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别样精彩

2015-11-17 06:20阚小妹
艺术评鉴 2015年21期
关键词:爵士乐通俗异构

阚小妹

摘要:同课异构是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多角度、全方位的课堂展示。本文以笔者参加的优课评比活动为媒介,借用多位老师的精彩演绎,拓宽大家的教学思路,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同课异构 高中音乐教学

2015年9月22-23日,江苏省南通市高中音乐优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在通州区二甲中学举行。本次比赛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模式,参赛的8位选手均围绕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中的《动感地带》这一课题进行课堂教学。笔者有幸作为选手之一参加了此次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此次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

同课,顾名思义是指同一门课程中的相同教学内容。异,则是寻求不同之处,是创新的基础。构,不同于“法”或者“式”,它不单单是指某一种方式或方法,更主要的是课的整体结构,广泛地包含了不同老师对课标的解读、教材的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授课方式的运用以及多元化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内容。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构则是核心、是灵魂。如果说,“千篇一律”是音乐课堂的诟病的话,那同课异构无疑是创新教学研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次活动课题《动感地带》的教学内容是通俗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通俗音乐的活力和朝气,帮助和引导学生清醒、理性地对待通俗音乐。参赛老师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材进行了解读,有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有探究外国通俗音乐的,有重点概述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历程的,也有从外国通俗音乐中的一个小分支——爵士乐进行切入教学的……可谓异彩纷呈。

二、同课异构的价值

同课异构是比较,也是对教学研究的不断拓宽和加深。与单一的课堂模式相比,同课异构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不但有利于听课老师参与研究,还能通过比较不断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缕清教学设计思路,更好地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提升教师的能力。通过比较、鉴别、选择这一系列的过程,充分调动教师的观察力、识别力、判断力,全面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本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仅仅在介绍“通俗音乐的概念”这一环节就有不一样的呈现。有老师单刀直入让学生对通俗音乐进行字面分析,有老师让学生观看用DV拍摄的人物访谈记录片“你心目中的通俗音樂”,了解不同年龄的人对于通俗音乐的不同说法……正是这种比较的机制,拓展了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同课异构的体现

同课异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开放精神的体现,一次创新的探索,更是老师们精益求精的追求。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空间,开阔了教学研究的全新视界,体现了教材读解的多元视角,反映了教学更趋个性化的创生要求,凸显了用教材教的课程意识,为今后推进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原动力。

(一)“构”出实效

如果说“画眉深浅入时否”是研讨课的询问,那“青梅煮酒论英雄”则是同课异构的较量。不同切入点、不同构思、不同教学风格目的在于提高教师钻研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在备《魅力爵士乐》时,一开始是以2006年梦想中国总冠军熊汝霖演唱的爵士风格的《小河淌水》导入的,但笔者很快发现这首歌曲学生并不熟悉,无法引起共鸣。于是换了一首同样是熊汝霖演唱的爵士风格的作品《外婆的澎湖湾》,再让学生对比演唱校园歌曲的版本,学生很容易找出它们风格的不同,从而引出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俗歌曲是学生喜欢的,特别像胡夏的《那些年》、曲婉婷《我的歌声里》、杨培安的《我相信》及“中国好声音”中的一些歌曲学生非常熟悉,此次活动中不少老师投学生所好,选取了这一类歌曲,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

(二)“构”出个性

用法国作家布封的话说,风格即其人。每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无论哪一位老师身上都蕴藏着属于自身的闪光点。有的老师专业技能很强,有的老师教学设计流畅、严谨,有的老师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与教学完美结合,以一种艺术化的、鲜明化的状态将自己的风格呈现出来。

以笔者执教的《魅力爵士乐》为例,爵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即兴性。如果教师能用钢琴将大家熟悉的作品来一段爵士风格的即兴创编,相信效果会非常好。但这不是笔者的强项。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爵士乐的即兴特点呢?笔者用了下面的方法:用所给的八组节奏型

