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5-11-16 06:27□盖
职教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管理策略阶段

□盖 馥

高职院校“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盖馥

生命周期理论是指自然界物体都经历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生命过程,生命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高职院校专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该理论指导下模糊界定专业的不同生命阶段及发展特点,描述专业发展的生命轨迹,探寻专业发展的生命规律,据此建构并实践了“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通过管理策略阶段性的调整,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模式;生命周期理论

专业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省域范围内,专业建设管理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宏观上讲,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全省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管理;中观上讲,指一所学校对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建设进行的管理;微观上讲,指一个专业对本专业自身进行的管理。本文中所指的专业建设管理是中观层面上的专业建设管理,其内涵为:高职院校在教育有关法规和政策指导下,立足办学基础和专业建设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和专业发展规律,对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调控与管理的过程,以更好地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指高职院校在相关法规与政策指导下,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依据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设置、策略调控、发展思路等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方面,所形成的符合学校发展条件、适应专业发展特点、具有典型特征、且相对稳定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方式。

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的影响因子有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制度等,而管理理念则是影响管理模式和结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主要有目标管理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元管理模式、基于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的过程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模式片面将目标的完成等同于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忽视专业的个性差异和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1];多元管理模式能够兼顾与整合和专业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多方诉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却忽略了专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2];过程管理模式关注了专业建设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适用于具体某一专业的建设管理,忽视专业发展的周期性和个性[3]。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理念与模式急需转变。生命周期理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为高职院校建构新的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一、生命周期理论及优越性分析

(一)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指的是自然界的万物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成熟、最后衰退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这一生命过程涵盖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每个阶周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该理论可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形成不同的运行规律。

(二)高职院校专业的生命周期

产业、产品等有自身的生命发展规律,作为与区域经济对接口的高职专业也有自己的生命运行轨迹,具体可分为初设阶段(Rudiment)、成长阶段(Growth)、成熟阶段(Maturation)和衰退阶段(Recession)[4]。以下分别简称R阶段、G阶段、M阶段、R阶段。

(三)生命周期理论优越性分析

借鉴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全新的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关注专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弥补多元管理全程性管理的缺陷,实现阶段管理与全程管理的统一;二是关注专业发展阶段特点与个性差异,突破所有专业统一式管理的局限,“因专施管”,实现个性管理与共性管理有机统一;关注专业发展连续性和序列性,克服目标管理在专业建设管理连续性上的缺点;实现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的统一;关注专业发展与管理的主体性和超前性,克服多元管理模式在自主管理上的不足,实现自主管理与超前管理的统一[5]。

总之,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追踪和探寻高职院校专业的生命运行状态与规律,重新构建专业建设管理模式,能够兼顾专业管理对象的周期性和专业管理的全程性,实现全程、自主、个性、动态管理,克服当前几种专业建设管理模式的不足,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但是,客观地说该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突出体现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表1 高职院校专业生命周期阶段的模糊识别与相对特征分析

图1 专业生命周期曲线图

二、高职院校专业生命曲线模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抽取某学校部分专业追踪其发展轨迹,这些专业在该所学校专业布局与结构中在发展阶段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显著性,我们追踪了专业发展的历史,并分析了专业特征,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头脑风暴法,模糊界定了其生命周期阶段,并对专业的不同阶段生命特征和变量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实证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的分析。当然,因专业类别不同,专业自身寿命长短不同,专业生命特征分析只是相对的特征分析。经过进一步分析,再得出专业一般生长曲线规律图,如图1所示

三、高职“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探究

(一)R阶段专业建设特点及管理策略

1.R阶段专业生长特点。如图2所示,R(Rudiment)阶段专业生长曲线为oa,这一阶段专业生长曲线前期较为缓慢,后期增长较快,此阶段,专业社会需求度相对较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如果专业是相近专业群中拓展出来的专业,专业相关度较高,会在相近专业建设基础上,其前期平稳过渡时间较短,增长幅度明显;二是如果是一个学校的孤岛专业,与其他专业相关度小,社会需求度较高,因我国专业设置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准备时间上相对不充分,往往该专业建设前期水平增长缓慢,需要一段时间积累,但专业社会刚性需求大、发展后劲足、潜力大。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专业类别的差异致使专业初期时间长短不同,如文科类专业对实训条件等专业资源要求较少,专业初设期基础建设时间会相对较短,而理科类专业则相反,但这不是绝对的。

