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鲜花
——评房伟《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

2015-11-17 23:54陶迁
雨花 2015年23期
关键词:坏孩子王小波传记

■陶迁

厚重的鲜花
——评房伟《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

■陶迁

在《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①的后记中,传记作者房伟写道:“我是一个出生于1970年代后半段的普通读者……正是当年读了王小波,才让年少的我猛醒,明白了我的处境:智慧、自由,这些美好的东西,我似乎都没有真正拥有。”②而在房伟的另外一部学术专著《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王小波研究》③的前言中,房伟如是说:“1997年,我大学刚毕业,在一个小书店发现了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白银时代》。书店灯光昏暗,那本书却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④正如著名学者吴义勤在《王小波传》的推荐语中所说:“这部传记积作者十七年之功”,自从1997年“遭遇”王小波以后,房伟就一直关注王小波及其作品,至于后来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王小波研究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也是《王小波传》得以出世的重要学术基础。而最重要的一点,支撑房伟十多年来一直喜爱并且研究王小波,进而促使《王小波传》问世的根本原因,恐怕来自传记作者最初的感受:“1997年,我进入山东的一家国营肉联厂做工人……当我看到他(王小波)在杂文《思维的乐趣》中所写的——‘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时,我被感动了。”⑤

《王小波传》的写作是一次难度很大的写作。王小波生前声名不彰,去世后声名大显,近二十年来,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关于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至2013年,(关于王小波)共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博士学位论文三篇,硕士学位论文数十篇,出版研究资料两卷,学术研究专著两部。这个研究数量,对当代作家而言,完全可跻身一流作家行列。”⑥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1997年7月,王小波去世三个月,王小波妻子李银河与艾晓明便策划出版了《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一书,提供了35万字关于王小波的详细资料;李银河又在2004年5月出版了《爱你就像爱生命》,展示了王小波致李银河的部分情书及李银河回忆两人爱情的文章;2005年4月,李银河、郑宏霞合编的《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画传》出版,通过详细的影像资料展示,对王小波的生平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回顾;2012年初,王小波的兄长王小平出版了《我的兄弟王小波》,披露了很多王小波家族的第一手史料,且有王小波恩师徐倬云为其书作序;2013 年11月,王小波二姐王征著《时光中的事——关于王小波和亲友们的那些事儿》出版。在房伟的《王小波传》问世以前,短短十几年间,单是王小波的亲属——至亲之人,就已出版关于王小波的“记录及回忆”类书籍不下于五本,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恐怕很少有作家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这些书籍的存在,一方面由于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必然为研究界对王小波进行持续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书籍从各个方面对王小波进行记录、回忆,难免会在无形之中“塑造”王小波,造成后面的研究者研究王小波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牵制,甚至是误导,而如果外人尝试对王小波写一部人物传记,似乎更是无隙可钻。面对这样一种压力,青年学者房伟迎难而上,显示出其难得的学术勇气。除了勇气之外,房伟也具备足够的能力写作《王小波传》。吴义勤教授在2010年房伟的学术专著《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出版时就说过:“早在2002年,他(房伟)跟着我读硕士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王小波的问题……在以后的时间里,研究王小波并将王小波作为思考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的一个角度,一直是房伟学术研究的侧重点……(几年来,他)发表了十余篇与王小波有关的论文,并屡次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或摘编……”⑦而房伟的学术专著《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界第一次以学术专著的方式对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内涵进行系统和综合研究”。⑧有对王小波如此深入的研究作为学术基础,加上众多第一手资料以及传记作者自身的努力,写作《王小波传》尽管难度很大,但对于房伟来说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部《王小波传》亦是一部高水平的传记。正因为房伟的学者身份、“外人”身份以及以上几点因素——写作压力与写作基础并存,造成了房伟《王小波传》与一般传记的不同,与亲属“倾情回忆”性质的记录文字不同:这是一部资料汇编与校勘、故事讲述与想象、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历史还原与文化反思多位一体的客观公正的传记作品。说它高水平,在于房伟表现出了对传记书写“多位一体”出色的掌控能力,并不是简单拼凑,而是有机结合,如晨雾、露珠、尘埃和凉自然融合于秋天的早晨,除此之外,身为学者的传记作者还保证了传记书写最为重要的客观公正性。在资料汇编和校勘方面,房伟力求史料最详细化收集与最精致化表达,这在传记中轻易可见,更令人敬佩的是,传记作者以踏实严谨的学术态度,表现出一代学人的质疑精神——尊重史实,不盲目听信他人,更不信口开河,而是在大量实证考证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如在第八章第四小节中对《黄金时代》获《联合报》奖金额的质疑和多方查证;在第七章第二小节中对李银河给出的王小波不去读博士的原因保持怀疑,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在第八章第二小节中,考察王小波的《唐人秘传故事》极有可能是一本“伪书”;在第六章第二小节中,经过调查核实1974年底至1975年初王小波短暂工厂从业的实际地点;在第八章第三小节中,纠正很多版本的王小波文集及网络上的人物介绍对王小波人大任教院系的误解。在故事讲述与想象方面,房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情,比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北京市民“养小球藻”的描写,云南插队时期王小波与“龙闷儿”打架的情形,更难能可贵的是,传记作者为还原故事而进行的一系列“合理想象”,如作者在山东牟平重走小波当年从水道镇回青虎山村之路,脑海中不禁闪现出的画面,这些故事及其想象为读者理解王小波,走近王小波,并且增加传记趣味性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在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方面,房伟表现出了他作为学者的专长,在传记中,房伟常常以见缝插针的方式介绍王小波的作品,并分析其作品内涵的深度,如在第四章第五小节作者由知青王小波们偷鸡偷狗事件,很自然地延伸出对于《黄金时代》中“队长的狗”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王小波著名的“辩诬逻辑”,造成与故事讲述、资料汇编等的相互交错和辉映,并不失时机地引用王小波作品作为佐证,找到作品原型、还原历史现场,并进行文化反思。在历史还原与文化反思方面,房伟走的更远,充分担当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王小波曾说过:“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⑨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不囿于政治和时代的漩涡,不落入伦理道德简单判断的窠臼,真正地培养智慧,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房伟在传记中,对于大跃进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普通市民生活、文革“文斗武斗”、兵团虐待知青等历史敏感话题的书写,如在第三章第三小节对于文革武斗场面的描写,还原了历史真实,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反思,如在第三章第四小节对柳湜之死的解读,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至于传记书写的客观公正性,体现在传记作者书写王小波的“中庸”态度上。房伟引用他人对于王小波的评价,既有肯定之声、鼓励之声,亦有质疑之声、否定之声,允许多种声音共同交响,而他本人对于王小波文章及思想的评判,同样既有肯定亦有否定,还有质疑,如在第八章第八节中针对王小波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立论合法性的质疑。

