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筑留学生的意外之旅

2015-11-16 11:55张艺芳成都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

本刊记者_张艺芳 成都报道

一个建筑留学生的意外之旅

本刊记者_张艺芳 成都报道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曲面卷曲向上,黑色的屋顶与光滑的白墙形成对比

学在墨尔本

如果让我给孩子上一堂几何课,我一定会先让他们观看世界著名建筑的照片——埃及金字塔、帕特农神庙、凯旋门、卢浮宫、天坛……这些由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构成的建筑很稳固,给人深刻印象,也是很多古老建筑的典范,将来他们中如果有人成为建筑师,一定要知道。

当今的建筑师们惧怕表面的几何形构成元素,现代结构的重大问题将在几何学的基础上解决。这个观点出自勒·柯布西耶。

三年前,吴焌本读的第一本建筑类书籍就是勒·柯布西耶的书——《东方游记》。

在忙碌准备雅思考试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建筑艺术专业考试之前,吴焌本在一所国际学校读高中,那时,他们是那所学校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他说:“在那里我基本没怎么学习,不想学。后来,突然想通了,想考建筑学,于是准备出国留学。”

他今年读大二,此时,正值莫纳什大学放寒假,他飞回成都,就变成了过暑假。我们约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拾得雨林馆见面,坐定后,他说自己还在倒时差,白天很容易瞌睡,为了醒神,他点了一支烟。拾得雨林馆旁边种了很多芭蕉树,他偶尔望向窗外,背后那面墙上,有许多黄叶做成的标本画。拾得雨林馆在设计之初,他也曾参与提了些建议,这与他后来选择建筑设计专业有些联系。

朗香教堂内部,屋顶的小天窗和侧墙上的彩色窗体使得室内光线有了奇特效果

相比悠闲玩耍的中学时代,这几年,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急转弯式的变化。现在,他的高中同学大都没有继续读书了,跟着父母做生意。回过头来,他倒有了不一样的经历。“我们的课很少,每个学生每学期只有三门课,一门是教你用电脑建模制图,一门是当代建筑史,还有一门是艺术设计的实践课程,给你一个地方,教你怎么设计,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模型、效果图、平面图。”专业课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拿到一个D并不容易,最高的分数等级是HD(high distinction),有时候也会拿C。

莫纳什大学坐落在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排名第六的大学。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首府,1901年至1927年,曾是澳大利亚的首都,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差不大,气候温和,给予了这里各种植物良好的生长条件,城市绿地率高达40%。“那里的风景不错。”吴焌本说,“不过,我很少出门,在那边过得挺无聊的,几乎是读书,建筑类的书,因为有很多专业术语,本地学生读都很难,更不用说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我了。除了读书,私底下没有什么活动。本来也很难融入,功课学习也很忙,没有什么课余时间。”

有关建筑,勒·柯布西耶的观点对他影响很深,“在住宅批量化生产的现代,艺术家的情感可能给这些精密而纯净的功能元件带来活力,也赋予它们一种美。建筑师是在经济法则的控制之下,将数学计算与胆识、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情感表象,它处在建造的问题之外,超乎其上。”他的思维会在建筑的实用性和美的价值之间不断博弈。

在中国,甲方会很大限度地更改设计师的图纸,节约商业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他了解这个现实,如何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础上,赋予建筑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吴焌本更想在实际操作中慢慢权衡。“我现在还在读本科,如果在这边有事做,在那边又可以读研的话,是最好的。”

文化形塑城市

莫纳什大学的建筑教学,多是采用当代建筑理念,吴焌本已经做过两次住宅设计的作业,“其实就像是做一个装置,往里面加东西。那边的大学比较现实,做的是实用的,还是功能重于形式。”

在他心里,中国的元素会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互相碰撞。这是每一个研究中国建筑的人所面临的。梁思成的弟子萧默在晚年写出《建筑的意境》一书,评说中西建筑及文化的差异。

萧默认为:在西欧,不难发现,城市的中心多是教堂,其他建筑沿教堂呈辐射状展开。中国古人更重视君尊臣卑的“礼辨异”观念,造成了以宫殿或政权建筑为中心的规则谨严的城市。

美国建筑师沙里宁也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的面貌首先体现为它的布局。

文化形塑一个城市,游走于不同的城市,单个的建筑上,也可以看到文化的差异。萧默分析:巴黎卢浮宫东立面的改造是西方“理性精神”的极大体现,纵向分为基座、柱廊和檐口三节,以庄重而富有节奏感的柱廊为主体。各部的垂直和水平划分都严格的几何数量关系,绝对对称,充满理性精神,没有多余的装饰,简洁、雄伟、庄重、典雅,树立了古典主义的最高典范。

而中国建筑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讲究含蓄和内在,天安门广场是其杰出范例。庄重严肃显示了“礼”,“礼辨异”强调区别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渲染天子的权威;平和宁静寓含着“乐”,“乐统同”,强调社会的统一协同,维系民心的和谐安定,也规范着天子应该躬自奉行的“爱人”之“仁”。

