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娟(甘肃省静宁县第一幼儿园743400)
由一次科学观摩活动引发的思考
梁永娟(甘肃省静宁县第一幼儿园743400)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观摩了黎老师组织的大班科学活动《蜗牛的眼睛》。首先抛出问题:蜗牛有没有眼睛?组织幼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后各抒己见。然后根据观点的不同将幼儿分为两组'各组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接着组织幼儿阐述自己的观点及证据'并鼓励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寻找答案。活动之后'我对科学活动的组织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学习科学知识吗?科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如何评价一次科学活动的成功与否?科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科学课活动思考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观摩了黎老师组织的大班科学活动《蜗牛的眼睛》,活动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环节一:抛出问题:蜗牛有没有眼睛?组织幼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后各抒己见。当问题抛出后,幼儿的意见截然不同,有的说有,有的反驳说没有。观摩的教师也在下面开始悄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未免过于抽象,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环节二:根据观点的不同将幼儿分为两组,各组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每组幼儿都兴趣盎然。观摩的教师有点纳闷了:孩子们到底能找到答案吗?
环节三:组织幼儿阐述自己的观点及证据,并鼓励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寻找答案。幼儿都说得似乎很有道理,教师对他们的争论没有给出正确与否的答复,活动在问题中结束。观摩的教师更加纳闷:难道这位教师提前没有查阅资料,她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吗?
活动之后,我和黎老师进行了交流。黎老师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今天告诉他们答案,探究活动就结束了。但我不告诉他们的话,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继续观察、探究,自己会找到答案的。”黎老师的回答让我对科学活动的组织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幼儿的科学教育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到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去,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的感性思维与科学精神,并与大家分享。这次科学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也遵循了这个步骤。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肯定会有一些教师拿着纯粹的科学知识,强行让幼儿学习并识记。这种科学教育对幼儿是有害的,它扼杀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降低教育的效果。所以,真正的幼儿科学教育不是教给幼儿科学的知识与结论,而是让幼儿充分参与、体验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这次教学观摩活动结束后,黎老师在评课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呀,但孩子们表现太好了!”在以前,不管是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还是公开教学观摩活动,我们看到最多的都是教师个人风采与能力的展示,教学活动中过多地关注自己如何去教,而对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很少思考。教师干预过多、控制过多、儿童被动学习的现象屡见不鲜,儿童主动学习的理念成为了一句空话。黎老师执教的这节活动课中,教师没有演示与讲解,只是为孩子们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提供了能够物化教育目标的材料。孩子们便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孩子特有的好胜心驱使他们要找到证据说服对方。在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包办代替,只是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偶尔用赞赏的语言刺激孩子们源源不断的智慧火花。孩子们用手电筒照,用木板挡,用食物诱惑,用尽各种办法,不管办法好坏,教师都不予干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幼儿是有巨大发展潜力、巨大创造性的个体,把儿童观真正体现在教师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才会成为现实。
在以往科学活动中,我们只注重科学活动的结果,对科学活动的过程有所轻视,每次活动优先考虑的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情感态度的培养,更不允许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和产生不会的现象,如果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得出结果,就认为活动没有成功。本次观摩活动给了我们一个重重的回击,尤其是活动结束后,教师的那番话告诉我们: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能否说出知识点(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也不是评价科学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尺,能否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为幼儿的终身后继学习奠定基础,才是评价科学活动的砝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但是,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呢?
1.用赞赏的语言,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幼教工作者都很注重对幼儿的赞赏,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如何夸孩子呢?很多教师只是很随意地用“你真棒”等笼统的惯用语,但这位教师则不同:“勤于动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爱想问题的孩子我最喜欢”“相信自己看到的才是真的”……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用激励的语言,提醒在活动中参与不够积极、比较沉默的孩子,但有个别思维快的孩子总是抢着发言时。她又会引导孩子“把机会留给别人,咱们都是一个水平的”。教师的话拉近了与孩子间的距离,同时消除了孩子的畏惧心理。可见,清晰明了的语言提示,简洁有力地鼓励,能使每一个孩子都陶醉在和教师一起探究发现的快乐之中。
2.用身临其境的情境,调动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接触社会,对科学知识的兴趣需要环境的刺激和教师的引导。因此,我们设计的教学环境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幼儿日常经验范围内的,在教师的变化和组合下,使幼儿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出的另一面。本次活动中,教师选取了幼儿熟悉的动物——蜗牛为探究对象,紧紧抓住蜗牛的眼睛长在不易发现的地方这一问题,刺激幼儿的好奇心,激起认知矛盾,然后引导幼儿去观察、探究,使得探究活动成为幼儿的主观意愿,而非教师强加的任务。
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我们只有此为目标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才能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体验、探究的场所,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梁永娟(1983-)'女'汉族'甘肃省静宁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责编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