隐射压抑或抑郁的情绪。紫色和靛色有助于平衡精神,消除迷念和恐惧,净化情绪困扰,还对美及高尚理念有关,也可以有激励创造性、灵性和同情心。然而,像是棕色彷佛是人类最终的归属,给予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同时也有抑制情绪,远离尘嚣的感觉。黑色和白色最常在电影画面中出现,黑色虽有慰藉和保护,但又具神秘、寂静相关,更多数是用来象征死亡、人类的被动性。纯洁的白色则是驱散惊恐与绝望,给人一种和平、舒适的自由感,但导演经常会大量使用白色,让观者感受镜像里的分离、寒冷和孤立无援。介于黑白之的灰色调是孤立自主的,尤其导演经常在回忆或表现分离、旁观、孤寂的状态下使用黑白镜头。
一部好的电影会用颜色渲染观者的情绪,带领视听者更深入的感知电影里的情境,藉以达到与戏剧人物感同身受的境界。因此,在色彩感知与电影的理论知识上,可以更进一步讨论色彩在电影画面中的应用。
彩色电影和电影几乎是同时诞生,但最早的彩色电影是由人工手染黑白影片,1895年爱迪生就为《安娜贝拉的舞蹈》手工着色,初期以局部上色为多,到了1926年意大利片《庞贝最后的日子》几乎全片精致且复杂的着色,这一类在胶卷或照片局部上色的特殊视觉影像,在近代美术发展上注入了新的视觉风格。手工染色旷日废时,工业速度至上的年代,为了提升效率,百代费瑞里斯(Path e Freres)于1905年设计了刷色法(stencil process),接着进一步的简化,即是将整部片或若干场景做成一种颜色。[4]其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染料溶液漂洗影片,使胶片的明胶着上色,这样一来便能使银幕上的影像具有均匀的单一颜色,像是电影《新手》(The freshman)。另一种是调色法,是用适当的化学溶剂浸泡影片,使黑白的银影像全部或部分的转化为彩色的染料影像,而无影像及高光的部分仍然是无色的。这两种方法所呈现的视觉影像,犹如西方美术史上提香的作品画面,在绘制油画作品时,先在画布上打上红色基底,最终使得作品画面像是被一朦胧的红垄罩。之后相继出现了交替滤光法、分光纪录同时混合法、柱镜法和彩屏法等四种加色法以及与之相反的双面涂层、扩散转移、银漂、染印、外偶和内偶等六中减色法。
色彩在电影中的应用,随着科技技术提升,除了增加画面的真实感之外,电影制作者开始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置入新的审美形式,确立电影中的调性和情绪。颜色在电影中的视觉效果,前文提及各种颜色可能的象征意涵,现以黑、白、灰色调为例,大部分的电影用黑白色表述回忆情节,现实生活则用彩色,但是《我的父亲母亲》把现实部分用黑白处理,美好幻想母亲年轻时的浪漫爱情的假定情节则用彩色画面处理;苏联电影《恋人曲》则是把现实主人公失去爱情,过着机械式的生活用黑白片表示,而热恋中的激情部分和重新找到爱情后的生活用彩色处理,这种以黑白凸显不满,具反叛性的造型语言,就像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用强烈的黑白造型语言反对当下机械、工业发展引起的战争,隐射孤寂、人类即将死亡的被动感。但是,纪录性黑白片和绘画性强烈的色彩,两种造型语言在同一时空搭配不妥便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视觉语言混乱。例如《我的1919》顾维钧在巴黎街道是彩色的与黑白数据片在同一时间点,同时空的事件用不同的造型语言造成观众时空错乱。
再来看几个画面颜色象征的情感世界,毕加索早期用蓝色调凸显自身的情感状态,美术史上称为蓝色忧郁时期,同样用蓝色隐射压抑或抑郁的情绪,电影《两个人的芭蕾》故事设定在粉壁青瓦马头墙的徽州,迭加在主人公“德贵家的女人”在传统封闭社会中,死了丈夫被众人孤立的寂廖,尤其是每天清晨,穿者蓝色棉袄,逐条清扫街道,整个画面都在蓝灰基调中,传达现实环境的求生压力和蓝色的凄凉之感。随然蓝色凄凉,绿色前文提到暗绿色压迫深重令人窒息,代表生与死,中性色调的绿色加冷色蓝,降低明暗度,配合大海,有一种不愿远去之感。韩国电影《海岸线》片头片尾最多使用少量的红色和大范围的绿色,导演借用画面里的暗绿色士兵隐射电影里和外的人们,都曾在幽绿中被强压、被纠缠、被惊吓、被逼迫。这种用色方法和窦加在1885-1895年间一张作品《舞者》相同,这件作品并非呈现舞者在舞台上优美的舞姿,而是用绿色的造型语言呈现四名舞者的芭蕾舞衣和地面、墙面,这些女性其实是疲惫的,她们在后台伸展筋骨,整理仪容。《海岸线》也是在开始的地方呈现饱和度很低的绿色,描述士兵们在水泥中训练的场景,两者皆以绿色沧桑的诗意,奠基观者的视觉观感。而红色在电影里,很难不与爱、性相连。电影《暖》用红色的纱巾画龙点睛,佛拉哥纳的《栓门锁》也是用红罗帐隐射男女情欲,卢本斯的《巴里斯的裁判》用红纱巾遮掩人类的性与欲望,电影里还有红伞、红蜡烛、红衣服,都是导演擅长应用视觉效果,传达着人类的兴奋、希望与期盼。
摄影机的运动镜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创造生动的流线效果、丰富的色彩视觉效果,又能表现人类的情绪,营造特殊氛围。全文论述色彩的抽象与具体感知意涵,将色彩纳入视觉体系,并从彩色电影的诞生,彩色电影人工手染与机器染色的制作过程到画面镜头的效果案例分析,对黑白镜头与几个彩色画面作西方美术颜色研究,细化了色彩类别中的冷、暖相关性。电影镜头下有无尽的美术颜色,所能传达的情感、信息也是无法详尽,此文仅能抛砖引玉,有待后续志同道合者继续深入探究。
[1]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75-83.
[2]莱斯利·施特勒贝尔等.摄影师的视觉感受[M].陈建中,等译.北京:中国社影出版社,1997:23-24.
[3]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公司,1995:12-31.
[4]古大治.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0-52.
广晖,女,河南焦作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