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华
影视文学:历史的硝烟与现实的光影
■罗小华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最大和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以及红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也是青铜文化、书院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陶瓷文化鼎盛之地。21世纪的江西影视剧创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以“红色历史题材”为依托,以军旅题材为主打,在历史的烟尘与现实的光影中前行,为大变革的时代传神写照,《我们的连队》(18集,2001)、《沙场点兵》(32集,2006)、《井冈山》(36集,2007)、《天下兄弟》(38集,2008)、《地下地上》(40集,2009)、《古村女人》(26集,2010)、《红色黎明》(35集,2012)等一系列精品大剧荧屏亮剑,在上规模的同时扩大了知名度,在全国市场牢牢树立了“赣版”制造的品牌大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军旅题材和农村题材剧作成绩斐然,是新时期影视剧创作最大的亮点,而复苏中的江西电影以《八大山人》挤入全国院线,迎来重现昔日辉煌的第一缕曙光。
(一)开拓创新的革命历史题材剧
随着社会的急速转型,广大观众对道德、理想、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实产生了更迫切的心理需求,需要出现经得起观众和时间考验,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作品。江西影视剧创作坚持以红色文化引领时代风气,真实反映社会生活面貌,塑造立得住的人物形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张扬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力量,同时也映射出大变革与社会转型期多维度的矛盾斗争。
新的时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但创作理念正在嬗变,艺术表现手段也有开创性拓展。《兴国!兴国!》(29集,2011)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反映革命战争。《将军日记》(24集,2012)借用90后视角,掺入现代人对于革命的思考。金韬执导的红色电视剧三部曲《长征》(24集,2001)、《井冈山》(36集,2007)《红色摇篮》(29集,2010)表现的是1929年到1934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危难与挫折中日渐成熟,领导劳苦大众创建闽赣中央苏区红色政权的伟大创举。主旋律影视剧不大好拍,既怕政治叙事方寸感不好把握,又怕拍得概念化、程式化,生硬乏味吸引不了观众。不同于以往对史诗性宏大叙事的单纯追求,这些作品既尊重历史,又敢于出新,着眼于人的层面,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与人性结合,使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家身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平凡的细节非但没有贬低崇高,反而使崇高获得了更充分的实体性。尤其是王霙饰演的毛泽东,既有伟人的雄才大略,又极富诗人情怀和机智幽默的个性魅力。从写事到写人,是新世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大进步,也是《井冈山》《红色摇篮》仍能胜出,获得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无论如何,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才应该是艺术创造的精髓。《井冈山》一经播出,立即赢得了专家学者、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相继获得第二十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特等奖、第十一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给久久期待光荣绽放的江西荧屏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从较早的《兵哥兵妹》(14集,2000)《我们的连队》(18集,2001)《红领章》(24集,2004)到近年的《沙场点兵》(32集,2006)《天下兄弟》(38集,2008),这些军旅题材剧大胆植入新的元素、新的视角甚至新的审美范式,对军队的信息化、数字化、高科技建设等新军事命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在努力把握大众趣味的基础上,从思辨和人文的高度,以军旅剧特有的励志意义和时代色彩,重新张扬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塑造了铁骨铮铮的当代军人形象,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艺术愉悦,堪为21世纪中国文化重建的惊人力量,从而使军旅剧成为江西影视“主旋律”中最为嘹亮的声部。