整饬与放逸的结合。这不仅体现于房伟《王小波传》的书写风格,还体现在传记书写对象王小波的为人风格及为文风格上。可以说,整饬与放逸的结合,是王小波与《王小波传》——传主与传记的精神契合。所谓整饬,即是严肃端庄,所谓放逸,即是轻松活泼。在王小波为人风格上存在一对整饬与放逸:王小波为人幽默且邋遢,这是其放逸的一面,而王小波思想深刻,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体现,这是其为人整饬的一面。在王小波为文风格上也存在一对整饬与放逸:他所持有的思想是整饬的,而他作品的写法却是放逸的,一方面严肃之极,一方面活泼之极。观房伟的《王小波传》,同样存在一对整饬与放逸:对于历史还原与文化反思,无疑是严肃的,读来令人沉重不已,对于故事讲述与想象,则是有趣的,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研究者总结王小波创作有三大原则:有趣、性爱和智慧⑩,而王小波自己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假设即凡人都热爱智慧,凡人都热爱有趣,凡人都热爱异性”⑪,可以说,整饬与放逸的结合,正是王小波为人为文的一大特色,而房伟的《王小波传》,它的内容是王小波研究,它的书写风格,则是王小波精神传统的延续。

传记作者写作《王小波传》的手法是“且记且叙且议且评”,而所有的记录、叙述、议论和评判,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是“真”,求真,体现了传记作者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

青年学者房伟以极大的学术勇气,令人敬佩的质疑精神,以及强大的学术热情和学术毅力,并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完成了这样一部《王小波传》的书写,这是一部用心写成的传记,不得不令人感动不已。当然,此书也并非十全十美,其中存在的一些小瑕疵,比如内容过于丰富而造成的驳杂感,旁逸斜出带来的泥沙俱下感,希望传记作者予以重视,另外,由于此书出自学者之手,因此难免学术性强,这对读者的阅读水平有很大的挑战。

王小波,生于1952年,逝世于1997年,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文坛外高手”、“浪漫骑士”。王小波的作品被很多人称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被人们广泛阅读和讨论。王小波既具有解构气质又具有建构精神,他的文字表达“在中国当代文坛,不能算是最好的,却是最独特的。”⑫我们很难对王小波做出多么精准的形象定位,但正如房伟在《王小波传》中所记录的,或许对王小波最好的形象定位,就是王小波生前“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的自我定位”——“悲情诗人”,王小波曾“不无忧郁地说,悲情诗人也许才是最可爱的。”⑬最后,我想借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先生写给《王小波传》的推荐语作为本篇文章的结束——

了解王小波,这是入门的向导,其间无尽之思与无边之想,漫于词语内外,让人遥思旧迹,近怀幽情,得教益于信史,受滋润于笔端。

注释:

①房伟:《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以下凡在文中提及《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皆简称为《王小波传》。

②房伟:《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295页。

③房伟:《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王小波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以下凡在文中提及《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王小波研究》,皆简称《文化悖论与文化创新》。

④房伟:《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王小波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2页。

⑤房伟:《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295页。

⑥同上,第256页。

⑦吴义勤:《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王小波研究(序言)》,房伟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2页。

⑧同上,第5页。

⑨王小波:《思维的乐趣》,《沉默的大多数》,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⑩房伟:《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216页。

⑪同上,第226页。

⑫同上,第300页。

⑬同上,第251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冯卫宁)

猜你喜欢
坏孩子王小波传记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没带作业的“坏孩子”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似水流年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我们都是坏孩子,恋着青春的样子
有坏孩子问我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