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骞康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 神经内科 天津 300011)
目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有30%以上发展为脑梗死。TIA 频繁发作者在48 h 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概率可达50%,在TIA 之后的1 a 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高达12%~13%[1]。在美国卒中协会第29 届国际卒中会上,Owll Mielke 教授提出TIA 与脑卒中的死亡率几乎一样(6.0%∶8.4%)。因此,TIA 一旦发生即需要积极急诊干预和处理,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尤其重要。氯吡格雷则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激动剂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并能对血小板活化起到抑制作用,进而抗血小板聚集[2]。本文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低剂量国产氯吡格雷治疗的89例TIA 患者,并与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的87例患者进行对比,以分析国产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6例TIA 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并排除出血性疾病、消化性溃疡、脑肿瘤、局灶性癫痫、血小板减少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TIA 发作距入院时间为48 h 内,均行头颅CT 及MRI 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低剂量国产氯吡格雷,89例)与对照组(进口氯吡格雷,87例)。治疗组中男62例,女27例;年龄为70~88 岁,平均(79.1±4.3)岁。对照组中男60例,女27例;年龄为70~90 岁,平均(78.7±4.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情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口服氯吡格雷(泰嘉)75 mg,每日1 次,持续14 d 后减少为50 mg/d,持续至3 个月。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波立维)75 mg,每日1次,持续至3 个月。两组同时静点血栓通注射液500 mg,每日1 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日1 次,共14 d。对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予以相应的治疗,所有患者全程未使用溶栓剂、抗凝药、降纤药及其他抗血小板药。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疗效评定标准:有效,即治疗后TIA 发作在1 周内控制,随访3 个月无复发;无效,即治疗后至随访3 个月TIA 发作有反复或发展为脑梗死。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7.0 软件处理。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TIA 发作完全控制58例,无效31例,有效率为65.17%。对照组发作完全控制58例,无效29例,有效率66.67%。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 实验室指标改变 治疗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PLT、TT、APTT、PT、INR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 PLT/(109/L)TT/s APTT/s PT/s INR治疗组 治疗前 185.57±34.91 13.24±2.34 23.83±6.77 12.84±2.16 0.82±0.33治疗后 190.53±57.20 13.11±2.10 23.85±8.68 12.86±9.46 0.84±0.31对照组 治疗前 187.94±47.88 13.27±2.28 24.04±6.11 13.03±2.10 0.91±0.25治疗后 192.65±68.01 13.25±2.03 24.04±7.60 13.05±8.10 0.90±0.24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出血倾向及胃肠道反应患者。
TIA 患者多存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此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波动、血流缓慢、血管痉挛缺血和血液成分改变等,导致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强以及血栓形成增加,引起脑梗死[3]。以往研究表明,脑动脉狭窄、心脏疾患或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是导致TIA 发生的重要因素[4]。2002年Allbers 在《新英格兰杂志》提出,TIA是短时间发作的神经动能障碍,由局灶性脑和视网膜缺血所致,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 h,且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如果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并有与梗死相符的异常影像学特征,则诊断为卒中。新定义强调,当患者发生急性脑缺血症状时,必须做紧急处理。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阻止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脑缺血发作的可能性,起到预防TIA 发作造成脑组织损伤的作用,是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对于确诊TIA 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抗血栓治疗开始得越早越好。作为ADP 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通过对血小板膜表面的ADP 受体起效,从而阻碍糖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进而起到阻断血小板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并且氯吡格雷还可轻至中度地抑制凝血酶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这可能是血小板受诱导活化后脱颗粒产生ADP 引发的放大效应被氯吡格雷阻断,这种阻断是不可逆的。因而该药能减轻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显著降低新缺血的发生率,尽快控制TIA。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76例患者分配到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匹配。结果显示,国产氯吡格雷治疗组有效率为65.17%,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见,使用低剂量国产氯吡格雷(泰嘉)拥有与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相当的疗效。药物安全性对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是保证良好用药依从性的必要条件。CURE与CAPRIE 研究提示,进口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多为出血和胃肠道反应。本研究提示,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倾向及胃肠道反应,这提示国产氯吡格雷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低剂量国产氯吡格雷治疗70 岁以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3.
[2] 吕苏花,鞠德峰,王聪聪,等.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在脑梗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医药前沿,2011,1(24):209-210.
[3] 张太平.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133-134.
[4] 吴义方,林群力,郑声浩,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6):38.
[5] 陈章洲,吴水生.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