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信息类小班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

2015-11-17 07:43王德才徐国庆
职教论坛 2015年33期
关键词:学徒电子信息师傅

□王德才 徐国庆

高职电子信息类小班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

□王德才 徐国庆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经过了规模发展之后,呈现小班化趋势,进入内涵建设期。我国电子信息类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升级,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需求,现代学徒制是契合这一需求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文章探索了高职电子信息类小班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并对实施后的成效进行了思考总结。

现代学徒制;高职;电子信息类;小班专业;实践

现代学徒制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战略选择,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比较成熟。国内目前主要是理论研究,虽然开展了一些试点,但在如何把握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如何解决学徒的双重身份、如何构建运行机制、如何组建师资团队、怎样组织教学、如何实施评价等本土化实践方面还没有成熟的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1];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实现形式。现代学徒制的实质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的紧密结合,是企业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其核心要素是校企联合招生、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企业员工,学校学生),在岗培养、岗位成才。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既在学校又在企业,采取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职业学校主要学习理论部分,在企业岗位上由师傅带领主要培训技能。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职业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徒在企业享有学徒津贴。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招工、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管理,共同实施教学和评价。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以提高学生(学徒)的技能水平和岗位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取得职业学校的学历证书,在企业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困境

2008年之前,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必然影响到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2014年,第三方调查机构“上大学网”对全国1266所具有2013年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做了专业设置调查,涉及专业1088个、专业点47591个[3]。调查显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量前10位中就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三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排第一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排第三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排第十位。该调查显示,截止到2014高考招生时,全国共有1070所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占高职院校总数的84.5%[4]。由于人才培养过剩及结构不合理,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受到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近几年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剩的双重影响,目前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生源减少,由原来的“热门”专业逐渐变为“冷门”专业,专业招生数量减少,呈现小班化趋势,好多专业每年级在校生数量不足50人。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必须加快调整、必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强技术创新,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需求,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必由之路,现代学徒制是实现此路径的职业人才培养形式。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如果学校专业人数太多,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彻底实施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当前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小班化的特点,“船小好调头”,使得其比较容易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

三、高职电子信息类小班专业分散式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电子信息类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产业中不乏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但更多的是中小企业和公司,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小企业和公司来实施现代学徒制。

(一)准确把握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电子信息类产业的中小企业或公司,本身难以对毕业生形成很强的吸引力,而产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更新又迫切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企业招聘人才出现困难;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学校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给的实习期工资待遇往往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由于毕业生不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业务范围等,即使进入企业,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实习,在此期间,很难给企业带来明显效益。

一方面,企业在毕业生还没有达到其理想的要求前不想出高工资,在选人、用人上企业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另一方面,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由此,开展现代学徒制便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校企合作为例,既有学校主动按专业对接的企业,希望企业能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有很多企业主动找到学校要求对接专业,希望学校能提供合适的毕业生。我们就在所有适合合作的企业中遴选出合作时间长、实力强、资源丰富、导师带徒经验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每个企业分配5个左右的学生(学徒),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

(二)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学生(学徒)身份

高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招生与招工工作分时间段进行。时间段分为自主招生前和新生开学后。自主招生前,合作企业到往年生源较好的中职和高中,公布往年我们学校最高和最低录取分数,组织有意愿在我们学校就读高职的学生进行招工宣传,学生与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学校在自主招生时优先录取这些有意愿的学生;新生开学后两个月内即组织合作企业与学生见面会,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大小和需求,每5人左右的学生为一组对应一个企业。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和师傅。

学生(学徒)在学校的待遇:家庭经济困难的可获得国家助学金;特别优秀的可申请国家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或学业奖学金。部分合作企业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学生(学徒)在企业的待遇:第一学年,职场认知阶段,享受企业节日福利待遇,学校提供生活补助金;第二学年,岗位体验阶段,学校提供基本生活补助,企业提供学徒工补贴;第三学年,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

(三)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双主体”育人,树立企业为第一主体,学校为第二主体的意识。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和评价。

成立由学校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服务社会为基本目标,以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需求为出发点,以适应职业岗位(群)能力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改变过去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开发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 “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合作开发基于工作流程“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同时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等纳入课程,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5]。

学生(学徒)在校学习期间,学校课程以理论和理实一体教学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公共实训中心,强化学生实训能力;学生(学徒)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行轮岗制,确保一人一岗,利用实习岗位提升实践技能。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四)组建“双导师”师资团队

