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学期,北京市中小学的课表出现“大变脸”。随着市教委修订后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正式实施,未来,长短课、跨校上课、去高校等校外机构做实验等都会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七、八年级开展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其成绩将纳入中考评价,北京市教委也面向社会征集了“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和活动项目,11万名初一新生可在新学期登录北京数字学校进行选课。
初一新生可网选开放性实践课
具体课程内容包括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结构与机械、电子与控制、数据与信息以及能源与材料等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资源单位则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等。
据了解,科学实践活动的选课每学期进行一次,安排在开学第一周,学生可以通过领域、资源单位类型、涉及学科以及所在区域四大“菜单”选出自己喜爱的课程。学生在网上选定课程和时间后,需要导出课表并打印,再带着课表到相应学校登记,之后会收到一份“我的课表”,上面会标明项目名称、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实施方式及完成情况等,每位学生要在每个学期内完成5个项目的学习,每项活动时间为2小时。
开放性实践课纳入中考评价
暑期,北京市教委在大峪中学召开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研讨会。新学期,包括“锁的开启秘密”“科学探案”在内的数百个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将供11万名初一新生选择。
与普通课程不同的是,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每次课时长达2个小时,其中老师讲授的部分只占1/3。在研讨会上,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表示,未来两年,北京初中一、二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将参与该活动,而且学生参加次数、质量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评价中。
据了解,每位初中生将要用2年时间完成20个项目的学习。其中本校选课不超过30%,每个项目成员控制在20至30人。
学校落点
北京多所学校都参与了开放性试验活动的申报,未来,这些基地校将迎来全市的中小学生跨校上课。门头沟大峪中学开设了7个开放性实践活动项目,门头沟的师生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科院软件所、心理所、金山软件公司协作打造了很多此类型的课程,包括《科学探案》《油水混溶不再难》《人脸识别探秘》等精彩的科学实践活动项目。三十五中与北航、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9个高端实验室并开发配套课程,将面向全市初中生开放。这9个实验室包括智能科学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纳米实验室、遥感实验室、数字化天象实验室、数学应用实验室、航空实验室、航天实验室、风动实验室。另外,学校即将推出线上实验课程,学生们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
问题与挑战
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表示,科学实践项目强调开放的教育模式。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兴趣,在组织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教育系统限制,向全社会开放,鼓励社会资源单位开发运行学生喜欢的科学实践活动;二是将科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评价相关联,实现科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全覆盖。过去学生们很少跨班交流,未来这种跨班、跨校之间的选课活动将会越来越多。
北京市中关村二小教学主任沈耘表示,此次课改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对于学校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都将带来一系列变化。
(本文摘编自2015年9月9日《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