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王家卫是赏识他的忠实自我。他这种可贵的艺术自觉不在于自负式的自欺,而在于一种自信式的自欺。从最早的《旺角卡门》开始,他的情怀就已经赤裸裸地开诚布公:我不自欺,也不欺你。于是他的感觉可以愈行愈顺,他的镜头可以愈拍愈长,他的路子可以愈走愈宽。因为他的迷迷蒙蒙之下,有一份毫不保留的思想袒露。
电影最不适宜牵强附会在书籍之上,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看见了先锋派和新小说派的影子。我之所以不谈现代派的主义是怕离题过远,但他的现代风格确实让我学会了很多。有人认为王家卫的表达是迂回委婉的,但我却认为他的表达是最为直接的。电影里的一切迷离都是眼前所见的意象化,而这种意象化实际上来自于直觉和第一感觉。于是他的镜头看起来不成章法,情节叙述看起来混乱不堪。然而待到影片结束,我们总能从零碎一地的镜头中归结出一个总体的感觉和印象。
他这种表达方式让我想起了苏童的短篇小说,总是带着一点点的荒诞但却能自由地游弋在现实之中。同类的作者我还可以引出很多,譬如罗布-格里耶的新感觉表达,卡尔维诺的智慧叙述,王家卫的镜头都能在他们的经典中找出相似之处。而我的许多文字就是在他的镜头影响下逐渐走入思维深处,并且渐渐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的。他的迷离是为了更好地不迷离,他的朦胧是为了更直接地不朦胧。而在这些元素的叠加下,才能让王家卫拍出一个真正的“王家不卫”——选择模糊的表达,反而呈现清晰的思想。
原谅我上述的自说自话,但对于我的自言自语,王家卫的视觉影像则要更强烈些。他的电影常会出现大量独白,譬如对一缕风剖析解读,对一个凤梨罐头赋予人生意义,对一只鸟下哲学注脚。这一切的自言,实则都是他魅力的体现。而正是这些独特专属的语句撑起了整个故事的线索脉络,让一切实的变虚,虚的更虚,待到最后揭晓答案,才会发现一切都指向原先的那个实。这更像一种剥丝抽茧的自我解读,而我在这种基调上常能配合着镜头获得灵感,从而开始意识流或者象征性地自我表达。是他让我知晓这样一种袒露而且不吝表达的美,并在叙述中能够找到从容不迫的自信。我就是在一个个夜晚翻看他的影片,然后在胶片似的回放中开始起笔的。
而王家卫的艺术风格太过强烈,致使情节并未如何吸引普通观众。于是他聪明地找到一大帮巨星填充影片,使得票房飘红。但他在演员的选择中亦会让他们找到自己,这也算是一种自我风格的袒露了。
我曾在无数的喧闹里品尝他所表达的孤独寂寞,也曾在无数的寂楚里品味他的众声喧哗,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毫不保留,毫不保护,毫不保卫。这种艺术自觉难能可贵。在青春路上,王家卫尤为真挚地做了我的价值引导。我不清楚他藏在墨镜背后的是哪双眼睛,但他隐藏的瞳孔一定显露着非一般的洞察。
杨一欣,浙江乐清中学丹霞文学社2016届优秀写手,作品发表于《考试指南报》《乐清日报》《全国优秀作文选》《中学生》《温州都市报》《中学生天地》《语文报》《作文新天地》等刊物。曾获得2013年温州市超级新苗年度总决赛亚军、2014年第四届温州市小文学家第二名、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决赛二等奖、第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决赛二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