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洁 张 霞 刁哲军
民国时期上海职业指导所述论
□张冰洁张霞刁哲军
1927年成立的上海职业指导所,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免费向社会提供职业指导的机构。在职业教育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使得职业指导从理论转为现实,具有较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在简要介绍了上海职业指导所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它所开展的职业介绍、指导谈话、职业指导等工作,并从历史的视角阐述其对职业指导事业的作用和贡献。
上海职业指导所;职业指导;职业谈话;贡献
欧美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职业指导活动。1908年“职业指导之父”佛兰克·帕森斯创立专门从事职业咨询、指导工作的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并在同年报告中使用“职业指导”的概念。中国职业指导较国外起步晚,最早可以追溯至民国5年(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主持开展的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包括邀请社会名家赴校演讲,让学生填写志愿等,这一系列举动开创了近代职业指导的先河;后1917年(民国6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并于1919年(民国8年)在《教育与职业》第15期出版了“职业指导专号”;次年(1920年)为推动职业指导活动,以便青年升学就业特设职业指导部,后更名为职业指导委员会。
尽管为推动职业指导活动开展设立了有关部门,但这些部门往往是附属性质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之当时社会上 “欲谋职业而不得”、“人事职位不相宜”、“有职而无可用之才”等弊病的广泛存在,使得“谋事者有无门可入之虞,用人者兴人才难得之叹”的现象日益加深[1]。鉴于此,专门研究职业教育,并把提倡职业指导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筹办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以下简称“上职所”),面向社会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
(一)历史沿革
为联络上海教育实业机关、公私立各级学校,以为青年求学就业方便,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7年(民国16年)9月10日联合上海总商会,在多方赞助下在上海成立上海职业指导所,所址定为上海辣斐德路四四二号。上职所是中国第一个就职业问题免费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其成立使职业指导作为职教社的一项基本事业开展起来,它把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对职业指导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初,其任务暂定为7项:职业询问、职业谈话、择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2]。不久,又增加改业指导、协助各学校职业指导、研究职业指导各种问题、编辑刊物并统计[3]四项,其主要任务扩充为11项。公开推荐刘湛恩博士为主任,潘仰尧为副主任,王志莘、邹恩润、秦翰才、黄竹铭等为指导委员,并定事业大纲,发刊宣言。
1937年上海抗战爆发后,上职所积极协助各界办理救济事业,为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筹办职业指导股,办理难民收容所、职业指导实验院,设立工厂及贩卖团等,救济失业民众约1500人[4]。11月上海沦陷后,随政府西迁重庆,继续开展活动为社会服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中华职业教育社迁回上海。1946年1月正式恢复工作。全国解放后,从1953年起上职所已无业务。1954年8月随原职业指导所主任吴宗文的调动,上职所正式结束。
从1927年成立至1954年结束,上海职业指导所成为中国职教史上光辉的一笔,为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组织机构
上海职业指导所直属于中华职业教育社,设正副主任各一人,干事若干人,并聘任测验指导等委员若干人,指导顾问若干人,均为名誉职。主任主持所务并代表本所对外负责,副主任协助主任处理所务,测验指导等委员会同正副主任各负专责,指导顾问诚心聘请教育界实业界热心社会人士,对于所务负随时指示之责[5]。
上职所下设一处(总务处)、三部(指导部、介绍部、推广部),各部门具体,职责明确,其中尤以介绍部划分最为详细:下设教师组、专门组、普通组,每组又细分为若干小模块,这样能够较好地契合求职者的实际来介绍工作,较大程度地实现“人职匹配”(具体组织结构详情见下图1)。
图1 上海职业指导所组织机构结构图[6]
