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冰 苏 阳 邓建华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目前国内居住小区普遍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模式[1],鉴于人车混行交通模式所存在的交通干扰问题,人车分流交通模式的优势越来越突显,通过实施“人车分流”,能够有效地解决人车干扰问题,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身安全[2]。因此,许多专家与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并研究这种交通组织模式,目前“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在国内外部分居住小区内已经逐渐被应用[3]。
本文主要针对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住宅小区进行调研取样,对该区域内住宅小区人车混行及人车共存交通模式下存在的具体交通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比较典型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善意见。
“人车分流”理念最初是从雷德朋住宅小区模型发展而来的,雷德朋住宅小区最初是美国在20 世纪20年代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克拉伦斯·斯坦(Clarence Stein)和规划师亨利·赖特(Henry Wright)在新泽西州纽约郊区的雷德朋(Radburn)住宅小区中实行[4]。这种人车分流的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组织形式大多类似于半包围型和口袋型,提出了树状结构模式。行车道在小区外围包围小区或者在小区内部形成内环,再由小一些的道路以尽端式的路网模式发散到各个小区楼道口。这种系统使得步行道与行车道完全的分离,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5]。
人车分流可以分为平面分流、内外分流和立体分流。雷德朋住宅小区交通模式属于内外分流,在欧美国家现在的住宅小区大都采用立体分流的组织模式,为了避免行车道与人行道的交叉,通常将住宅小区进行平面和空间上的综合设计,以立体分流的方式,将底层整体架空,配备完善的人行道路网络,形成整体的居住小区,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氛围的邻里社区取代传统的邻里和交通导向模式。“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在空间上通过空间错差使得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分离而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在平面上行车道不与人行道交汇,优化各自的功能体系;在车行道的尽端设置相应数量的停车设施和回车场地使得车能便捷舒适的在住宅区域内行驶;人行道应该串联小区的主要功能区域,将绿化、住宅区域和功能区域连接起来[6]。
本文对苏州高新区、金阊区、沧浪区、平江区、姑苏区、吴中区、园区及周边地区的住宅小区进行了调查(见表1)。总共调查了51 个小区样本,实地拍摄了3 254 张照片。
表1 住宅小区交通调查样本数据(部分)
小区居民活动一般可分为四种:1)通勤类活动:居民日常上下班、上下学等;2)生活类活动:居民的休闲、娱乐、社交、消费等因日常生活所需要而产生的活动;3)服务类活动:包括送货上门服务、快递服务、外卖服务、垃圾处理等;4)应急类预设:消防通道、救护专线等。这些相应的道路互相交织对小区生活的安全和安静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7]。
本文通过对住宅小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一些较为典型的交通问题,这些问题对居民的出行及小区内车辆的出入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些问题可分为三大类:小区设计、小区管理和小区居民安全意识。1)小区设计:在一些老旧小区未设有专供行人行走的人行道或绿化道路,车辆与行人使用同一道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2)小区管理:在一些综合服务类小区,有较多的商业设施致使小区内车位供不应求,车辆存在乱停放及占用人行道的现象;一部分小区内人行道的路面破损而且路面清洁状况较差。3)小区居民安全意识:在实地及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小区居民存在安全意识不足,其中老人与小孩居多。原因是:小孩大多以群体的形式在道路上嬉戏,缺乏相应的教育及成人的看管;老人则多是因年岁较大行动不便且一直没有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习惯。由以上三类问题得出:目前住宅小区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给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并且对住宅小区道路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住宅小区交通问题雷达图见图1。
图1 住宅小区交通问题雷达图
本文对苏州各小区进行划分,按小区的规模、建造时间、容积率等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分组进行实地调查。针对小区内存在的问题以拍照的形式进行取样。将获得的照片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小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将问题进行整理,以问卷的形式对居民进行调查。对问卷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提出改善方案。存在的问题如表2 所示。
表2 住宅小区交通状况问题
2.2.1 小区车辆未停在停车位中
小汽车停在小区居民楼下的绿化带中,并且绿化带路缘石旁边存在人为放置的砖石用来方便汽车在绿化带内停放。这样不仅破坏了绿化带,影响了小区环境,而且对居民的日常出行造成安全隐患。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小区内家庭的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较快,原本设计的300 个停车位相对而言就显得过少,无法满足居民的现实停车需要。所以有较多的居民选择将车辆停在了自家楼下的绿化带,而不是原先规划的停车位中。这种停车位“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如今的大多数小区内都存在。