由孙晓光导演,侯勇、任程伟、潘雨辰、高峰等主演的《沙场点兵》描写红蓝两军激烈的基地化对抗训练,艺术地再现了在中国特色军事化变革下,军队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提高,塑造了康凯、庞承功、陆雅池、肖书悦等具有超前思维和忧患意识的当代军人群象,回答了中国军人是否有能力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焦点问题。该剧气魄宏大,融青春故事、明星效应、时尚元素、平民风格,科技视点为一炉,充盈着年轻一代军人的阳刚之气,透示出丰富的现实感和草根精神,表现出个性、真实和思想的锋芒,是一部鼓舞士气、振奋民心、引人深思的军旅佳作,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荣获第18届军旅题材电视剧“金星奖”长篇二等奖、第十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新虎口脱险》(25集,2006)、《地下地上》(40集,2009)和《红色黎明》(35集,2012)等谍战剧则是高智商和坚定信仰的比拼。由江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独立操盘运作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地下地上》是一部精彩绝伦、扣人心弦的谍战大剧,它聚焦建国前后的沈阳风起云涌的峥嵘历史,以厚重的历史架构、惊险刺激的情节编织展开以刘克豪为代表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和以徐寅初为代表的军统特工之间的殊死较量。该剧大胆创新,人物塑造高度个性化,作为刘克豪的宿命对手——军统沈阳站站长徐寅初老谋深算,作风清正,却誓死效忠“党国”,二人的较量本质上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信仰之战;在人物关系设置上,《地下地上》建构了刘克豪、王迎香、林静这一“三角”关系,特殊人物的特殊情感成为了本剧的又一看点;而解放区与国统区“地下”、“地上”两种社会状态的精细描绘和身份转换,艺术地揭示了共产党人为何得天下、如何坐天下的历史规律,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本质。《地下地上》在武汉电视台首播时就全面超过了同类题材的热播剧《潜伏》,2009年9月于江苏卫视独家上星播出时,更一举拿下了江苏卫视全年黄金剧场收视排名第三的好成绩。
(二)多向度探索的现实题材剧
随着市场化日益深入,文化渐次多元,新世纪的赣地影视作品进行主旋律创作的同时亦注重娱乐化表达,题材更加丰富,角度和视点开始产生位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重视个体生命的感受,展示江西地域风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虽风格迥异,却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反黑言情剧《血色誓言》(22集,2005)集扫黑、反腐、悬念、都市言情等因素为一体,上演惊心动魄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人性的自私与伟大、崇高与卑下。江西首部大型赣味方言剧《松柏巷里万家人》(500集,2005)讲述南昌市老城区松柏巷里一户万姓人家的生活故事,和广东电视台热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一样,万伯万婶的三个儿子先后都找了外地媳妇,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让这个小家庭巧妙地折射出江西的经济发展和飞速变迁。该剧赣语味十足,情节轻巧,内容鲜活,诙谐幽默,充满了家长里短的小乐趣。《最亲的敌人》(30集,2007)运用心理学分析和治疗手段揭示孩子和父母、恋人间的关系。校园青春题材剧《聚沙》(24集,2007)和《沙之舞》(8集,2011)与时下流行青春片不同,《聚沙》围绕着西江大学电视艺术学首届8位研究生的生活展开,以青春气息、地域特色、原创意识、文化品位创下中国高校影视学科建设发展史和中国电视剧制作史上的一个新纪录,获中国高校影视创作奖,并入围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金熊猫奖”最佳剧情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这是在著名女作家胡辛女士指导下,由江西省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点的研究生们集体“自编、自导、自拍、自演、自制”的原创剧,它折射出时代骄子研究生生活图景,积淀又迸发出对当今教育问题的种种思考,以及对知识青年新一代素质的拷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作品。
长期以来,以赵本山《乡村爱情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农村生活电视剧在荧屏上一枝独秀,反映南方风土人情的现代题材电视剧鲜有看到,而江西安义县政协主席张芸初试锋芒,先后创作了《小溪弯弯流》《西行》《古村故事》三部影视剧和电视剧《古村女人》(26集,2010)。由谢兰、刘佩琦等联手演绎的《古村女人》是江西第一部现代农村长篇电视剧,它以本土文化为基调,以乡村、乡风、乡韵为特色,以安义古村群的生活风貌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本素材,讲述以梁红英为代表的两代古村女人,面对曲折坎坷的人生际遇,在思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最终活出自己精彩人生的感人故事。该剧展示了南方农村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近30年的沧桑巨变,阐述了不同时代妇女的不同命运。
“墙里开花墙外香”,现为南昌市文学院聘用制专业作家刘勇也是近年来创作非常活跃的剧作家,作品有《男人立正》、《燃烧的玫瑰》、《血浓于水》、《重拳出击》、《生死兄弟》、《雷霆纵横》《北上海1950》等。《燃烧的玫瑰》(25集,2009)故事好看,情节曲折,人物关系复杂,尤其是情感冲突特别强烈,看起来很过瘾,2009年于国内各地电视台陆续播出后,被素有“韩剧皇国”之称的MBC电视台以40万美元购去韩国版权,于韩国热播,开创了中国都市剧首次闯入韩国主流电视台的先河。
几乎每一年,江西的重要媒体都会对本土电影的生产现状进行盘点,盘点之后总不免失落。与大城市、发达地区相比较,江西的影视产业还不成规模,自2001年的《毛泽东与斯诺》后,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电影生产还一度停滞。江西电影有过昔日的辉煌,进入新世纪以来,也一直在寻求突破,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格局,以2010年6部,2011年9部,2012年10部的速度递增,迎来希望的曙光。
