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红楼梦》去标签

2015-11-16 10:25刘风明
支点 2015年11期
关键词:贾雨村红学薛宝钗

刘风明

核心提示:《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答案就在《红楼梦》里,而不在于他人的评价。

关于红楼梦的学问,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泛滥的演变,今天的“红学”一词已经有一点被糟蹋的感觉。提到“红学”,很容易和牵强附会、捕风捉影联系起来。

比如,有一些标签类的红学。只要百度一下“《红楼梦》是部怎样的书”,答案马上跳出一大串:《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度思想性的优秀作品,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中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为线索,展现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我们都过于强调“文以载道”,过于强调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给每篇文章都安一个闪光的思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的偏见和误解。文学创作是一种感性行为,《红楼梦》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它“满纸荒唐言”。

《红楼梦》是不是“一篇标准的‘反清檄文’、是不是一曲封建社会的挽歌”?一代文学大师茅盾先生曾评价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兴衰,一个有权有势、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后来犯了罪,或者子孙不肖,坐牢、杀头,败了家,没落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事汉唐就有,屡见不鲜,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生活在封建时代的曹雪芹,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认识?

我认为,在红学研究的队伍中,鲁迅、林语堂和茅盾三人可以作为其中的作家代表,他们的话语见解独到,最有说服力。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最能理解曹雪芹,最能理解《红楼梦》。而其他红学家多是史学、哲学、考据方面的人,未必能感受到作家的创作过程,体会不到作者的“十年辛苦”,隔靴搔痒做结论,难免授人以柄。

另外,标签类红学中贴得最多的自然是对红楼梦人物的贴标,王熙凤精明强干,尖酸刻薄;薛宝钗封建礼教守卫者;林黛玉封建礼教叛逆者……这些人物标签贴得准确吗?

例如,在《红楼梦》里有一个着墨不多但栩栩如生的人物贾雨村,此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后在官场几起几落,最终被削职为民。标签类红学的评价是:忘恩负义、投机钻营、贪脏枉法、落井下石,是《红楼梦》里最坏的一个人,简直是十恶不赦。但在你仔细看过《红楼梦》之后,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贾雨村并非如此。

贾雨村也并非忘恩负义之徒,他谨记甄士隐落难知遇之恩,上任知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差人前去探望甄爷”,得知甄士隐出家后,又遣人“送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当然,贾雨村也有黑暗一面,比如将知情的门子发配充军;为讨好贾赦,帮助贾赦获得古董旧扇子,捉拿无辜乡民石呆子以莫须有之名问罪处罚等。但并不代表就可以一刀切地给人物盖棺定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然,并不是说标签类红学都是错的,问题在于不能将《红楼梦》脸谱化,不能像京戏舞台上的生旦净丑,忠奸良莠,一副面具,尽收眼底。

我曾经是带着“《红楼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在浩瀚的红学海洋边上溜达一番,原以为可望豁然大开,但却云遮雾罩,那些结论和争议很难让人深信不疑,不能轻易否定,也不可随便相信,最多只能是姑妄听之、姑妄言之。《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答案就在《红楼梦》里。(支点杂志2015年11月刊)

猜你喜欢
贾雨村红学薛宝钗
《红楼梦》中小人物的爱情对人性的启示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Force-Based Quadrilateral Plate Bending Element for Plate Using Large Increment Method
红学研究溯源
钗在奁中待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