职业指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居于第三者立场对青年的升学、就业、健康、人事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示或协助,从而使问题获得相当的解决,包括升学指导、就业指导、择业指导、职业介绍、健康法律指导等,涉及面比较广;而狭义仅指对一般就业青年,用客观态度、科学方法、精细测验手段来切实帮助他们选择一个最适宜的职业,简而言之,仅指择业指导。从上海职业指导所定的任务来看,显然其所从事的是广义的职业指导。虽然上职所的任务涉及许多方面,但是从整体来看,办得较好、影响较大的活动主要包括:进行职业介绍、开展各类指导谈话、编纂指导书籍、举行职业指导活动以及受委托代办各项事务。
(一)进行职业介绍
上职所的职业介绍以“人事相宜”为原则,不因事而迁就人,也不因人而迁就事,充分体现了“人职匹配”的思想,在当初那个年代能够提出如此有远见的思想,足以看出职教社学者们的睿智。职业介绍作为上职所的主要任务之一,该所对这项工作相当重视,无论是对被介绍人的要求还是介绍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
上职所对被介绍人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委托介绍职业者必须亲自到所内填写谈话登记表及求职登记表,外埠者可通信登记;所填写内容必须属实,不虚饰不隐藏;原则上在登记期内(一般为一年),应随时接受所里召集前来进行谈话、开会演讲以及灌输和补充职业上的知识;凡经本所介绍职业而成就者,必须找到可靠保人(保人可为商铺人员或社会上富有声望者)。
除了对被介绍人有严格规定外,为保证职业介绍的质量,上职所还规定了严格的职业介绍流程。前来请求介绍职务的要先阅读《介绍职务须知》和《职业介绍简约》。在正式职业介绍前会对求职者进行告知,鼓励他们对可能的得业门路进行尝试,启发他们对自己进行剖析。同时,根据《十年来之上海职业指导所》记载,从正式开始报名到最后大致经过:报名、询问、登记、约谈、智能检查、心理测验、调查、决定、实行介绍、服务调查、服务指导共11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还会伴有健康指导,以期在发现登记人有不健康状态时能提供及时给予健康诊断及指导[7]。
自1927年9月成立至1934年4月将近7年间,寻求职业介绍的共有20880人,介绍成就者为2658人(各项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表2)。
根据上表可知,求职人的教育程度以中学校者最多,约占22%,由此可以推断中学校无特别才能者居多,故而在谋职上屡屡碰壁,需要进行职业介绍;同时大学毕业生谋业者亦不在少数,足以看出当时社会谋职之难。
根据上表可知,在介绍成就者职位类型中学校教师居于首位,反映出教育界师资缺乏的现状,这就给教育当局提供一种参考;机关职员和商店职员练习生居其次,可见技术型人才相对缺乏;精通一技之长的求职者相对比较有出路,这一道理至今适用。
从总体上看,在这期间委托介绍职业者20880人,经介绍成功者为2658人,介绍成功比例仅为十分之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据资料显示,该所每日登记求职的必有三四十人,而委托该所聘用的每日不过五六人,供过于求[10];另一方面大多求职者学历有限,无一技之长,而委托代为物色人才的,好位置早已有人,所需介绍的大多条件苛刻,资格严格。除此之外,也有感慨上海就业难而欲前往外地谋业者,但往往因昂贵的差旅费而夭折,总而言之,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就业之难。
除上述以外,在职业介绍中值得称赞的是其“完备的售后服务”体系,即服务指导。上职所对于介绍成就者,并不是成功后放任不管,而是继续跟踪指导。该所规定,凡是经过上职所介绍成就者每隔三个月必须 “通函向其服务机关调查服务状况,同时探寻其本人对于职业的意见,倘若任何一方表示不满,本所便分函或商约来所个别谈话”。为此上职所特制订 《招聘者对于应聘者之意见分析》、《介绍成就者之意见分析》等表格,力求使双方满意,增加工作效能。同时,对于任职适应者鼓励其努力,而对于不适应者,则设法忠告或者劝告其调换工作,并继续为其提供指导。
表1 求职人教育程度情况统计表(民国十六年九月至二十三年四月止)[8]
表2 介绍成就者情况统计表(民国十六年九月至二十三年四月止)[9]
表3 各项谈话工作人数统计表(民国十六年九月至二十三年四月止)[11]
(二)开展指导谈话
除了职业介绍外,上职所为青年提供公益的、免费的咨询性服务,即指导性谈话。鉴于该所开展的是广义的职业指导,所以指导性谈话不仅仅包括职业谈话,同时,还包括升学指导谈话和人事谈话。上职所明确规定,谈话时间定为每日下午二时至五时(星期日除外),对于本市如需指导的青年可亲自前往所里寻求帮助,对于外市青年可通过函件询问,往返通讯费用由咨询者本人自付,但谈话是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据数据显示,自1927年上职所成立到1934年4月这7年间,进行职业谈话的共有36491人,进行升学指导谈话的共有9777人,进行人事谈话的共有1614人(各项谈话具体人数统计情况见表3)。
