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驰
摘要:祁剧是我国流行地区很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高腔是祁剧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声腔,祁剧高腔传承了“弋阳腔”的传统特征,并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与民间艺术,使得其剧目众多,曲牌丰富,伴奏、唱法特点显著。本文从高腔的曲牌分类、伴奏特点、唱法等方面对高腔的风格特点进行重点阐述。
关键词:祁剧 高腔 风格特点
祁剧,旧称“祁阳班子”。又称“祁阳戏”、“楚南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祁剧”,以发生发展于祁阳一带而得名①。它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是比京剧还早300年、产生年代仅次于“昆曲”的古老剧种。它流行于湖南衡阳、邵阳、零陵、郴州、黔阳,广西桂林、泉州,江西南部,福建宁化、清流、勇敢,广东南雄、韶关、连州等地②。在2006年和2008年,祁剧分别被列入第一批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腔,戏曲中的古老声腔之一。源自明代(1368—1644)四大声腔之一的江西弋阳腔,几经变迁,至清代已不复存在,而衍变为各地的高腔,故有时亦称“弋腔”③。它与“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构成中国戏曲中的“四大声腔”。现在的高腔主要分布在川剧、湘剧、祁剧、赣剧、楚剧、汉剧等剧种之中。
一、祁剧高腔产生的历史条件
关于弋阳腔传入祁阳的年代,祁剧界以及史书有两种说法:一说弋阳腔传入祁阳为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当时,久经战乱的湖南人口锐减,《湖南省志·地理志》载:“元代湖南有1,919,145户,明初,湖南仅有276,081户”。因此,大量的江西人移民至湖南境内,向有“扯江西,填湖南”之说。大量江西人移居湖南,为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进入湖南提供了直接的条件。明朝魏良辅《南词引证》记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弋阳腔传入祁阳,至迟应在此时;另一说为明嘉靖前后。据明徐渭《南词叙录》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处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此书成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弋阳腔传入湖南祁阳,应早于此。两种说法的年代相距一百多年,但总而言之,弋阳腔在明朝传入祁阳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弋阳腔有“向无曲谱,只沿土俗”的特点,又善于“错用乡语”、“改调歌之”,使其每到一地能与当地方言民歌结合,因而能在各地衍变出腔调各异而演出形式相同的各种高腔④。因此,弋阳腔的传入,迅速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了祁剧中的“高腔”。
二、祁剧高腔曲牌的分类
祁剧中的高腔戏较多,在“宝河路”这一流派中即以唱高腔戏为主。有《目连》《岳飞》《观音》《三国》构成的高腔四大本,称之为“大戏”。也有唱诸如“拜月”、“抢伞”、“骂相”、“出塞”等的“杂戏”,因此,祁剧高腔分为“正高”与“杂高”(又称“耍高”)两类。“正高”在腔、词结构上均有严格的定规,而“杂高”在腔、词结构上较为灵活,多属于折子戏。高腔曲牌比较多,主要是《目连戏》中的高腔,各个不同的曲牌加起来就达两百多支,另外还有约四十支左右没有包括在《目连戏》中的曲牌。我们根据这些曲牌的音乐素材、调式、旋律手法等特点,大体将其分为六类:
(一)“四边静”类
“四边静”类曲牌的唱段基本上都是以羽(6)和商(2)音结尾的,例如:“四边静”多以商音结尾,而“步步娇”多以羽音结尾,它们不论在素材、风格、结构以及音域上大致相同,有些唱段甚至第一句旋律也基本相同,主要差别在于落音不同而已。
(二)“四朝元”类
此类曲牌与“四边静”类曲牌相似,也大多以羽(6)和商(2)音结尾,风格和阴雨基本相近,旋律也很相似,其与“四边静”类曲牌有着“兄弟”的亲缘关系。但是,“四边静”类曲牌在音的进行上,上行音较多,显得气势较为高昂,而“四朝元”类曲牌音的进行则下行较多,显得略为低沉。另外,与“四边静”类曲牌相比,“四朝元”类曲牌的一些唱段会出现名称相同而唱段旋律、唱段出处和落音不同的唱段。
(三)“孝顺歌”类
