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小儿科 河南平顶山 467000)
川崎病作为一种非特异性中、小血管急性炎症,冠状动脉是最常发生病变部位,有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1]。在我国,川崎病已经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其早期病理生理过程是血管内皮损伤,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能够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本研究对比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浆STM水平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共70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对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70例患儿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7个月~9岁,平均(1.7±0.2)岁,排除免疫球蛋白治疗史。所有患儿在入院后的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剂量为30 mg/(kg·d),同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2 g/kg。病程分期:急性期(发病至丙种球蛋白治疗前,病程第3~7天)、亚急性期(丙种球蛋白注射后48 h,体温恢复至正常,病程第9~13天)、恢复期(丙种球蛋白注射后的7 d起,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病程第21~28天)。依据心脏彩超的检查结果将入组的70例患儿分为无冠状动脉损伤分为A组(41例),有冠状动脉损伤为B组(29例),同时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体检门诊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1.6±0.3)岁。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标本采集:取两组受试对象空腹肘静脉血2 ml并采用枸橼酸钠抗凝管保存,离心机离心(4 000 r/min,10 min)[2]后取上层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STM蛋白水平。自动酶标仪选用日立ACCs型全自动酶标分析仪,本次检测所用试剂均由上海华盛生物试剂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健康儿童血浆STM水平位(14.08±5.57)mg/ml。在急性期时,A、B两组血浆S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B组血浆STM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在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恢复期的血浆ST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在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STM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恢复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时期血浆STM水平情况(±s,mg/ml)
表1 两组各时期血浆STM水平情况(±s,mg/ml)
组别 n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恢复期A组41 37.05 ±14.53 34.01 ±12.48 14.55 ±9.16 B组29 74.12 ±16.67 46.39 ±14.13 39.84 ±13.03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非特异性血管急性炎性疾病,冠状动脉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冠脉受累后易发生急性扩张形成动脉瘤或者附壁血栓,瘤体破裂或管腔阻塞而致的冠状动脉血液流变学改变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未进行有效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中会有20% ~25%发生冠状动脉受损,即使在有效进行丙种球蛋白注射治疗后,仍有3% ~8%的患儿会出现冠状动脉损伤[4]。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现阶段的研究证实[5],川崎病这种血管炎性疾病主要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造成冠状动脉一系列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异常密不可分。STM为一单链的跨膜糖蛋白。TM与凝血酶结合后可降低凝血酶的凝血活性,而加强其激活蛋白C的活性。由于被激活的蛋白C具有抗凝作用,因此,血栓可溶性调节蛋白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急性期还是非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ST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有冠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STM水平高于无冠脉损伤患儿。可见,STM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综上,血浆STM可能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伤有关,对于此类患儿检测STM对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评估有一定意义。
[1]刘晋婷,李亚蕊.血栓调节蛋白在川崎病中的表达[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8):759 -761.
[2]李亚蕊,刘晋婷,李波,等.川崎病患儿血清血栓调节蛋白变化的临床价值[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8,12(10):692 -694.
[3]血栓性微血管病—骨髓移植的一种并发症[J].河南医学研究,2000,9(2):165.
[4]李晓惠.川崎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9 -13.
[5]刘云,王新霞,袁瑞,等.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2(4):58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