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摘要:舞蹈艺术是一种画面和声音兼具的表演形式,表演者的肢体和舞蹈音乐的声音都是观看和听闻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容。自舞蹈出现之际,舞蹈中就会使用不同的音乐来配合肢体动作,音乐的不同选择会展现出不同的舞蹈艺术。选用恰当的舞蹈音乐,对于舞蹈艺术中的画面描绘和形象塑造是必不可少的。为的是更便于群众“观其形”,也要为观众在“闻其声”上做出贡献。舞蹈中对音乐的把控,是推动作品编排的重要元素,才能呈现出声画并存的舞蹈艺术。正因如此,音乐在舞蹈艺术中而言,是舞蹈艺术的话语方式,对观看者来说更是通过“语音”的方式来获取肢体所包含的信息。
关键词:舞蹈 音乐 话语 特性 作用
一、 舞蹈中的话语
不论是舞蹈艺术中的肢体还是音乐都是时间的产物,舞蹈艺术最终在时间和空间的糅合中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在时间的范式下,节奏成为舞蹈肢体和音乐共通的重要元素,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是踏着音乐中的节奏点来进行动作的施展。也许舞蹈艺术是以肢体为核心的艺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舞蹈中还是离不开音乐的陪衬的。音乐作为舞蹈中的话语方式,为舞蹈艺术的呈现提供保障,这个保障就是源于舞蹈的节奏点。节奏点的存在为音乐和肢体的表达提供基础,使舞蹈艺术中展现出规律性的源点。当然了,并不是节奏点在所有的舞蹈作品中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固定的节奏范式下,自由的对范式进行变化,从而有了多种组合的机会。跟随着节奏组合的可变性,舞蹈的肢体也随之来进行创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节奏点的联接,音乐和舞蹈才能够共同描绘一幅画面。
音乐在舞蹈艺术中担任的是舞蹈的话语功能,是因为舞蹈作品所刻画、描绘的内容需要表演者根据音乐来安排肢体动作的发展。没有音乐的存在,舞蹈作品在编创中就会出现障碍,没有音乐的陪衬,舞蹈演员在描绘作品时,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严格意义上来说,舞蹈的肢体动作是不能够通过“发声”的方式来让观看者获取信息,而这时,舞蹈音乐的出现恰好担当了舞蹈艺术的话语,能够通过音乐的“语言方式”来诉说舞蹈作品中的内容和情感。可见,音乐对舞蹈艺术更高层次上的表现是必须品。使用不同的音乐话语,来塑造不同的舞蹈风格,成就不同的舞蹈艺术。
二、舞蹈音乐的特性
在舞蹈艺术中使用的音乐与单独的音乐艺术的特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舞蹈中的音乐是以舞蹈肢体为“服务”对象,从而展现出舞蹈音乐所有的性质:
(一)形与声的通感
形与声之间的通感是在肢体上带来的画面感和音乐上的听觉效果之间的互通,通过音乐上的效果和视觉上的画面的联接,让欣赏者在单独欣赏画面或者舞蹈音乐时,也能够获悉到另一元素的存在。音乐中能勾勒出舞蹈作品的画面性,肢体中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流动感,这边是舞蹈艺术中形与声的通感。只有形和声之间共通起来,才能够更完全的表现舞蹈作品的内容。同时,要想完成形与声的通感,是要通过节奏点的契合。在内、外节奏点的配合上,外部的节奏点担任的是舞蹈中强弱和速度的“硬性”展示,展现出来节奏性的内容。而内部的节奏点的展现是通过音乐不断的与肢体相契合的过程来实现的,从而使形与声完成联接。
(二)旋律走向形象化
舞蹈中的音乐对形象化的追求,是为了更直观的表述情感,舞蹈音乐能够推动欣赏者更具体的看到作品中的形象。在表演中,表情的呈示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描绘,舞蹈的创作者和表达者都需要根据舞蹈音乐来找寻到其中的直接表现和间接描绘的关节点,通过不同的处理和意境表达实现作品的传递。也就是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句点来发展表演者的肢体,用表情、肢体完成点、线、面的勾画,实现舞蹈中的画面和形象的表达。舞蹈音乐的旋律在走向形象化的塑造时,让观众能够感受舞蹈音乐艺术魅力。例如在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的《八女投江》,正是通过旋律的形象化来渲染舞蹈中的氛围和情绪。伴随着舞蹈的开始,咆哮的风声呈示了一个压抑的情绪,而随后背景中轰隆的枪炮声立刻交代了场景画面,演员身着残破服装,用“负伤”的肢体动作来展现故事的开始。在真正的舞蹈肢体开始前,旋律就已经描绘了直观的画面感。演员的肢体和旋律之间对形象化的追求,使得舞蹈艺术以综合的面貌展现出来,传递给观众在动态、静态兼备的体验。
(三)鲜明的节奏点
鲜明的节奏点在舞蹈音乐中之所以是其不可少的特性,那是因为:
第一,节奏点的存在更容易成为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节奏对音乐来说在动作的支点、速度把控、风格展现等方面都提供基础,能够更完整的将画面、情绪联接起来。音乐中的节奏是最容易影响欣赏者的內心波动,在这样的带动下,欣赏者很容易就进入到表演者所勾勒的情景中,眼神和心理状态跟随着舞蹈者的肢体来升华表演效果。此外,舞蹈中情感的跌宕和情绪的变迁都是通过截然不同的节奏点的安排来实现的。在《八女投江》中,女英雄们在急速的音乐中,尽管身体疲惫不堪、内心充满恐惧,但这却让她们紧紧相拥在一起,这时紧张的音乐突然停止,换成了“清新、轻柔”的旋律,在她们的眼中也由恐惧看到了希望。这个从恐惧到希望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节奏点的把控的变化,快速的音乐敲击变为轻柔的旋律,这便是节奏点担任的第一个角色。
