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2015-11-19 21:40任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学课堂

任辉

课堂提问是课堂中师生之间情感和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在师生的有效交流中,课堂提问成为启发学生智慧、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综观整个课堂教学,始终都离不开课堂提问。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如何让课堂提问在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的利器?在本文中,围绕课堂提问从课堂提问目的、提问解决、提问设计、问题设计、提问效果操控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改进策略。

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包括学生的问题提出),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主动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水平。提问的目的在于:

1.强化知识

在布卢姆的认知分类中,有关识记和理解层次的知识:要求学生回忆信息,识别事实、定义和规则,其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要求学生初步领会事物,能够改变交流的形式,能够转述或重新组织读过和讲过的知识。针对这两个层次知识的提问属于知识性的提问和事实性的提问,这两类提问重点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事实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回忆、检索后回答,以此巩固强化学生对此类知识的掌握。

2.解决疑难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仅靠原有知识的记忆、重组,仍然不能完全领会理解;另外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此时教师需要建立问题情境,针对学生疑难提出问题,从而解决已有疑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新知,顺利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存在问题。

3.研究创新

提问的最终归宿是创新。教学活动的“结束”只是形式上的结束,而绝非思维上的结束。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智慧、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同样肩负重任,教师利用恰当的契机,根据学生思维的状态水平,适时提出创造性的提问,引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与欲望,进而进行创新。

4.提示方向

教学活动不是漫无目的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知识、方法、情感展开,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设置必要的提问,指示引领学生学习、研究、分析的方向。如有关评价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标准,对思维、方法等做出评价和判断;同时在学生的研究创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并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给出新的结论。

提问的预期

为什么要提问?提问其实就是为了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为教与学服务。结合布卢姆的认知分类,提问解决的具体问题如下。

1. 概念

识记层次的知识,通过提问予以记忆、辨认、强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信息,识别事实、定义和规则,能够改变交流的形式,能够转述或重新组织读过和讲过的知识。

2. 重点、难点

通过提问巩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应用所知的事实、原理和法则于新的环境,学会正确地把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等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

3. 疑点、错误、混淆

通过提问答疑解惑,识别错误,理清思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能够将问题分成几部分,并能在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联系;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4. 阶段

通过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有层次差别的提问,因材施教,差异成长。通过差异问题充分尊重各有所长的学生,因人而宜,因时不同,分层分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5. 阶梯

通过提问为学生提示方向,搭建成长阶梯。通过提问促进不同学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为之搭建适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攀升支架。

6. 延伸

通过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拓宽发展空间。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综合各种要素和各个部分以形成一个整体,构建出对一个问题的独特新颖的回答;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把它们按要求重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7. 综合

通过提问衡量考查学生知识、方法、思维、情感等多方面水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不同的方法、思想、人物或产品的价值做出判断,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理性、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做有说明力的判断。

提问的策略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频次

即问几个问题合适:课堂提问不可少,但亦不能过密。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问题数量适中,如果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2.时机

即在什么情况下发问:提问应避免随意性,掌握好提问时机。提问应该发生在学生存有疑惑之处;应该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结点之处;在教学环节关键处提问指示方向;在学生思维转折,活跃学生思维之处提问。

如在信息技术课《段落格式的设置》一课中,教师结合学生语文课中已有的书写文章规范的经验,利用紧密联系的问题串“请你观察这个作品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给这个作品呢?——为什么这样修改呢?—— 对比作品前后的修改,你发现修改后的作品有了哪些进步?——为什么做这些修改?——继续观察这位同学将作品做了哪些修改?——为什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3.对象

即向谁提问,向哪个层次的何种思维状态的人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在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整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水平差异,有目的性地选择提问对象。

4.发问者

即由谁提问,是学生还是教师。当前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发问者是教师,但课堂提问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创新。学生的创新建立在起疑、解疑的基础之上,学生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远比会解答教师的问题有价值,因此教学课堂中的发问者不单一是教师,而是教师和学生,更鼓励学生作为发问者。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在机器人教学《如何让小车跑得更快》一课中,学生在完成了“马达驱动的小车”的任务后,教师启发学生:“对于一辆小车,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起研究?”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如何让小车跑得更快”“怎样让小车能够走固定的距离”“如何让小车能够爬上更陡的坡”其中一个学生提出了“不使用马达,可以让小车前进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用手推、用皮筋、用风扇吹、用磁铁推动、用给气球放气的方法驱动等,竟然有几十种之多,这正是课堂的追求所在。