红色革命传承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创作风格,依然是江西电影创作中的一大优势。《可爱的中国》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用方志敏同志的3篇文章标题《血肉》、《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组成三段式结构,通过红十军突围、被捕前后、狱中斗争等时空交叉,讲述方志敏同志伟大而感人的一生。《这样一位将军》(2011)讲述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将军因战争年代脑部受伤留下后遗症,毅然返乡务农,带领乡亲们开荒山、改红土、架桥梁、修水库、建电站,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赣南1934》是由林兵导演的一部作品,将女性嵌入革命历史,通过战争当中柔美之花的绽放和凋零,用她们的青春和生命唤起人们对正义的向往和对那段如火如荼历史的深情缅怀和追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通过个人命运反映苏区红军斗争历史的红色题材电影。而地域文化和影视艺术的双向互动,也使得电影越来越有本土意识。鄱阳湖亲情故事《背影》(2010)编剧是鄱阳人,对话是鄱阳方言,营造出浓浓的鄱湖氛围。《傩之恋》(2010)中的傩舞、《桔乡傩缘》(2010)中的南丰蜜桔,《青花运》(2010)中的高安青花瓷、《山鼓声声》(2011)中的武宁打鼓歌,《万年飘香》(2012)中的武功山怡人风光,《暖》(2012)中的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小河亲过我的脸》(2013)中的贵溪乡土风情都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元素。电影《傩之恋》不仅通过万载傩舞承载了一个浪漫温馨又略带神秘的现代爱情故事,还表达了海峡两岸同祖同源渴望统一的文化深意,展示了万载的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口傩、得胜鼓、花炮制作技术和夏布织造技艺。《红色恋歌》(2011)则与江西卫视王牌栏目《中国红歌会》对接,一曲红歌联系了相隔70年的两代人。电影《雁语》可称为江西试图改变自我银幕形象的转折之作,它通过人与自然、科学环保等一系列问题来讲述三个富二代之间淳朴的事业、爱情,使江西以一个全新的现代形象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成为热点题材。2007年,由宜春籍导演易寒拍摄的《遥望南方的童年》讲述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开办家庭幼儿园,关心留守儿童的故事,获得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教育题材最佳创作奖”。《城市候鸟》(2011)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等为故事原型、《万年烛光》(2012)以乡村教师何子策为人物原型纷纷讲述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的感人故事。“诚信”二字作为话题自提出以来就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江西电影似乎对这个主题也非常偏爱,与2011年的公益电影《美丽的故事》一样,江西天地英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父债如山》(2013)也讲述了一个欠债还钱的诚信故事,并入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民族电影节”。
2012年度,熊相仔拍摄的《八大山人》挤入全国院线,这是江西第一部挤入院线在全国上映的影片。从最早的《阳光小巷》,到后来的《恋恋芦花》《八大山人》以及农村三部曲《踏界》《命根》《图斑》,江西籍导演熊相仔已先后拍摄了12部电影、12部电视剧。《图斑》(2011)是一部江西原创的小成本电影,7天之内在本省放映82场、国土资源部对《图斑》给予很高评价,组织全国各地放映,国家电影局也将其列入2012年第二批推荐电影名单。熊相仔的“农村三部曲”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以小成本、少干扰的优势提出了大制作电影由于商业利益而无暇顾及的问题——农村的粮食问题、林农生存问题、国家耕地问题,给时代敲响了警钟。《八大山人》(2012)由台湾著名导演李小明、熊相仔共同执导,陆剑民、徐玮璐、王子鱼等加盟演出。影片讲述明末清初杰出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在清初“文字狱”最残酷的时代,坚守画品人格,勇于与权贵作斗争,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情操和坎坷境遇,该片虽未能热卖,但艺术价值极高。
江西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年轻的微电影导演,比如韩洞人的《小小青年》,韩思伟《老照片》,南昌星社电影公司出品的《站街》等。南昌星社电影有限公司是由一群怀揣电影梦想的江西青年创立的,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他们自掏腰包,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摄制了100多部电视短片和电影,如《双子座》、《爱我就说再见》、《见龙在田》等。由于独立电影无法在院线放映,这些影片在大学校园放映,提供给大学生们免费观看,受到好评。张力川导演的《恋恋庐山》突破观众对经典影片《庐山恋》的传统概念,展示了一段唯美的异国恋情,“真正的山盟海誓不是长相厮守,而是永随我心”等台词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熊相仔导演的禁毒公益微电影《奏折》(2013)也选送参加“全国禁毒公益微电影大赛”。作为电影产业的新兴产品,自2006年的《舞娘》开始,江西微电影从无人知晓到掀起热潮,成为影视界最有活力的一个单元,尽管不很成熟,但这却是江西影视成长发育的土壤。
由于种种原因,就整体状况而言,新世纪以来江西电影题材较单一,数量也不多,相较电视剧创作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电影可谓是“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终似乎并未产生能在思想层面和艺术表达上都具典范意义的精品力作,但江西电影有着深厚的底蕴,坚信一定能够重现昔日的银幕辉煌!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