“导师”是引导、指导学生(学徒)学习、成长的老师,“双导师”师资团队,指的是由企业的师傅和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的团队。打造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专兼职师资团队。学校选拨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突出、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学校导师团队,按照教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名教师对接5-8名学生,主要指导自己所教领域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企业选拔技术骨干、管理精英、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并按学生与师傅不高于3:1的比例配备,明确师傅带徒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企业绩效考核和奖惩挂钩,制定对带教师傅的补贴标准,发放补贴[6]。

企业师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系统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教育理论的不足,致使他们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很难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虽然具备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缺少具体生产过程的操作能力。要让企业师傅脱离工作岗位接收教育理论培训不现实,解决的办法是职业学校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在岗锻炼。教师与师傅合作开发实践课程,同岗教授学生(学徒),教师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共同进步。

建立学校导师机制和企业导师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师资流动机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形成有组织、制度化的师徒结对,稳固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提高指导与学习的针对性。

(五)实行“三段式”育人模式

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现代学徒制跨越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届域,在实施过程中需形成在学校中办培训和在企业中办教育的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7]。高职学生学制三年,以学年为划分单位,分为三个阶段。校企双方整合,合作的企业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共同实施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在校学习,职场认知。第一学年以学生在校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每学期前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1周的职场认知,认识企业工作岗位,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企业师傅每周到校授课一天,主要剖析企业工作岗位、介绍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标准;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工学交替,岗位体验。第二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按计划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安排学生到企业不同岗位进行体验3个月。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熟悉企业文化,接收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顶岗实习打牢基础;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完全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培养独立顶岗操作能力,学校指导教师定期进企业授课,对学生进行理论辅导,学生完成由学徒向企业正式员工的转变。

“三段式”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电子信息类小班专业现代学徒制“三段式”育人模式

(六)实施多元考核评价

基于高职教育具有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特点,采取校企融合共同评价质量的办法。以企业考核为主,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以人文素质考核和职业能力考核相结合,以普通学业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考核和反馈为一体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常规评价,按学校既定的考核考试程序进行,淡化理论测试,注重能力考核;二是过程评价,每学期校企双方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学生进行一次系统的考核,主要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要求的知识能力进行考核;三是第三方评价,由行业、企业和中介机构对学徒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四是展示评价,学徒期满,由企业组织专家担任评委,进行技能比武活动,对每一位学徒、师傅进行系统考核。

四、现代学徒制实施后的思考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2015届共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通信技术专业三个专业115人参加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除5位同学选择自主择业外,其他同学全部在合作企业成功就业。经过三年的学习培训,很多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企业通过提前介入教育培养,将自己的企业文化根植入学生(学徒)中,提高了学生(学徒)对企业的认同度,培养了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优秀员工。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得到提升,师生的技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2014年度师生参加省级以上大赛三个项目,获奖15项,其中,团体奖7项,个人奖8项。在“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团体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首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第二名);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有8名老师获得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是深度的校企合作

目前与我们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有大大小小30余家企业,大部分的合作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体现了“主人翁”的地位。但也有的企业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参与热情不高。校企是否结成利益共同体,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否有效融合,决定了企业参与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热情高低。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主动参与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深度的校企合作,要求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即校企合作成立专业(群)职教联盟、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选定教学内容、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联合培养师资团队、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有效开展的根本是运行机制

设立现代学徒制工作协调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等组成。对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从招生招工到毕业上岗的整个流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协调,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领导小组在校企双方各下设联络办公室,负责实施工作的日常事务,全面促进学校与企业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组织企业师傅进学校授课,学校领导经常进入企业看望学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企业管理人员经常开展专题报告,校企双方共同深入参与教学与管理各个环节,是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开展的根本。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健是师傅团队水平

现代学徒制的跨界本质要求师傅团队必须由多方面的教师组成,其中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管理人员、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等等。师傅团队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言传身教文化和职业素养,师傅团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培养的学生(学徒)的水平。

要提升师傅团队水平,需要政府和学校完善用人制度,职业院校直接引入高水平技能型教师,多渠道培养在职教师,优化职教师资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现代学徒制平台,以“职业人”的角度体验工作情景,掌握将工作任务转变为学习任务的能力,提升指导实践的能力;国家通过调整税收等政策培育“教育型”企业,引导企业选拨培养企业师傅,使其掌握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学徒)的水平[9]。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2]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http://www. gov.cn/zwgk/2009-04/15/content_1282430.htm,2009-04-15.

[3][4]朱士娟.高职专业设置“千校一面”—全国上千所高职同开计算机专业[N].济南时报教育周刊,2013-11-05(11).

[5]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75-77.

[6]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7]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92.

[8]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9]施晶晖.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28-130.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王德才(1974-),男,山东安丘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徐国庆(1971-),男,江西高安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

G710

A

1001-7518(2015)33-0079-04

猜你喜欢
学徒电子信息师傅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魔术师的学徒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