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芳
(长垣县中医院 河南 新乡 453400)
肺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具有病程长、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年均死于肺心病的人数已达100万,且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1]。对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有效的护理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肺心病患者采取系统化的自我护理教育措施,以研究该护理方法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长垣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肺心病患者,均符合1977年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排除精神、认知异常及意识障碍者以及有严重躯体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8.53±10.05)岁;病程3~5 a者5例,6~10 a者13例,>10 a者12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1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7.48±12.14)岁;病程3~5 a者4例,6~10 a者13例,>10 a者13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1例。两组性别、年龄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的自我护理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 自我护理教育 针对肺心病患者自我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教育方案,其主要内容有自我饮食管理、自我护理技能培训以及疾病相关知识普及和自我日常行为管理等。
1.2.2 教育方法 挑出具有3 a以上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肺心病的相关护理技能,理解所制定的护理教育方案并付诸实施;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进行自我护理教育的意义,取得他们的认可和配合;在结束自我护理教育后,进行自我护理能力及水平的评估工作。自我护理教育主要有集中授课、个体教育等多种形式。其中集中授课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自我护理技术的操作示范、病情检测及用药等知识的普及等,个体教育则包括对患者日常饮食、情绪以及认知等的解决方法等[2]。
1.2.3 教育时间 自我护理教育时间为4个月,共实施教育8次,其中6次在住院期间实施,另外2次为患者出院后的电话指导和家访。
1.3 效果评价
1.3.1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 这一测量工具是Keamey和Fleischer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的,包括4个维度和43个条目,采取5分制评分,患者的分数越高,则表示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强,该量表可实现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护理能力的有效比较,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3]。
1.3.2 肺心病相关知识问卷 根据长垣县中医院肺心病相关专家修改和制定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肺心病的成因、症状、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共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自我护理教育后,观察组自我生活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后自我生活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后自我生活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自我生活能力评分 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对照组30 3.12 ±1.19 63.15 ±14.55观察组30 4.34 ±1.03 74.57 ±13.17
在对肺心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护理教育可使患者正确认知疾病,并积极参与健康决策及自我管理,实现提升自身生活能力的目的。医疗研究表明,通过对一些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的学习,可促使患者主动进行体能锻炼以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正确调节自我情绪和不良生活习惯,相比于对照组,进行自我护理教育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P<0.05),自我护理教育效果显著。本研究通过运用集中授课和个体教育等方式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使患者乐于接受自我护理教育,所以干预后的观察组在对肺心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患者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理解疾病相关知识,在正握疾病预防知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综上,对肺心病患者实施系统化的自我护理教育,有助于增进患者与护理人员的交流,对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1]刘之超,勾玥,雷雨,等.自我护理教育在PICC置管治疗间歇期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2):51 -53.
[2]刘晓春,龙芙蓉,王会芳,等.自我护理教育在住院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3):105 -107.
[3]孙晋翠.浅谈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教育的治疗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7):114 -115.
[4]王莉.自我护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79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