在园林设计上,中西也差异甚大。西方的园林,极讲究对称,采用轴线式的布局,花草也修剪成固定的形状。中国的园林,追求曲折多变,与自然之景相融,其信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西欧的城市中,各建筑建造于不同的时代,事先并未进行整体规划。中国的建筑则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存在,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

中国的园林,追求曲折多变,与自然之景相融。图为苏州园林

吴焌本

天坛祈年殿,全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渲染天的肃穆崇高,又广泛使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以渲染主题,如多用圆形平面,采用与农业有关的历数,以象征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

如今,中国保留了部分古老建筑,城市也向着现代化迈进。“不过,要不要在现代建筑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呢?”这是吴焌本正在思考的。

答案是肯定的,“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对中国的那些元素非常感兴趣,他也做过这个尝试,但是没有成功,可能是一些方法上的问题,我以后就会做这样的事。”

城市的前进,自然的退后

游走于城市,总能发现时代在它身上的烙印。美国现代建筑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谷仓。在林达的《一路走来一路读》一书里,配有许多造型各异的谷仓照片。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后,美国的农业也进入机械化时代,因此,谷仓成了各个州的标配。

现代化城市有很多标志性特征:摩天大楼巍然耸立着,高层惧大风,窗子很小,因此,高层建筑体形简单、表面平整光洁,被称为“方盒子”。晚上从飞机上俯瞰城市,它被一片霓虹灯点亮。高层建筑的楼顶都闪烁着光亮,以防飞机撞上,鸟儿夜晚飞行,都很容易迷失在这样的上空。

有了摩天大楼,一个几百平米的地方,多时能容纳上万人,但它的巨大和拥挤使人觉得压抑和格格不入。人们只有高高仰起头,透过“一线天”,才能看到一小片被污染了的天空。

建筑发展到现代,造型几至怪诞,城市空间也愈来愈狭窄。建筑是讲究环境空间的,萧默认为,“比较中国和西方,实际上,环境艺术在中国早已有之,而且水平很高,发展十分成熟,遥遥领先于西方,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人特别擅长的辩证的、宏观的、综合的思辨方式所促成。中国传统建筑,不只是尽意于一个院落、一座殿堂,乃至一栋一楹、一花一石的微观经营,同时也俯瞰万物,品察群生,精心于更大范围的宏观规划,使人工的建筑与大自然紧密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环境。”

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是吴焌本所钦佩的。环境空间的概念,提醒着中国建筑师心中的古典情结。王澍所设计的中央美院象山校区,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王澍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美国建筑师莱特在匹兹堡的流水别墅(1936年),注重地方性和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努力体现他提出的“有机建筑论”。

城市发展忽视自然,城市人已自食恶果。我们对于自然美景的探寻和渴望,提醒着“天地人合一”传统的不可舍弃。

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王澍设计的中央美院象山校区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小城镇转型成为城市,吴焌本说,“我一直在尝试找这样的渠道,最近有幸参与到一个小城镇的开发,涉及采用怎么样的运营模式、怎么样的策划,我可能会参与其中。我期望的是,给我一个小地方,让我去设计。”

建筑的空间与风水

最近,一位风水大师到吴焌本的家里做客,与他闲聊了一阵。他开始研究起建筑的风水。

萧默在《建筑的意境》一书中曾谈及:在中国,很多民居的建设,会注重风水。比如:北方民居的天井。天井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风水学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中国陵墓,也十分注意“风水”,所谓“风水学”,很大程度上也包含有环境艺术学的内容。

环境艺术几乎是现代建筑创意的核心。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它的成就首先体现在空间的创造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六面体空间概念,出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流动空间”。所有空间都无以名状,界限模糊,互相穿插并渗透到室外。各种构件直接撞接,没有任何过渡和装饰,绝对的简洁,加工却极其精美,实现了密斯年提出的著名格言“少就是多”。这个口号,与维也纳的路斯提出的“装饰就是罪恶”遥相响应,成为现代主义的名言。

建筑对于空间的改造能传达出美感。吴焌本提到了日本的当代建筑,比如金泽21世纪美术馆,馆内采用360度透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室外风景自然融入室内,让人们更多地感受艺术和城市的关连。吴焌本说,“在视觉上面,现代主义非常避讳刻意的装饰,反而是追求功能的同时,表达一种不自觉的美。建筑师在做功能区的时候,尽量达到美感。”

在中国古代,建筑除了与其内外的空间相融合,还特别重视将文学也融入其中,如楹联上的诗句,匾额上的标题和颂语等。对于吴焌本来说,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不仅需要有几何学知识,以及对取材用料的选择,回到中国后,依然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灵感和依据。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乔伊想当建筑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当建筑师
听,建筑在诉说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