作四二拍两小节节奏的即兴创编。为了加深学生对拉格泰姆“重音移位”节奏特点的认识,要求创编节奏中必须包含⑥、⑦、⑧节奏型中的任意一个。如:笔者选择⑦、②、⑥、①四组节奏型,组合起来就是: 这样既扬长避短,又达到了目的。

(三)“构”出新意

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如何才能“构”出新意?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问题的解决等各方面都不可忽视。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考虑到中外的通俗歌曲内容很多,如果按部就班地介绍中外通俗音乐的发展史,那将只能是泛泛而谈,毫无新意可言。如何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新意?笔者选择了爵士乐。原因有两个:第一,这是大家很少接触的内容,会很有新意;第二,这也是外国通俗歌曲中比较难讲的一个内容。笔者抓住了爵士乐的几个关键知识点:它的起源布鲁斯音调和拉格泰姆节奏以及它的即兴性特点。内容虽然不多,但课后笔者听到很多听课老师跟我说:“听了你的课,我终于知道爵士乐是怎么回事了!”听到这句话,我想我成功了!

在《流行音乐中的多元色彩》一课中:平潮高级中学的钱怡老师通过对流行音乐中的时代元素、经典作品元素、民族元素、时尚元素等多方面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流行音乐中的多元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另外,一些老师还通过通俗歌曲与经典作品的比较,如: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与The Nolans《sexy music》、s.h.e的《中国话》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丁薇的《断翅的蝴蝶》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等,来突出通俗歌曲的特征,其构思不可谓不新。

(四)“构”出细节

在老子的观点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纵观名师课堂,无不是细节积淀的大智慧。细节,是老师教学水准的折射,教学思想的反映。它可以是教师的一个瞬间反应,也可以是某个教学的习惯……细节虽小,却能见微而知著。

1.高品质的音视频制作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凭借声波的振动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激发情绪体验。然而,很多老师都会忽略音乐的品质问题,认为只要是这段音乐,至于它的格式、音量等都无关紧要。其实,老师选择的音乐质量不高,或在课堂上的范奏或范唱有所欠缺,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共鸣,抑制學生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品质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对学生音乐热爱的升级和锻造。

本次活动中,笔者看到一些老师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由于音量太大,把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吓了一跳,影响了听着的情绪和心情。所以,笔者建议老师们关注音乐的品质,可以对开头部分音量比较大或结束感比较突然的作品作一些处理。如,使用《Adobe Audition》软件中的“淡化”功能将音乐作“淡入”或“淡出”处理,使音量达到均衡,给学生一个高品质的音乐享受。

另外,音乐课堂教学中,大量的视频资料是不可或缺的。但大部分老师对需要播放的视频未作任何处理。这样做的缺点有两个,一是由于视频的容量大,很容易导致电脑速度变慢或死机;二是整段视频的播放会浪费很多时间,冗长乏味,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失控。所以,需要老师们对视频进行先期的剪切与处理,这种处理既要达目的,又要保持作品相对完整性。

2.明确简洁的目标表述

音乐教学目标不同于音乐课程目标。音乐课程目标是从宏观的角度,规定某一阶段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而音乐教学目标则是从微观的角度,预计某一个环节音乐教学所要获得的结果。音乐教学目标更多体现的是具体性、阶段性和特殊性价值。然而,一些老师由于对此认识不够,经常把课程目标当作教学目标来对待。

本次活动有不少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比如,“通过听赏这首乐曲,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这些所谓的目标表述得宽泛、笼统,对于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正确的教学目标表述应该明确、简洁,要包括本课学习的内容、方法、要达到的程度等。如《爵士乐》的教学目标:能够自主收集整理爵士乐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共同探讨爵士乐的风格特征及艺术价值,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接纳意识。

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能拥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是同一首歌的和而不同,能够引发参与者的智慧碰撞,产生出“1+1>2”的奇特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愿老师们能够搭载“同课异构”之春风,开出别样精彩的音乐课堂之花。

猜你喜欢
爵士乐通俗异构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Sumo Wrestling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