2.2.2 小区内步行道设计不合理
小区的绿化带经常被居民踩出一条明显的小径,小区居民楼就在绿化带旁,而绿化带内原本就设有能供居民出行的步行道,但这两者之间却没有通过设置步行道来连接。从实地调查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居民为了出行的方便就采取踩踏草坪的方式,以至于绿化带被踩出了一条“路”。这样虽然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但却给小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一问题反映了小区在设计初期没有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合理的设计步行道。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56%的居民认为小区步行道的设计与实际使用需求不符。
2.2.3 小区内车辆或其他物品占据人行道
小区的人行道经常被车辆停放而占据,同时沿街商铺也将桌椅等物品放置在人行道上。人行道上虽然放置了禁止车辆停放的交通警示桩,但却无法阻止人为的堆放杂物。小区中这些乱停放的车辆不仅占据了人行道的空间,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还会造成道路拥挤,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这对小区的环境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经过调查发现,有72%的该小区居民认为这种问题的存在,对他们的出行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如果居民无法正常使用人行道,那么他们就会采取其他方式出行,如行走在机动车道上,人车共用一条道路,造成人车混流。
2.2.4 小区居民安全意识不足
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共用一条道路,人车混行,居民没有走步行道而是在机动车道上出行。汽车快速行驶着的同时居民却安然自若地在机动车道上行走着。发现这一问题后,通过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最后得出有42%的居民认为这种状况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小区居民认为这样比较方便而且平时自己也没有走步行道的习惯。调查结果反映出部分小区居民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虽然这种方式利于出行,但是这样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对居民的安全出行造成危害。
2.2.5 小区人行道没有及时修补或清扫
供居民出行的人行道上经常没有及时修补或清扫,例如因树木被砍伐而留下的树坑,坑里还有残留的木屑,这使得人行道看起来显得很不平整甚至是有些破损不堪。在调查中发现这一问题在一些老旧小区比较多见,达到了73%;而新建小区相对会少一些,即27%。如果人行道破损而未及时进行修补,那么就会对居民的安全出行造成影响。特别是在晚上或下雨天,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如果人行道未及时进行清扫,路面脏乱,这也会影响居民对人行道的使用。
针对上述居住小区的现状问题,本文基于人车分流的理念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应之前提到的三大类问题相应解决方案如下:
1)小区设计:对于老小区,可向小区居民征求意见,并整改道路;对于新小区,可应用人车分流理念,将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分开或将车辆引导至小区外围的停车场停放。
2)小区管理:小区物业应该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对进入小区的车辆进行登记并引导其停放;同时加强对小区内道路设施的检查及完善。
3)小区居民安全意识:可与广电部门合作增设小区交通安全的公益广告;定时举办“交通安全周”“交通安全月”等安全意识宣传活动;推选安全教育模范等。
综合上述调查研究发现,人车分流能否实现与小区内停车场(库)的布点密切相关,同时停车场的停车位数量不足、布点不合理还直接引发小区内人车干扰问题。所以,解决人车干扰及小区内交通紊乱及安全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合理规划和布局小区的停车场。如在车行路附近或者近端应设置适量的机动车停车位;此外,小区内应设置适当的交通标志标线以引导车辆的正确停放。
住宅小区的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小区内人车干扰问题,人群与机动车抢占公共绿地等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住区的环境。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模式既能确保小区内行人的安全,又能保证行车的畅通,是解决安全与畅通的两全其美的方法。目前,苏州一些新建小区已经开始采用人车分流的规划设计方法,引导大部分车辆全部进入地下停车库,减少地面停车位的设计甚至不设计地面停车位,有效地改善住宅小区的交通状况,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1]陈 岗.基于复合式人车分流交通龙腾苑二期规划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
[2]Eugenie L Birch.Radburn and the American Planning Move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0,46(4):424-431.
[3]黎智辉.城市居住小区交通组织研究[J].山西建筑,2011,37(35):25-26.
[4]Chang-Moo Lee,Kun-Hyuck Ahn.Is Kentlands Better than Radburn.The American Garden City and New Urbanist Paradigm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3,69(1):50-71.
[5]Michael Southworth,Eran Ben-Joseph.Streets and the Shaping of Towns and Cities[M].McGraw-Hill,1996.
[6]叶彭姚.雷德朋体系的道路交通规划思想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9):17-19.
[7]张 鹏.关于居住小区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山东科技大学教职工公寓区规划[J].青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