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欣
肺源性心脏病是以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以肺动脉高压为主要病理生理表现的临床常见心脏疾病。该疾病以肺、胸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为最初表现,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伴随其他器官损害的严重疾病[1]。近几年统计发现我国肺心病平均患病率为0.41%~0.47%[2]。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上患者居多。发病随季节的变换而不同,以冬、春季居多。其发病诱因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多见,进而导致肺、心功能的严重损害,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3-4]。观察肺动脉高压是诊断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重要指标[5]。肺动脉高压往往在临床疾病症状变化之前就已出现,因此,通过对比放射线胸部检查和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了解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直径,研究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应用于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1997全国肺心病诊断标准确诊[6]。其中放射线检查组20例采用放射线胸部检查,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62.5±8.3)岁。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诊断标准[7],患者心功能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8例。CT检查组20例采用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0.7±7.5)岁,心功能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放射线胸部检查和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两组患者组均给予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呼吸和心力衰竭治疗[8-9]。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放射线胸部检查和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等辅助手段测量肺总动脉及左、右肺动脉直径,通过左右肺动脉出口作为测量部位。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右下肺动脉干直径的比较 CT检查组20例患者全部右肺下动脉干直径≥15 mm(100%);放射线检查组20例患者中有12例右肺下动脉干直径≥15 mm(60%)。CT检查组显著高于放射线检查组(P<0.01)。对比可见放射线胸部检查测量右下肺动脉干直径对诊断肺动脉高压有临床意义,但特异性差。见表1。
表1 两组右下肺动脉干直径测量结果的比较(±s) mm
表1 两组右下肺动脉干直径测量结果的比较(±s) mm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CT检查组(n=20) 19.2±1.1 16.0±2.5放射线检查组(n=20) 14.8±2.3 14.2±3.5
2.2 两组肺动脉结果的比较 从 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测量肺总动脉、左右肺动脉出口直径结果可以分析出:放射线检查组在治疗前后各径线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组所测肺总动脉、左右肺动脉的直径显著大于放射线检查组测量结果(P<0.01);CT检查组治疗前后肺总动脉、右、左肺动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3。
表2 两组肺动脉结果的比较(±s) mm
表2 两组肺动脉结果的比较(±s) mm
治疗后肺总动脉 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 肺总动脉 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CT 检查组(n=20) 30.3±4.8 19.2±1.1 22.9±4.5 26.7±3.5 16.0±2.5 21.5±4.7放射线检查组(n=20) 24.6±4.2 14.8±2.3 21.4±4.8 24.6±4.8 14.2±3.5 20.4±3.6组别 治疗前
表3 不同心功能治疗前后测量肺动脉结果(±s) mm
表3 不同心功能治疗前后测量肺动脉结果(±s) mm
治疗后肺总动脉 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 肺总动脉 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Ⅰ级(n=2) 29.8±2.3 18.6±2.7 21.9±3.5 26.1±2.1 15.6±2.3 21.4±3.7Ⅱ级(n=5) 30.1±2.5 19.9±2.4 22.2±3.7 26.4±2.4 15.9±2.6 21.6±4.0Ⅲ级(n=4) 30.3±2.8 19.2±2.1 22.4±3.1 26.7±2.5 16.2±3.0 21.9±3.6Ⅳ级(n=9) 30.5±2.9 19.4±2.6 22.6±3.3 26.9±2.8 16.4±3.3 22.0±4.5心功能 治疗前
从表1检查测量右下肺动脉干直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CT检查组20例患者全部右肺下动脉干直径≥15 mm(100%);放射线检查组20例患者中有12例右肺下动脉干直径≥15 mm(60%)。CT检查组显著高于放射线检查组(P<0.01)。对比可见放射线胸部检查测量右下肺动脉干直径对诊断肺动脉高压有临床意义但特异性差。
从表2、3 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测量肺总动脉、左右肺动脉出口直径结果可以分析出:放射线检查组在治疗前后各径线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组所测肺总动脉、左右肺动脉的直径显著大于放射线检查组测量结果(P<0.01);CT检查组治疗前后肺总动脉、右、左肺动脉直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患者的肺动脉高压会随着心功能的改善而减轻。从而可以判断通过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测量结果可以作为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和肺源性心脏病心衰治疗效果的一种无创诊断方法[10-11]。
肺动脉高压是诊断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12],若治疗不及时形成肺动脉压进一步升高,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的加重。文献[13-14]指出:正常肺总动脉直径(24.2±2.2)mm,最高值28.4 mm,右肺动脉直径(15.3±2.9)mm,左肺动脉直径(21.0±3.5)mm。从统计学结果可以看出,放射线组的肺动脉测量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表1分析结果看出治疗前后患者右下肺动脉干直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放射线检查测量右下肺动脉干直径≥15 mm,应做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有肺动脉高压的发生。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测量主肺动脉直径>30 mm,左肺动脉直径≥24 mm时应考虑已产主肺动脉高压[15]。
综上所述,CT胸部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测量肺动脉直径可早期诊断肺源性心脏病,值得临床推广。
[1]黄刚,叶荣苹,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对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疗效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5(4):521-522.
[2]肖清华.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72-73.
[3]姚强.胰腺炎的CT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02-103.
[4]张郁青,张秀伟,朱颖.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16(4):250-252.
[5]王国干.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及肺动脉高压的无创性诊断[J].中国医刊,2000,16(11):4-6.
[6]曹维锷,王伟,曹佳齐.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261-3263.
[7]杨波,周承志,胡有志.贝前列素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14,20(1):43-45.
[8]郑国雄,郑咏仪,盛红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NT-proBNP和肌钙蛋白Ⅰ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3,12(13):4-5.
[9]肖俊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J].临床肺科杂志,2014,12(3):518-520.
[10]李捷,房宾.冠状静脉窦宽度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2(5):670-671.
[11]王钰,索真真,王清泉.中府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208-209.
[12]姜凤贵.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诊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64.
[13]段玉会.西地那非在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0-21.
[14]刘春光,王颖.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98-99.
[15]刘经耀.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