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对接受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2015-11-18 06:17崔英杰秦历杰
河南医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脑电心肺低温

崔英杰 秦历杰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3)

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率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接受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早期神经系统的评估技术未被认可,预测患者的存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较为困难[1]。BIS通过频率和振幅显示原始的脑电波数据,此项监测指标常被用来评估麻醉患者和重症监护镇静患者的意识水平。BIS现在被作为一项监测心肺复苏患者大脑活动的诊断方法来研究[2]。监测BIS简单并且无创,尽管有这些优点,但是它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中的预测作用仍然不明确。假设对于心肺复苏最初24 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患者,BIS可以作为预测存活率和神经系统恢复状况的一项指标,进行了如下的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患者平均年龄(55.2±16.1)岁。室颤16例,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 activity,PEA)10例,心搏停止9例。以出院时患者脑功能评分(CPC评分)1~2分的患者作为预后良好组,共10例;以出院时死亡或CPC评分3~5分的患者作为预后不良组,共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值、所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的量、亚低温治疗期间的体温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超过20 min;②年龄>18周岁;③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未接受亚低温治疗;②数据不完整;③慢性疾病的终末期;④发生心脏骤停至入住ICU的时间超过24 h。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遵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进行亚低温治疗,即除创伤和大失血所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外,于复苏后48 h内开始低温干预。通过快速输注4℃生理盐水使患者体温快速达到32~34℃,然后使用降温毯维持目标温度24 h后逐步开始复温。

1.4 BIS监测 BIS值是合并某些特征性及派生性的脑电图信号,包括频率、振幅和形态特点(爆发抑制、纺锤波等),而BIS值输出值则是将脑电图通过傅里叶公式转换为0~100的数字,0代表了脑电图呈现直线,100代表了完全清醒[3]。BIS监测(新加坡德恩-欧美达A2000)在复苏成功之后,镇静药物和神经肌肉阻滞剂应用之前开始,随后分别在心肺复苏成功第12、24小时进行,每次监测持续30 min,并统计BIS值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别对不同时间点的两组间BIS值进行总体均数估计;并绘制不同时间点BIS值与预后之间的ROC曲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BIS值随着时间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组患者在初始、第12小时的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在第24小时的BIS值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第24小时的BIS值预测患者预后良好的最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截点值为43.5,敏感性70.0%,特异性为71.4%。见图1。共有8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0值,且此8例患者全部死亡。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BIS值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BIS值比较(±s)

组别 n 初始 第12小时 第24小时预后良好组10 57.1±24.2 45.6±16.7 42.4±13.9预后不良组 21 41.3±32.3 39.3±21.3 30.5±20.4 P 0.069 0.098 0.001

图1 第24小时的BIS值预测患者预后良好的受试者工作曲线

3 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多数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且在短时间内死亡,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关于心肺复苏后幸存患者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神经功能查体的方法来预测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但心肺复苏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后会使神经功能发生可逆性的反应迟钝[4],因此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并不能敏感的预测预后。Dumans等[5]进行了一项包括64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第180天时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在入院第24小时的BIS值显著高于其他患者。这提示入院后早期的BIS值可能在评估接受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研究发现第24小时的BIS值预测患者预后良好的最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截点值为43.5,敏感性70.0%,特异性为71.4%,而两组间在入院时、第12小时的BIS值并无统计学差异,但本研究中发现复苏后的24 h内任一点的BIS出现0值和死亡都是相关联的,但受试者范围还很小(只有8例)。与本研究的这一发现类似,Liu等[3]发现脑电双频谱指数出现0值的患者均预后不良(14例)。

本研究中可以发现BIS值可以在早期(24 h后)对接受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仍不足以作为一项特异性指标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此外,BIS值本身易受镇静药物、体温等因素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2]。一些其他的评估方法已经逐渐出现,如损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包括S100B和神经特异性的烯醇酶等[4]。将BIS、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测、神经系统查体等预测手段联合起来,可能在提高预测效率方面具有一定意义[6]。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因使用神经肌肉组织剂的肌活动会被迫停止,这可能会干扰BIS值的变化范围[7]。限于技术障碍,BIS数据为间断性获得。没有将出院后的预后情况和长期后续的评估包括在内,可能一些被列为神经功能较差的患者在出院后的几个月里会有所恢复。

[1]Takaki S,Iwashita M,Okawa T,et al.Two cases of using the bispectral index(BIS)to evaluate the depth of sedation during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Nihon Naika Gakkai Zasshi,2011,18(3):387-392.

[2]Aprea F,Martin O,Jenni S,et al.Bispectral index analysis during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 propofol-anesthetized calf[J].J Vet Emerg Crit Care(San Antonio),2014,24(2):221-225.

[3]Liu H,Liu Y,Xu Y,et al.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bispectral index in patients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Exp Ther Med,2013,5(3):907-911.

[4]江意春,刘继云,于晓春.脑电双频指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B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3497-3499.

[5]Dumans-Nizard V,Hamada S,Fischler M.Bispectral index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 poor indicator of recovery.Two very different cases[J].Anaesthesia,2010,65(2):196-198.

[6]Kurita T,Uraoka M,Morita K,et al.Influence of progressive hemorrhage and subseque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the bispectral index during isoflurane anesthesia in a swine model[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2,72(6):1614-1619.

[7]伍义.脑电双频指数对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997-999.

猜你喜欢
脑电心肺低温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真空与低温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联合低温脱硫脱硝工艺研究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