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72-02
著名化学史权威袁翰青说:“学生不做实验是学不好化学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实验的运用除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作用外,更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素养的提升及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做科学”中逐步改变被动学习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实验为载体,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变静态为动态,使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中,涉及物质的检验与除杂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探究实验:师:你见过此装置吗?
(教师出示如图装置,激发探究)
师: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可在瓶内盛放什么试剂?
生:盛放澄清石灰水。
师:若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可盛放什么试剂?
生: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效果好。(能用所学解决问题,体验化学魅力)
师:在此洗气装置中,气体从哪一端通入? 生:a端。
师:现向瓶内加入半瓶水,给病人输氧时,哪端与氧气瓶相连?(学生众说纷纭)
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先将氧气从b端通入,观察;再从a端通入,进行比较。(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深刻体验原理)
师:若在瓶内装满水,可用来收集氧气。这是什么收集方法?
怎么操作?
生:排水法。氧气从b端通入。(通过变式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出示如图装置,讨论交流,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师:若气球胀大,锥形瓶内的固体与滴管内的液体可能是哪些物质的组合?
生:锌与稀硫酸,石灰石与盐酸,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钠与水……
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实验探究,可有效地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知识疲劳”,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1.利用化学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发现,亲历探究,能引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情景间的相互作用和链接,生成新知识,产生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教师更应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在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时,我先展示出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激发学生的好奇:这是什么气体?学生猜想:可能是氧气、二氧化碳、空气等。接着提出:怎样验证该气体?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提供仪器和药品让他们实验,验证出该气体是氧气。再提出: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这样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2.创设质疑式实验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想见见水火相容的奇景吗?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实验。将白磷放在热水中,通入氧气。当学生观察到白磷能在水中燃烧时,这出乎他们的预料,令人惊奇!他们会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可鼓励学生猜想分析。接着再进行对比实验:将白磷放在冰水中,通入氧气;将白磷放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然后进一步探索反应的本质,讨论物质燃烧的条件。上述实验情境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对学生而言“似懂非懂”的东西,才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随意的,而要紧贴教材,同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符合中考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三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逐步趋于成熟的阶段,普遍的学生都喜欢化学实验。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可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验活动课。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在蜡烛上“星光灿烂”的效果,氢气流吹肥皂泡的乐趣。利用课余时间,我布置学生到珍珠桥下取来被严重污染的河水。通过测定河水的酸碱度,进一步明确水污染对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