第二,恰当的节奏点能够强化舞蹈表现能力。无论是何种类型和地域的舞蹈,其中艺术面貌不同的展现方式就是通过节奏点的不同来实现的,例如在印度的舞蹈中,节奏变化是十分频繁并且以切分和附点节奏为主,而在华丽的圆舞曲中,通常是以三拍子为主,探戈舞曲同样也拥有着自己的节奏型,正是这些不同的节奏强化了不同类型的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
第三,简洁、鲜明的节奏点更能够突出舞蹈肢体。舞蹈中的音乐是为了“服务”处于主体地位的肢体动作,多变的音乐旋律和丰富的节奏型对舞蹈画面的塑造是起到推动作用,但并不能喧宾夺主,在听觉上过多的吸纳欣赏者的目光,这样一来如何把控舞蹈中音乐的使用情况,是需要有所权衡的。
(四)时间节点上的确定
舞蹈音乐在时间节点上的确定和控制。舞蹈中的音乐发展是与舞蹈表演共同进退的,舞蹈画面的结束也意味着舞蹈音乐的终止。换言之,舞蹈的表演时间就是舞蹈音乐的呈现时间,这样的“要求”对舞蹈肢体的表演来说要有所突出、有所提炼,用艺术化的肢体在确定的时间内表现无限的意境和含义。对于舞蹈的创作者来说,舞蹈音乐的选择和作曲直接影响到舞蹈肢体的安排,从表演的这个角度,舞蹈旋律对形象化的追求,也就是舞蹈艺术的整体升华,尽可能的完整的表现舞蹈作品。尽管在时间的节点上,音乐看似受到了限制,但却是在节点上发挥作用,帮助舞蹈艺术塑造更好的呈现效果。
三、“声”对于舞蹈“形”的作用
音乐对于舞蹈而言的话语能力和其中的特性已经清晰的看到,然而“声”对于舞蹈“形”的作用具体的体现在了表现和创作的过程中:
(一)舞蹈中的“声”
如果只是观看舞蹈肢体这个“无声”的画面,效果就要单调的多。在渠道中需要“声”的加入来放大情感和突出动作,缺少音乐,单凭舞蹈肢体在表述内容和抒发情感时就显得力不从心。音乐这种听觉上主导的艺术相比绘画、建筑这些视觉上主导的艺术而言,更容易走向人心,在舞蹈中加入“声”来助阵,效果可想而知。表演者对每一部舞蹈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应当伴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次的感受都是内心对作品的理解,透过旋律和肢体来展现。在舞蹈中加入“声”,就像是赋予了舞蹈说话的能力,更容易表现强烈的情感变化和内容描述,这样直接的话语方式是欣赏者所需要的。由此来在话语上实现情感的沟通,是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一条“便捷”之路。
在创作舞蹈和舞蹈音乐时,两者的创作之间没有先后顺序,而应该是互相对照完成整个舞蹈音乐的创作。由于舞蹈中“形”和“声”之间是存在着情感、内容和节奏点等共同性的,所以在创作时也需要秉承着一致的方向。在目前的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为舞蹈动作编配音乐,也不是选择“现成”的音乐旋律来设计肢体动作,而应该是这两种情况的结合,才是现在的舞蹈创作模式。不论是先有音乐还是先有肢体动作,都要求两者在内容的表现上展现一致性。作曲家和舞蹈编导之间应当是有着密切的练习,用彼此的创作来调动整个舞蹈艺术的呈现效果。舞蹈音乐的运用对舞蹈表现的放大和突出是显而易见的,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因为有了音乐这样的“声”音话语,使得舞蹈肢体更容易接近群众,为人所知。
(二)“声”的启发
舞蹈中的音乐属于音乐分支下的一种类别,在这种艺术下将动机视作作品的最小组成元素。这是个不完整的音乐元素,不能夠表达出清晰的情感和内容,但却是作品出发的根源。在舞蹈音乐中同样如此,将动机作为舞蹈音乐和肢体发展的根源。用这种同一出发点的创作指示,来指引舞蹈中“声”和“形”的发展路线。实际上,在舞蹈艺术中“声”和“形”的高度一致也正是因为动机创作的出发。首先,在舞蹈创作中,肢体的发展是建立在由动机发展而来的音乐形象之上,用这种根源属性相同的方式来表现情感和内容。其次,舞蹈的肢体和音乐形象一样,都有着元素性的动机思想,而不是机械化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旋律又或者用音乐的旋律来“刻意”配合肢体动作,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存在互相“迁就”的效果,而是浑然天成,自然生成。再次,通过“声”的启发来启示“形”的编排作为舞蹈创作的范式之一,丰富了过去的创作模式,也同时升华了舞蹈。
纵观对舞蹈中音乐的探讨的情况,尽管音乐对于舞蹈而言十分重要,但难免有人过于强化它的存在感。音乐存在于时间,舞蹈存在于时、空之间,这就决定了音乐和舞蹈之间的联系的密切性。舞蹈中的“声”在听觉上为欣赏者提供色彩,“形”在视觉上为欣赏者提供画面,两者的结合才成就了舞蹈艺术,使得舞蹈成为了一门“观其形,闻其声”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刘同春.舞以传情 舞以尽意——论舞蹈艺术的抒情性[J].剧影月报,2005,(04).
[2]李洁.浅谈舞蹈的美育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3]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4]吴祖强.舞蹈音乐的结构及其它[J].舞蹈,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