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班主任的校园

2015-11-16 19:55马国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班中学育人

马国新

在美国,小学与中国类似,实行一位或两位教师包班制;进入中学后,则只设教学班,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都围绕教学班进行。而国内的中学依然如小学一样,是配有班主任的行政班。

美国的中学,通常每学期开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进度,在辅导老师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课程。学校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划分出教学班,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大学。美国中学不设班主任,但在每个年级配备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老师。学生对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产生的疑问,甚至自己心理与生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向辅导老师求助。学生在品行操守方面的小问题由任课老师解决,大问题则由心理辅导员负责。

事实上,我们在中小学设置班主任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是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影响,学习的是苏联的教育经验。民国时期,我们的中学基本上是一种导师制。

教育总是在不断地变革,有一种改变是回归。北京十一学校就是一所在发展中不断求变的学校,不断地寻找教育的本真,使人成为人。

自2009年开始,李希贵校长带领十一学校的教师开始了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了分层教学、走班选课、取消行政班、设立学科教室、实施导师制、学生自主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2014年新春伊始,教育部新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十一学校举行。会后,《中国教育报》刊发系列报道,详细介绍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高中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的变革呼声日涨,一些有使命感的高中行动起来了,在战术上进行了系列调整,甚至取消了班主任。

这些自下而上的改变终将会触动初中的课堂模式和育人模式。我们需要思考走班制,以及“没有班主任的校园会是什么样”。但我们首先需要的,应当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转向。没有思想的转向,就不会有行动上的改变。

教育不是为了升学和工作,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教育不能止于为了生存,而应为了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生活;教育不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个体变成一个模样,教育应该也只能是帮助孩子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最好的自己。否则,教育就是一种有悖人性的反教育行为。

当我们开始这样思考教育,我们就会在校园中放弃灌输和塑造,放弃恫吓和体罚。我们会用一双发现的慧眼,欣赏孩子们的模样、看到孩子们的亮点,然后帮助孩子把亮点放大、再放大。

“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教师当下的身份需要转型,成为孩子人生和生命成长的导师。当所有的教师都成了孩子们的导师,我们会发现,班主任——作为一套老办法——并非必不可少。

没有班主任的校园,可能,并没有那么可怕。

猜你喜欢
教学班中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雅韵·智慧·健康
开展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海外教学班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