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炼
(福建省政和县第三中学 福建政和 353600)
让生活气息洋溢数学课堂
赵晓炼
(福建省政和县第三中学 福建政和 353600)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资源、回归生活实际四个方面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生活现象 生活情境 生活资源 回归生活
掌握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究其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到数学原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来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的点滴体会。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景,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我在教“立体图形认识”时结合生活中的包装盒、魔方、漏斗、足球等实物;“轴对称图形”联系生活中蝴蝶、树叶、故宫建筑物、中国结手工艺品等形态结构;“相似图形”结合大小张中国地图;“直线、射线、线段”,收集了斜拉索桥、铁轨和彗星的慧尾图片;“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揭示舞台报幕员的最佳位置,姑娘们扎腰带的最理想位置,在日常生活中,最和谐悦目的矩形,如电视屏幕、写字台面、书籍、门窗等,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甚至连火柴盒、国旗的长宽比例设计,都恪守0.618比值;“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个角?这个理由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让学生直观感知数学知识,这样把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有亲切感,也更易让学生接受。其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教师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恰当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体会自身生活环境存在着数学现象,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负数的引入”一节,可设计如下的教学情境: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的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都是0分。四个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老师问:每个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急切的想给每个对打分,但是有的队答错的题比答对的题还要多,他们得多少分?应如何表示?学生们陷入了认知冲突,这时负数的引入已水到渠成。
如:学习“究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大甩卖、大甩卖,亏本、我亏本卖,便宜、我便宜卖,跳楼价啊……”类似这样的场面,我想每个人在换季的时候都曾见过。但是,有谁见过贱卖的商家跳楼呢?我们不妨帮要跳楼的老板算算,他是真亏还是更赚呢?问题:某老板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老板决定降价销售,他经过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老板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通过运算,他将每件衬衫降低15元出售,那么他是亏还是赚呢?这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材总是落后于生活的,而把生活引入课堂,就能给课堂增添新的知识和信息。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就会深深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就不会把学习看作是一项枯燥无味但又是必须完成的义务,就会认为学习是一项乐在其中、活泼有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都不妨仔细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等等。
例如“有理数的加法”的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录象)画面上一个十一、二岁的小朋友站在一个文具店里,销售文具。画外音——小明的父亲下岗后,在学校后门租了一个小门面,开了一间文具店,若是把每月的租金分摊到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这样不卖出文具时,小店在这半天也是亏本的。小明是懂事的孩子,今年暑假抓紧完成作业后,就在店里帮父亲,还专门对一周七天的亏盈做了如下统计。
星期一,上午赚了80元,下午赚了60元;
星期二,上午亏了20元,下午亏了30元;
星期三,上午赚了80元,下午亏了25元;
星期四,上午亏了45元,下午赚了30元;
星期五,上午赚了30元,下午亏了30元;
星期六,上午不赚不亏,下午赚了60元;
星期日,上午亏了20元,下午不赚不亏;
老师:同学们,如果赚了30元记为+30元,亏了20元记为-20元,请你们帮小明统计一下这一周每天的亏盈情况。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这个问题比教科书上,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道上从东走向西,从西又走向东的问题,来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更熟悉,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不会的,每一个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设计这样的活动:
师(提出一个问题):家长要来参加我班的家长会,你会怎么告诉家长你的座位呢?
生:我会告诉我爸爸我在第三组第四排。
师:很好!那么到电影院看电影又怎样找座位呢?
生:看电影票上几排几号。
我把以上两组号码写在黑板上,又擦去了“组”“排”“号”等字,黑板上剩下了两组数字。
师:无论在教室还是电影院,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数,比如第三组第四排写成(3,4),如果把它写成(4,3),会产生什么样的误会呢?
学生进入思考……
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导出比较抽象的直角坐标系概念,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把数学知识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理念,使学生一开始学习就体会到这个知识的应用价值。
生活离不开数学,买卖商品,存储贷款,买卖股票等等都要用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计算公式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因此,要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本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如学完“再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们能够解决“用哪种灯省钱?”“选择哪家出租车公司更优惠?”“选择哪种上网方式更划算?”等生活问题。又如,学校每年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条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里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就蕴藏着数学策略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回归生活实际,恰当地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找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数学走向生活,走进学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