2.R阶段专业建设管理策略。R阶段专业建设的管理策略是夯实基础,使专业尽早度过初设期的缓冲期。具体来说,一是可仿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新专业超前规划的做法充分做好新专业规划和准备工作,缩短专业初创阶段的时间,使其平稳、快速过渡到成长期[6];二是加大投入,重点培育,一所院校专业相关度低的专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建设文件编制、专业师资引进、专业实训条件配备等等都是夯实基础的工作,需要强大的建设资金支持和充足的人力支撑。

(二)G阶段专业建设特点及管理策略

1.G阶段专业生长特点。如图2所示,G(Growth)阶段专业生长曲线为ab,此阶段专业成长的趋势是平稳上升,专业经历了初创期的艰难,专业建设水平较之初设期有了较大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实训条件、校企合作水平基本能满足专业培养人才的需要,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G阶段专业建设管理策略。G阶段专业建设的管理策略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使专业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形成竞争力。更好地对接区域人才培养要求。这一时期要求专业不仅仅局限于发展规模上数量的递增,更重要的是质量。具体来说,通过实施提升策略助推专业成长,将专业建设的自主权利还给专业,让专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量体裁衣”式制订提升方案,自我诊断专业发展瓶颈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和方案设定激活专业自身发展的活力与实力,使专业内涵发展各要素得到进一步优化与配置。对其他高校同类专业来说,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专业成长的增速。

(三)M阶段专业建设特点及管理策略

1.M阶段专业成长特点。如图2所示,M阶段(Maturation)专业生长曲线为bd,阶段专业成长曲线呈塔尖状,出现发展高峰阶段,分为bc和cd两个阶段,当然也会出现两种成长趋势。成熟阶段前期,专业各方面要素表现出比G阶段更良好的发展势头,专业发展各方面达到最优化,在竞争中处于良好的地位,并始终处于平稳的发展状态。成熟阶段后期,专业会出现两种拐点,一是如图1曲线所示,继续长时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cd呈直线状,处于专业发展的至高点;另一种,是呈下降趋势的cd点,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社会需求度降低,市场对人才需求饱和,生源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成长无上升空间,专业进入下坡路。

2.M阶段专业建设管理策略。M阶段专业建设的管理策略是塑造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打造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规范化、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实施灵活动态的管理,尤其要专业发展做好信息预测,使专业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R阶段专业建设特点及管理策略

1.R阶段专业成长特点。如图2所示,R阶段(Recession)专业生长曲线为de,当然有的专业在一段时间内,仍是有需求的。此阶段特点,专业社会需求度不断下降,具体表现专业招生规模不断缩减、专业录取率不高等问题。

2.R阶段专业建设管理策略。R阶段专业建设管理策略是转型或适应趋势尽早退出。此阶段要综合分析专业的社会需求,如专业的社会需求不断下降缓慢则相应缩减招生计划,关注质量、追求小而精,使其和其他院校同专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如专业的社会需求下降较快,那专业管理的最佳调控策略是尽早转型或退出,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构建了高职院校“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型,详见图2。

四、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的案例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现设置61个专业,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市级示范专业2个,涵盖11个专业大类。后示范校建设时代,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进行内涵建设,是我校各项改革的着力点。在专业建设管理方面,我校引入新理念,探索新机制,注重顶层设计,力争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发展活力增强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图2 高职院校“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

(一)借鉴生命周期理念,更新专业建设管理理念

学校根据专业所处阶段的特点,对专业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管理,如在校级骨干专业建设方案过程中,学校采取“一题一案,一案一配”的管理及建设思路,充分下放专业建设自主权,让各专业在对自身问题进行诊断的基础上制订专业建设改进的思路与措施,学校只是在顶层上设计了宏观的分类性指导目标,进行宏观指导。学校出台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专业建设组织及管理进行规范,对专业建设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并从专业生命形态角度设定不同的管理组织程序,总体上来说,新专业管理策略是重点培育,朝阳专业管理策略是重点提升,成熟专业管理策略是重点创新,夕阳专业管理策略预先退出或转型。

