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爱国与法治教育状况调查与对策
——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
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爱国与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大学生有义务接受的两项教育,论文从检讨当前学校爱国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入手,以淮北市5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与法治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条学校实施爱国与法治教育的行动策略。
高校;爱国与法治教育;现状调查;策略
爱国主义情感是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得以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1]。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学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门教育机构,应继承我国爱国主义精髓,提高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2]。
2013年3月份“保钓"爱国主义行动中,全国各地有很多大学的学生参与其中,接受一次空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次爱国主义行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远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但也夹杂着很多不和谐因素,有些人将“抵制日货”理解成为“打、砸日本车、抢与日本有关的各类商业实体”;把“用日本货、开日本车”的人当成汉奸。
(一)调查对象
调查随机选取淮北师范大学5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7.36岁,其中男生98人,女生402人,各年级均选取125人,农村生源296人,城市生源204人,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回收率为90.9%。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调查工具
大学生的爱国行为还是让人欣慰的,2013年3月的“保钓”爱国主义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他们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有些过激,但他们的爱国热忱是值得肯定的。之所以他们行为过激,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法治意识淡薄,不能理性地分析问题,还容易被煽动性言论误导[3]。针对大学生表达爱国情感过于偏激的事实,研究者设计了6个维度12个问题问卷对大学生爱国心理进行调查,为了保证收集到的数据真实可靠,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问卷每个问题有3个选项(同意、不确定和不同意)。
(一)大学生爱国心理调查数据整理
表-2 大学生爱国心理与法治意识调查结果
表-2中的项目涉及大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对祖国的情感、理性爱国倾向、价值观等,从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有398名大学生(79.3%)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中国命运的重要性;在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选项上,只有79名大学生(15.8%)持赞成态度,而不赞同这一观点的则有320名(64.0%),他们认为科学是有国界的,原因是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垄断优势,有恃无恐地欺凌弱小国家。
293名大学生(58.6%)同意爱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346名大学生(69.2%)同意有国才有家,爱祖国比爱家更重要,408名大学生(81.6%)同意“国家的强大,让国人能扬眉吐气,也能在海外的华人昂起头做人”,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祖国的情感还是很深厚朴素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中选择不确定的学生分别是206名和64名,这两组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认为爱国比爱家更重要,但他们对“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与责任”的认识不够。在500名大学生中,有103名学生(20.6%)认为社会主义法治会压抑国人的爱国热忱,且还有152名大学生(30.4%)赞同“爱国无罪”,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且他们极易受外界不良言论蛊惑,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在利益权衡方面,254名大学生都选择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98名大学生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多元化发展结果,当然学校教育影响相对薄弱也难辞其咎。知行不一的行为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利益,因此大学应实施爱国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的教育策略,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理性爱国”意识是大有帮助的[4]。
(二)学校爱国与法治教育对象的分析
1、爱国与法治教育对象的性格特点分析
大学生多处于17-23岁之间,这个时期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情绪波动大,缺乏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生子女效应也加剧了学生遇事不冷静的态势。学生价值取向也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功利化色彩上、对行为规范认知与对自己行为监控严重脱节、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他们具有政治上好奇、观点上偏激、思想上上进、认知上片面、需求上享乐、思维上求异、心理上逆反、处事上自私、行为上独立、性格上开放、交往上广泛、感情上冲动等特点。
2、爱国与法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分析
导致学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一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我国加强对外交流的有效途径,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还为青少年吸收世界各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拓宽了视野,但同时对青少年的教育也带来了不少麻烦。比如价值观上的混乱、政治理想上的迷茫、对待外来文化上的盲从等方面,这些原因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尊重价值规律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方位的拓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展才华的平台,但也有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正确人生观、职业观。当前社会上诚信缺失(68.6%)、道德失落(53.3%)等,这些现象对于在校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三是信息高速传播。自1993年克林顿政府开创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以来,近二十年,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虽然它为学生的知识更新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但由于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鉴别能力较差,抵御外来诱惑的自制力不强,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借助网络毒害大学生纯洁的心灵;四是学校正面教育力量不力。当前,大学的教育过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成才”教育,忽视了以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成人教育”,最终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均衡发展;五是家庭教育失当。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子女一生的轨迹。主要有:教育责任的认定偏差、重智育轻德育、劳育的教育思想、对子女教育失控等[5]。
(一)实施理性爱国教育的应对策略
1、抢占网络阵地,加强网络引导
当今世界可谓是网络的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和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低下,使得学生极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盅惑。因此,大学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性爱国教育,首先要抢占网络阵地,同时还要借助网络向学生转达正面教育信息,对学生过激行为进行良性疏导[6]。2013年3月份的“保钓”爱国主义行动中,就有不少“在校学生”受到网络散布的不良信息所盅惑。他们爱国的初衷是好的,但夹杂着非理性的狂热行为就不对了。实践证明:偏激行为不利于中国树立大国形象,有损于国家长远利益。校园网是当前大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具影响力的阵地,学校可以通过这一阵地引导学生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校园网(贴吧、BBS、)上表达的心理诉求,从中获取学生真实想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实现与学生沟通互动,以生动且具说服力强的时事分析资料来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问题,合理地疏通不良情绪。
2、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进行理性爱国教育
“保钓”爱国主义行动是人们进入理性爱国时代的成功案例。理性爱国只有走进实践,才能形成实践理性,才有利于彰显中国是的大国形象。理论理性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刺激的基础上的,由此产生的“知性”才得以形成一种道德约束力。这种道德约束力得益于实践理性实现对学生偏激行为的约束。因此,大学在实施理性爱国教育时,既要重视“理论理性”教育与宣传,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积极转化,引导学生正确的欲望、激情、理想和信念。
(二)实施法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观念前沿化
倡导法治精神才是当前学校法治教育的重心。在强调法律的权威和至上性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正常社会秩序是由法律来维护的。学校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化学生主体的法律意识,通过高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崇尚法的意识,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要完成这一任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把握最前沿的教育观念,配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培植学生的法律信仰。除了法律信仰,学校法治教育还要培育学生的宪政意识,通过对《宪法》的学习与思考,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维权意识,能在校园生活中形成深厚的权利文化。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权利意识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2、内容生活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与法治教育内容生活化有着紧密关系。法治教育内容生活化首先是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用活生生的道德教育案例来告诉学生,道德是通过个人自觉行为来实现的,而法律则是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人们遵守,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有些学生违法是因为他们不懂法,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既要加强道德教育,又要加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品质和素养,法治教育则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其次是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据不完全统计,有近34.5%的学生因为某种心理问题或是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地排解而触犯法律,当前,在校学生年龄多处于17-23岁,正处于心理转型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意志和性格正在被塑造,其稳定性不高。尤其是他们面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缺乏判别是非曲折的能力,这些情绪表现在行为具有很大的动荡性,尤其是学生在处理学习、社交、友情和爱情关系时,偏激是常有的事,这些心理特征使青年学生往往遇事盲从,头脑发热,不计后果。具体来说,法治教育首先是“爱”字当头,还要与理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
[1]李静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12,(02):56-58.
[2]邹广文.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化保守主义”情怀[J].人民论坛,2012,(03):30-31.
[3]谢庆.论爱国主义日常化与爱国主义庸俗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1):50-52.
[4]薛文杰.中国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23.
[5]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上海:复旦大学,2011:30.
[6]施华东.论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9,(05):44-47.
G711
A
1671-5993(2015)04-0043-03
2015-11-01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形势政策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路径探索,项目批号:2013szxm037,主持人:李文砚。
李文砚(1974-),女,安徽阜阳人,教育学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