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钰
【摘 要】沈从文的地域文化小说,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创作过程中都彰显着湘西土地上独有的文化景观,小说中到处充斥着独立的语言方式和精神体系,本文主要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是与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上个世界的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学大作家,他的地域文化小说充分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和属性,他就是著名小说家沈从文。他所著作的小说对于当代的文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小说中歌唱着大自然淳朴的人性
从某种程度上看,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充满浓厚湘西风土人情的画家,在他的笔触下充斥着坦诚、仁慈和友善,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都是带着诗画般的美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始终散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在描写湘西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静静流淌的溪水,闲坐在街上的老人和沉寂的古城墙。在这些景物中,描写出湘西的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从独特的笔触下描写了上个世界的湘西艺术世界,在这个恬静的氛围中进一步解释出湘西独特的生命形式下的魅力。所以,从这一点上,他的文字与他的故乡都成为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可以说,这是达到一种乡情风俗、人物之间的命运以及下层百姓三者之间的高度融合。在《沈从文文集》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76篇文章以城市为主题,大概有87篇则是以乡村为主题,在上个世界的后期便开始对湘西的地域风情进行描写,创作出一系列的作品,例如《丈夫》、《贵生》以及《三三》等作品。而这些作品都在同样传达着对于湘西地域的男女之爱和友人之谊等方面的世态人性,对湘西地域人们简单而执着的生活信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刻画,极大地赞扬了湘西人们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心灵品质。在他的笔触下,有的是经营小本生意的商贩,也有兵丁,在湘西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按照着人的本性自然地生活在这里。虽然说有些内心的烦忧,但是却能够找到自我化解的方法。从这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不仅仅是表现出湘西人的纯洁,同时也更为集中表现出他们的野蛮,在天真中看见他们奔放热情的生命活力,由此体现出生命 庄严的价值和意义。
二、对原始生命意识的赞扬
纵观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都能够发现出其带有自然风景所赋予的生命力。有着非常强悍的原始生命力。在湘西的山野中传达出强悍的人物性格,但是,沈从文却并没有对其进行道德上的审判,而是对生存力量以一种生命赞歌来传达给读者,从而展现出他们具有一种原始的野性。
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湘西社会的历史正在不断演变过程中,沈从文逐步提取了对原始自由、自在蒙昧和自主自为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出对生命形式的赞歌。在《边城》和《长河》中,进一步展现出生命自为的理想之歌,通过这些故事,进而迅速完成了对生命原始力的考察,作为一种人的自然交往,青年男女之间的爱表现的非常真挚。虽然说这种爱是受到人心之间的隔膜和社会上的偏见,但是,这种制约,却带着湘西土地上的最为原始的色彩。但是,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黑夜》和《过岭者》都在传达着主体精神上的蒙昧,使得湘西土地上的人们无法很好地加入到外部世界上竞争当中,让湘西人们的诚实和淳朴却显得呆 板。
为此,沈从文一方面在感叹湘西人们朴素的义利观时,还为乡下人的主体精神蒙昧而感到非常担忧。在对生命力的探索中,可以说凝结了沈从文对所属民族的弱点进行反省。而且,他也渴望着湘西人们理性精神的苏醒,在保留最原始生命力的同时,不断以新的姿态加入到人生竞争当中去,这正是沈从文从内心深处来对民族现状进行深刻反省。
同样的,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沈从文的湘西,这是人性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交织,也是最为孤独的人生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看,《边城》是沈从文中对于地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他的笔触下,湘西文化的体现者,都在向人民传达着他们最为原始的质朴和坦诚,这里是没有任何的社会虚伪和自私。沈从文用笔触热情度歌唱那原始的生命力,进而展现出现代文明所未能染指的角落中,男女之间的情感和婚姻之间的自由,是不受到门第和财产多少等方面的限制,充分展现出湘西原始生命力的热烈和真挚。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的高度完成的结合在一起,这就很好地形成了湘西精神的地域文学体系。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湘西社会的婚恋习俗,以及野性上的自然,原始的风土人情,为我们进一步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和传统。而且沈从文还大胆地向读者展现了湘西人们男女之间的调情到交合的整体过程,在沈从文的笔触下男女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发乎情,止乎礼”的束缚,进而更深入地展现出沈从文对湘西原始生命的歌唱。
总的来说,从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发现,沈从文小说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学形式,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儒文.论沈从文小说的空白艺术[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王润华.沈从文小说人物回归山洞的神话悲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