(二)把好专业入口关,建立新专业设置的准入机制

针对空置专业多、专业设置重复等问题,学校在专业建设管理中,建立专业建设准入机制。将需求性、发展性、效益性、优先性原则落实到新专业申报中去[7],校内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论证会,对专业申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对专业申报前的基础工作如师资队伍所具备的条件,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等进行论证与规范,约束专业在设置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避免专业初设期建设的各种困难,促使专业尽快进入新的成长期,迅速占据区域人力市场。

(三)实施两期“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助推专业成长

2011年实施的“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是后示范时代专业内涵建设的一期工程,该工程包括专业标准建设、课程教学基本资源建设、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等,通过三年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年伊始,我校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二期建设,即“校级骨干专业建设工程”,遴选了16个与产业需求联系紧密、校企融合度较高、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引领作用相对突出的校级骨干专业,将用三年的时间打造。本次骨干专业建设的主要特点在于改变以往所有专业同步走的发展策略,尊重专业发展个性特点,充分下放专业自我建设的自主权利专业对自我进行诊断并自主选择发展思路,促使专业在解决自身发展薄弱环节过程中能够 “扬长补短”,打造专业新的增长极。学校只是从顶层上设定了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标准化等方面的分类指导性目标,专业自选项目进行建设。这两期质量提升工程,成为我校后示范校时代专业内涵发展与提升的助推器,也是我校探索建立专业建设成长机制的有益尝试。

(四)建立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塑造专业名片

专业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校积极做优新建专业,做强核心专业,做精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初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递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以此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和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与我校现有国家级示范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形成梯级,相互作用,发挥合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建设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专业集群效应,引导和带动我校专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我校专业建设总体质量的日益攀升。

(五)建立专业建设校本评价机制,对专业生命力进行常规性评价

学校综合运用第四代评价观,从专业建设输入因素(专产对接度)、专业建设过程因素(专业建设实施条件)、专业建设输出因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成效)、专业建设发展因素(专业发展潜力和规划)这四个维度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这4个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囊括了专业发展的全过程;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纳入麦可思第三方评价数据综合对专业生命力进行评价。对所有周期阶段专业每三年开展一次评价,评价的宗旨不是为专业贴上等级标签,而是有这样几个目的:一是对专业生命力进行评估和价值判断,二是诊断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三是预测专业发展趋势,为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参考,四是为专业发展思路与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六)探索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倒逼专业改革

学校对招生不旺、就业不畅、校内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设定一系列停招或撤消条件。如连续三年不招生的,连续两次评价不合格的,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学校平均水平30%以上的专业。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构建促使专业树立危机意识,倒逼专业进行改革,延长自身的生命周期,不断提高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汲取了生命周期理论的精髓与核心,探索并实践了“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详见图3所示。具体来说,根据专业各阶段特点,建立专业自主管理机制,即专业初设期,建立专业建设准入机制;专业成长期建立专业成长助推机制;专业成熟期,注重专业精品塑造;专业衰退期,建立专业退出和注销机制。并对所有专业进行三年一次的全周期评价,及时诊断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专业持续个性化发展,与产业对接发展,通过机制保障激活专业发展活力。

图3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有生命周期的,同一专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专业要素和变量呈现不同的个性发展特点,不同的专业在同一生命阶段呈现许多共性的特征。专业生命周期阶段的模糊界定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生命周期不是简单的时间序列,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寿命长短,甚至有的专业经久不衰。对一所高职院校来说,对专业生命力评价有利于我们发掘专业的发展潜力,模糊性识别专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实施不同的管理和发展策略。实践证明,高职院校“RGMR”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是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中的大胆尝试,能够克服以往管理模式的不足,促进专业个性发展、动态发展和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模糊数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将对我们清晰识别专业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有待于职教界的同仁进一步研究。

[1]庄小满.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施目标管理的探索——以海南省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9):65-66/68.

[2]侯立松.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1):49-53.

[3]汪东平.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专业建设管理机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1):48-49.

[4][5]盖馥.生命周期理论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4):59-62.

[6]刘瑞军.南洋理工学院专业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24-26.

[7]李静.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生态位类型解读[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86-88.

责任编辑殷新红

盖馥(198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研究。

2013年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辽宁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基于专业生命周期的视角”(编号:JG13EB044),主持人:盖馥。

G710

A

1001-7518(2015)24-0070-05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管理策略阶段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房建工程招标组织与合同管理策略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论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管理策略探讨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的应用探索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