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法治思维根治“塌方式腐败”

2015-11-18 13:21:34李纪兵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圈子世界观团伙

□ 李纪兵

“塌方式腐败”危害极大,是法治反腐的重点

2014 年反腐的重点尽管存在多种说法,但有一种说法是公认的,那就是:除恶务尽,重点整治“塌方式腐败”。有人归纳了2014 年已经被查的副国级腐败分子的特点,那就是“团团伙伙,形成小山头、小圈子,制造塌方式腐败”。除了最受全国人民瞩目的“塌方式腐败”有“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外,“塌方式腐败”还上了《检察日报》的十大反腐新闻。“塌方式腐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塌方式腐败因其成员多,在地方、在部门、在特定圈子一出现,就不仅会损害一方利益,而且会毒化一方政治风气。“塌方式腐败”中的腐败分子,往往是明目张胆违法,不给钱不办事,甚至明码标价,买官卖官。其次,“塌方式腐败”对干部个人的侵蚀极其严重。“塌方式腐败”会营造出另一种政治生态,让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丢城失地,使得腐败、黑金、团伙犯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卷土重来。曾经在官场流传甚广的关于兄弟的言论是:“兄弟要一起扛过枪,更要一起嫖过娼;前者是面子,后者是里子”,将官场变成了江湖纳投名状的场合。最后,“塌方式腐败”彻底破坏法治。“塌方式腐败”刚开始时往往是让人觉察不到的人情世故,是领导的特殊关照,到后来就成为赤裸裸的“团团伙伙”,彻底破坏法治。

那么,“塌方式腐败”会不会在2014年以后都一直是反腐的重点呢?笔者认为,在“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治理“塌方式腐败”不仅是过去反腐的重点,毫无疑问也将成为今后反腐的重点。这既与前面所说的“塌方式腐败”的危害性有关,也与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确立“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有关。也就是说,建设“法治中国”,必然先根除“塌方式腐败”。

“塌方式腐败”滋生于小圈子文化,与法治思维内修势同水火

2014 年12 月29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制造“塌方式腐败”、破坏党纪国法的各种小圈子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纪律刚性约束,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笔者认为,对于团团伙伙的决不容忍,除了要从党纪角度强调其违纪性,还要从法治角度透析其违法失职性,具体表现为:

小圈子成员瞻仰的“圈主”通常是高官,与党章、法律设定的“主人”存在差异

各种小圈子都是因为某个圈主的存在而形成的,这些圈主对于小圈子成员来说,既是领导,也是大靠山和瞻仰、听命的对象。缺乏法治思维的人,很容易被一些非法定的因素如“乡情、人情、心情”所引诱,逐步结成某种小圈子,直至走到法律与纪律的对立面。不可否认,挖空心思营造、挤入、参与小圈子活动的人,都是想更进一步获取权力或者利益的人。其上进心可嘉,但手段、方式违法违纪。相反,如果以法治思维看权力,就会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仅是宪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几千年的政治传统所总结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谓。同样,“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中国共产党党章》明文规定的对党员除年龄等基本条件之外的首要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人民既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主人,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员的服务对象。只有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了,作为权力主人的人民才会将更大的权利与利益,更高的平台与官位,给予不断上进的人。

小圈子的骨架构成形式上五花八门,本质上都是封建社会“人身依附”观念在作怪,与法治思维中的“职责法定、人格独立、公不私谢”水火不容

从已经发现的腐败小圈子中,我们看到其组合框架是五花八门的,有“老乡会”“秘书帮”“石油帮”“唱红派”等等。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某一个圈主的人身依附非常强。圈员对圈主效忠参照封建模式,圈主对圈员的奖惩也参照封建社会君主对家臣的模式。众所周知,法治强调的是各种因素“一平于法”,强调的是“职责法定、人格独立、公不私谢”。小圈子采用的依附关系、君臣模式无疑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反封建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大背景、大潮流是格格不入的。对此,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做了一针见血的强调与分析:“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有的案件一查处就是一串人,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当习近平主席的“法治思维”同薄熙来的“一耳光”两相对照,党中央治理圈子文化、遏制“塌方式腐败”的深意也就更加凸显。

小圈子的生活方式是团团伙伙利益至上,内外有别,目无法治、纪律,严重干扰了党和国家的法治生活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小圈子文化损害党内正常生活的危害深有感触,他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那么,什么才是正常的党内生活与党内关系呢?“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显然,能让全党、全国团结如一人,生活纯洁健康、弘扬正气的,只有法律与纪律;如果搞团团伙伙,把法律与纪律放到脑后,必然会严重干扰党和国家的法治生活常态。

内修法治思维,才能根治“塌方式腐败”

滋补“法治思维”是根治“塌方式腐败”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法治思维”的概念:“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但直到现在,人们对“法治思维”的理解,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外治阶段,很少用于内修。实质上,“法治思维”既是一种新式武器,也是一种高能滋补品,不仅可以用来外治,也可用于内修。“法治思维”用于领导干部内修,比用于外治还要重要,用于做人比用于做事还重要。某种意义上,“法治思维”内修,是落实理念、理想教育,防治“塌方式腐败”的根本武器;教育官员先用法治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内圣外王”,必能根治“塌方式腐败”。

法治世界观依法观世界,可有效阻止人身依附圈子的形成,有效治理“塌方式腐败”

做官没有嫌大的,关键还是官是如何做大的?旧的“人身依附”路径,虽然快,但是不稳;虽然高,但却虚空;虽然朝中有人,但却行事非法;一朝事发,转眼成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法治世界观则不然,踏实做事,以人民为主,为人民服务;快慢均稳妥,高下都踏实;管他朝中有无人,法信民间行。官员一旦养成了法治世界观,旧的“人身依附”路径就会自然被抛弃,“塌方式腐败”自然得到治理。

法治世界观依法定官位,以职责为导向,让官员“令行禁止”合法有据,可有效遏制“塌方式腐败”

“塌方式腐败”的起点,总有某个影响力巨大的圈主,为了一己之私利,僭越法规,违背纪律,不在其位反谋其政,在其位却放弃职守,欺上瞒下,建立起自己的小圈子、小帮会。团团伙伙一旦成势,不仅法律规定的主人“人民”不在其眼中,就连法律规定的国家主席,党章规定的党的总书记也毫不在其眼中。法治世界观则不然。法治世界观一旦形成,官位上下,秩序井然;职权职责,一目了然;全党全国一盘棋,为官必听中央之号令,令出必行,禁设即止;绝不会产生搞错主人、认错领导、民意不畅、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怪现象,“团团伙伙、塌方式腐败”也会荡然无存。不仅如此,法治世界观、法治价值观一旦形成,人们就会以“法治”为人生价值追求,以弘法为生活目标。当“万事万物一平于法,有法保护”成为共识,全党、全国自然亲如一家,气氛团结和谐,关系纯洁健康,生活正气飞扬,这时,腐朽的“塌方式腐败思想、人身依附观念”即便存在,也会“无法下嘴,无处立足”,最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
小圈子世界观团伙
警惕团伙作案 远离非法荐股圈套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02
《世界观—雕塑遗产》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12-16 17:45:53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现代装饰(2018年11期)2018-11-22 07:27:38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找出8名盗贼
“团伙”威力强过“团队”
特别文摘(2017年1期)2017-01-24 18:15:10
远离“小圈子”
公民与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41
“小圈子”的力量
“小圈子”的力量
意林(2012年8期)2012-05-31 00: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