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写作:记忆照亮诗歌
——曹宇翔与郭晓晔诗歌述评

2015-11-18 16:03:05李犁
海燕 2015年8期
关键词:记忆诗人诗歌

□李犁

真情写作:记忆照亮诗歌
——曹宇翔与郭晓晔诗歌述评

□李犁

曹宇翔是一个有温度的诗人,他的诗歌像秋天临近中午的阳光,温暖而不灼烈,而且不仅热还有光芒,照耀得读者的内心也一片明亮且暖融融。有人说好诗人要同时具备灵气、头脑和心肠。前两个让诗人写出好诗,加上好心肠诗人就能写出大诗。心肠就是情怀,在曹宇翔的诗里就是仁爱,就是菩提心。他的诗里有慈悲,知足、感恩、珍惜的同时,他在用爱去拔出和熨平一切众生的苦难,给予他们安乐和幸福。所以他的诗歌离我们离心灵很近,亲近亲切,像一个大哥一个儿子与自己的兄弟母亲唠嗑。他的诗歌就是净白而暖和的棉花,他举着它为亲人、受难者还有故乡和祖国擦去额角的汗水和血痕。所以他的诗歌中就不是简单的隔岸观火似的同情和怜悯,而是视别人的痛苦为自己身上的疾患,那些写给村庄和大地的词语就是自己心灵里剜下来血肉,真诚真切有切肤之感。这让他写祖国这样抽象的诗,也少了那些大词,而是从具象和细节出发,让人感到祖国就是“祖母干草垛,一个孩子摇响铃铛”,就是他的丰收在望的东胜村,就是健壮的兄长,黑黑的大嫂,还有麦茬和垄间跳出的一簇野花。祖国变得就在我们眼前,呼出的热气在我们面颊上缭绕。

需要指出的是,曹宇翔不论是直接写家乡,还是当下生活题材里的喻体,使用的都是乡村的物与事。这说明童年的记忆已经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胎记,它是血脉,流淌在诗人的作品里。乡村的品格就是他诗歌的品格,更是他写作的胚胎,一切由此发轫,一切都濡染了乡村的色彩。所以读他的诗歌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真真啊!”的感叹。这是乡村的真诚和朴实让他一丝不挂地赤裸着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古人说的“直寻”,就是不花里胡哨,不忽忽悠悠,语言与情感零距离。情真而语直,情感激烈的时刻,谁会故意绕来绕去呢?何况还是与亲人说话。所以读他的诗歌总有要流泪的感觉,即便是诗人面对丰收时金黄田野的欣喜之情,也让人的眼圈有点温热。这是从漫长的苦难和艰辛中熬过来的农人,属于他们的幸福是那么渺小而且来得又那么艰难,还一直脆弱着。而艰苦岁月中的母亲即使承受再多的苦与累,也要把全部的爱给予幼小的儿子。这些感动天地的温暖瞬间,就是巨大的乡愁,一直梗在游子的情感里,像针埋在皮肤里,诗人捅破了它,就等于捅破了情感的泪腺。

当然我们不可能返回农业时光中去了,但是对乡愁的缅怀和回首,就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就是让人和文学不要偏离真实和人性,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整个文学的方向。找到了它,诗歌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所以曹宇翔在回家的路上喜悦、感动、敬畏,并把心灵清洗得一尘不染,这纯净的情感让他的诗歌变得清澈而澄明,像刚刚出山的泉水,透明而清新,这是有氧的诗歌,冒着鲜浆的诗歌,让人的心脾都充满了绿色和清亮。在当下污浊混乱又自私冷漠的诗坛,曹宇翔诗歌的朴素简单,还有清澈得透出亮来,尤其是真诚和温暖就显得弥足珍贵。

与曹宇翔的乡村童年记忆相比,郭晓晔写的是青春和城市的记忆。青春期与城市生活让郭晓晔的记忆像缤纷的灯球,闪烁的色彩让人产生一种迷离和迷惘,那是记忆的碎片错位了人的感觉,还有拼合了记忆却无法回到记忆里去带来的情感落差。这就是郭晓晔说的“怀旧是伤”。伤,一是无法返回记忆的失落和遗憾,这是怀念之伤,时间之伤。二是年轻时的幼稚与懵懂使记忆中的事物没能完美,这是青春之伤,成长之伤。记忆在这里是一个喻体,首先记忆代表着美、爱和永不再来的圣物。怀念它就是用过去照耀现在,用记忆缝补现实之伤。另一方面记忆是倾诉的对象,也是要倾诉的内容。让诗人像面对上帝一样面对记忆说出对记忆本身的体会,这其中交织着怀念痛惜和忏悔。这后一种回忆就成了写作的技艺和方式。但是郭晓晔不是通过回忆让往日再现,而是以现在的经验立场和情境,对记忆和当时的经历进行梳理和审视。事是过去的,感受是现在的。所以他不叙述记忆中的具体事件,充盈在诗中的记忆都是一些碎片,我们只能从他诗歌的标题上知道他写的是哪件事。譬如:《我曾有过清澈的生活》《那时的风筝我放到现在》《父亲曾是我的屋顶》等等。标题说了个事物,这是他的抒情点,是他诗歌要去的方向,然后站在现在的角度在诗中表达对那时那件事的感觉。这种对过去的再认识和缅怀让他的诗歌充满了疼痛和激荡,这是情感被点燃后自动地弯曲与伸展。所以虽然记忆是零散的片段的,但由于情感的连贯性让诗歌依然有着完整的秩序,起承转合非常紧凑。情感是链条,琐碎的记忆是构成链条的材料,一首诗又是构成整组诗的环节,整组诗又显影出一个翩翩少年,一个才子,他多情敏感,沉湎于内心,有点孤独甚至有点抑郁,常常对别人忽视的事物沉思怀想,譬如一小块草地、一杯清澈的水、陨落的风筝、融化的雪花,他的身体里藏着闪电,还有无限的梦想和爱,所有这些都是他的秘密,更是他的能量,驱使他开了天眼,看见常人无法看见的美。所以他的整个少年时光就是“一滴穿行于火焰的水”,是美是诗,是苦难,更是战胜苦难后的释然与幸福感。所以这组诗就是一个诗人的成长史,它代表了理想、艺术、境界和爱之源,以及生命的全部意义。这也是《怀旧是伤》的伤之美之审美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这组诗歌的技术探索,这组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反映出郭晓晔的技术觉悟,他较早地引进了现代诗歌的直觉、幻觉,意象的强制嫁接和跳跃,他打破时空的秩序,让所有的意象服从于情感的逻辑,这让他的诗歌有了陌生感和出人意料的效果。这说明郭晓晔写作时进入了沉迷的状态,沉迷中诗人仿佛有神灵附体,让想象力开始接通天地,这时产生的技艺不是人力,而是神力驱使下的自然天成。

借用一个关键词给郭晓晔诗歌总结就是:情执。是指感情专注到执迷不悟的极端程度,人生很多苦恼源于此。但对于创作来说,它让郭晓晔把记忆冶炼成诗,把诗歌技艺操练成黄金术。

时值建军节,选发了两位军人的诗歌,但我没选他们军事题材作品,而是选了这些反映人性深度的诗歌,也让读者看看我们军人更广阔的内心,还有他们温情多情的另一面。

责任编辑 李皓

猜你喜欢
记忆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