“孝顺歌”类曲牌的特点在于,唱腔都是以商(2)音结尾,其旋律发展手法、结构以及音域等基本相同。
(四)“山坡羊”类
这类曲牌多以羽(6)和角(3)音结尾。如:《山坡羊》、《红绫袄》、《驻马厅》等都以羽(6)结尾,而《香罗带》等则以角(3)音结尾。虽然他们各自落音不同,但是在旋律上、素材上、风格上均有相同之处。
(五)“汉腔”类
“汉腔”是祁剧高腔曲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祁剧中的“三国戏”(连续整本戏)就全部用“汉腔”进行演唱。它分为以徵(5)音结尾的“汉腔”和以商(2)音结尾的“汉腔京它子”。
(六)“其他”类
这类曲牌是通过“犯”、“带”的手法,而产生的一些新的曲牌,它们在素材上、风格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犯”、“带”是高腔曲牌中灵活变动的一种运用手法,所谓“带”,即:将两支或多支旋律相似的曲子结合起来,或者各找一段,也可以各选几句旋律揉在一起。名称上将两个曲牌标出来,例如:《红衲袄带山坡羊》等。“犯”的手法和“带”基本相同,只是不标明两个曲牌名,而是在原曲牌名前加“犯”字,并用数字标明该曲有几次“犯”的过程,例如:《二犯傍妆台》《三犯浪金令》等。
三、祁剧高腔的风格特点
(一)基本結构
“腔”是高腔曲牌结构的基本单位,祁剧高腔曲牌中大体可分为三种:
1.“基本腔”:指构成曲牌音乐的原型腔,上下句由规定的音调和节奏构成。
2.“变化腔”:是在“基本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词格以及感情的要求,在句幅、旋律、节奏上产生变化的腔。
3.“色彩腔”:是指有其它曲牌中引入的、有特点的腔。
(二)伴奏特点
传统高腔早期为无伴奏的人声干唱,后加入唢呐,武场以鼓击节,渲染气氛,根据剧情的不痛,锣鼓点也有大小之分。祁剧高腔的伴奏主要用于唱腔的起句、吊句、拖腔部分。在这些地方,首先由乐队发音,乐队的主要编制为板鼓、钹、钞、锣、小锣等。常用的形式分为大击头、小击头、大连头、小连头、长槌转连头、长槌转挑头、滚板头等形式。祁剧的打击乐器比较特殊,高音战鼓、帽形燥鼓,大锣、大钹和“碗锣”,这些乐器主要用在“杂高”的伴奏中。但在“正高”的伴奏中,高音战鼓和帽形燥鼓一般不予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大堂鼓,形成打大鼓、唱大戏、以鼓击节、板鼓结合,大锣、大鼓、大钹加帮腔,一人启口,众人和(永河路由鼓师帮腔,宝河路由唢呐帮腔),亦腔亦流,变化有格,尾腔拖音长,以锣鼓包腔,腔流结合、腔完击止。
(三)唱法
祁劇高腔在唱法上,绝大部分曲牌,男女不分腔,只有个别曲牌,例如:《孝顺歌》等男女稍有分腔。在演唱是,很讲究平仄四声,并要求吐字清楚,不可乱用搭头;传统的唱法,演员随便起腔,不要过门,虽有调的规定,但并不严格,除拖腔外,唱腔都无乐器伴奏,因而难度较大,所以老艺人们常用“高腔易学难唱”来形容高腔的演唱。
祁剧高腔演唱分为“起腔”和“梢腔”。“起腔”又叫“起句”,它是曲牌的第一句做散板形式的演唱,有专门鼓点(用大小“击头”)开头引腔。一般情况下,第一人开唱,必唱“起句”,以后,每人接第一人唱,就不唱“起句”而直接上板(又称为唱“连句”,锣鼓点用“连头”)。
“梢腔”分“单梢”、“重梢”、“顿梢”和“散梢”四种。“单梢”是唱完曲牌最后一句则全曲结束。“重梢”是重唱尾句后结束全曲。“顿梢”即根据表演要求突然收腔终止。“散梢”是以散板形式出现的梢腔,一般多用于代替尾声。
四、结语
祁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种类,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在中国戏剧大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高腔作为祁剧中的一种声腔,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它的曲牌丰富,曲牌风格多样,所展现的音乐形象也千姿百态。伴奏形式在传统“弋阳腔”风格的基础上予以加工和改进,并创造出了极富祁剧色彩的、独特的伴奏乐器。它的唱法亦有着多样化的特征。研究祁剧高腔,对祁剧的艺术特色是一个很大的发掘,对高腔这种声腔种类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注释:
①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戏剧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300页。
③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93页。
④邵阳地区戏曲音乐搜集整理小组:《祁剧音乐——高腔部分》,内部资料,1979年,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