5.问题

即问什么内容,要求以何种形式解答。首先明确问题的目的;其次明确问题的内容,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教学重点进行,重点知识应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使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逼近难点。另外问题的解答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以此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自定义动画》一课中,教师展示学生前一环节完成的“探索任务”作品。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动画效果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何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才算好?学生在回答、讨论问题时,部分答案会只局限于自我或同学的作品展开,也有部分学生的回答打破界限,引经据典。

6.反问

即向提问者发问。反问作为逆向思维培养的重要手段,不论提问者是谁,反问的出现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活跃思维,进行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逆向思维,产生思维火花,进而实现创新研究。

在《自定义动画》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动画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进而讨论:如何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才算好?——反问:演示文稿作品一定要设置动画效果吗?从而再次激起学生热情讨论、深入思考。

7.层次

即问题类型、难度、方向等。结合前面提问对象的研究,提出的问题应该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从问题的形式、类型、难度级别、方向引领上进行分层设计设置,使学生能保有兴趣、习得方法、思维发展。

例如,在《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版面——设计海报》一课中的设计构图、激活旧知环节,教师利用“ 我们以前学过了什么方法能设置版式?——要想制作醒目、吸引人的标题,我们以前学过了什么方法设置?其他文字怎样灵活排版?——用什么方法设置图片?”一系列问题帮助引导学生,存在差异的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水平,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完成任务。

提问的根基

提问作为教学课堂中的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秉承“学会提问胜过解决问题”的理念。教学不仅让学生解决问题,学会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问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现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缺少参与课堂提问的意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同时尽管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学生缺少对老师的质疑,对结果的质疑,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长期下来,学生自身主动学习、主动质疑的能力会变弱。与此同时,学生的提问能力除提问意识缺乏致使其不强之外,还与学生其他方面,如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原因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课堂中,如何构建学生的解题思路模式、如何利用提问激发思维和情绪值得关注。

提问的关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它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教学中问题的产生方式、问题的组织形式、问题的实施途径等对学习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J·W.盖泽尔斯(J.Getzels)曾经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呈现型问题:这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在记忆或课本中寻找,就能获得正确答案,“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

发现型问题:这些有的也有己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解答者自己提出或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给定的。这类问题,有的还可能没有已知的概念公式、己知的解决办法或已知的答案。所以这类问题往往通向发现和创造。

创造型问题:这类问题指的是前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即首创的问题,首次发现的问题。

在以上三种类型问题中,呈现型问题被认为是无效问题,有效的是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如何设计发现型和创造型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是乐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心灵,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有价值的现实题材,利用到教学中,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是引发

提问的问题应是引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发学生创新研究,成为学习主人的动力,而不只是局限在引导学生遵循教师设计的过程。同时问题应是引发问题的问题,意味着问题不应只是直问、追问、设问,而更多的是反问,引发更多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解释、操作、抽象等过程的热情。

3.问题是触动

有效的课堂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适度性,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问题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关键,应该进行巧妙的设计,使有效的问题情境恰当地触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学习,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4.问题是埋伏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的疑难和疏忽环节,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示学生查缺补漏;同时教师设计具有丰富内涵的问题,留有“空白”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一个问题引发多个问题,从单向前进变成多向链接,从而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问题是开放

实践证明,“变” 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欲望和最佳思维定向。变式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变式性提问,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假设,求新求异,自主开拓创造性思维。

提问的效果操控

遵循以上原则设计的课堂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可以实现为学生探索新知铺设道路;在思维发展上为学生领路;在自我学习方法形成上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能够兼顾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针对提问效果的操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问题设计

从问题的目的,问题的内容,是否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开放与否等方面进行设计问题的操控。

2.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时间,提问的对象、提问的频次、提问的形式等方面对提问进行操控,使之更加科学有效,面向全体且存在差异的学生。

3.提问解答

从提问解答的时间、提问解答的形式、提问解答的方法等方面操控考量提问解答的效果——是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

4.质疑空间

提问是否是开放性的,是否留有学生质疑的空间,留有学生继续探索研究的空间,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火花的迸发。

5.形成典型

是否形成发现型问题,进而形成创造型问题,是否成为引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典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发展。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整个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2-55.

魏国栋,吕达.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J].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12-13.

张岳.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 2006:37-40.

张晓丽.中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硕士论文.鲁东大学,2012:18-19.

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中学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学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