据《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一文记载:上述职业谈话中有就业问题的占70%,有择业问题的占15%,有改业问题的占15%,由此可见,因感觉谋业困难而前来寻求指导的占大多数,而见异思迁想要改业者、选择太多面对择业者却占少数,足见谋业之不易;上述升学指导谈话中,大学生占40%,中学生占50%,小学生仅占10%,可见在升学指导方面,中学生的需求是最迫切的,这种问题在今天也同样存在;从上表中同样可以看出,人事谈话人数年年增长,足见社会上对于人事指导倍感需要,就业者需要寻求人事指导以解除疑惑。
(三)推行职业指导
为推行职业指导,该所举行各种职业演讲活动,组织职业指导运动,举办过升学就业指导座谈会、升学就业指导运动周、代办训练班,同时还与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全国经济委员会等机构机关合作开展各种职业指导的相关活动。据《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中记载,自1927年9月成立至1934年4月期间共举行职业讲演186次,服务指导17次(开会17次)。其中尤为值得称赞的是1927年11月,该所联合上海青年会、上海女青年会、寰球中国学生会开展的上海市职业指导活动,此次活动规模大、影响空前,称得上是上海市的一件空前盛举。据统计,“参加的学校有二十余处;听讲的人数有二千一百多人;参观大职业机关四处,人数有二百十五人;无线电播音三次,听讲的至少有一万人;请求职业指导并谈话的一百六十五人;应征悬赏征文的有八十七人。”[12]
表4 上海职业指导所所编主要书籍简要表[13]
(四)编写、出版职业指导相关文献书籍
为了更好地为择业和升学予以指导,上职所编写出版了一系列与择业和升学有关的应用性职业指导书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见下表4)。在这些书籍著作中刘湛恩和潘文安联合编辑的 《升学指南》一书地位尤为重要。此书中介绍了全国100多所大学、专科、中等学校的基本情况,为当时就业和升学指导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了编写书籍外,上职所的各位学者们还撰写了诸如《职业指导之实验》(教育与职业,1928年第92期)、《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教育与职业,1934年第156期)、《十年来之上海职业指导所》(教与学,1937年第2卷第11期)等此类报告性质的、反映职业指导实际实施情况的文献论文。正是这些书籍与论文,为我国近代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五)代办各项事业
除了上述活动,上职所还受各实业机关委托代办各项事业。据 《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记载,自1927年9月至1934年4月,“代各方举办实业,购置用具,开设学校等334起;调查学校内容及各业概况481起;代考试人才者89起;代物色人才者2426起;代测验人才者2500起”[14]。以代办招考为例,抗战胜利后复业一年来,“接受代办招考机关有安泰铁工厂、新大纺织厂、达晴工艺厂、天益染织厂等委托招考女工管理、练习生及艺徒;商务印书馆、新亚书店招考会计及学生;上海高等及地方法院招用录事及法警;中国纺织机器公司招用印图生”[15]。
上职所一方面接受各实业单位的委托代办招考、调查等活动,另一方面又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因此他们既能了解求职、谋业者们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又能掌握求才单位的要求与需求。鉴于这两点,可以说,该所真正实现了职业与教育、求职与求才的双向结合。
在我国职业教育历史的长河中,上职所能够被人们所熟知、熟记,不仅仅因为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就职业问题免费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更因为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当时乃至如今职业指导工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不是三言两语能够简述清楚,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完善了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般认为:一门学科要称之为独立形态的学科,应该具备专门的研究领域(专门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专门的概念与范畴,拥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出现了专门的研究人员,出版了专门系统的研究著作;同样,一项事业或者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必须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指导人员以及专门理论著作等,从这个角度讲,上职所拥有系统的组织领导机构、严格的工作流程、明确的工作任务、详细的工作日历、完备的组织章程、专业的指导人员、科学的指导方法以及专门的理论著作,同时为配合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还编制了一系列诸如《谈话表》、《求职表》、《代办招考报名表》、《升学指导表》等应用性表格,与各项工作相互配合。由此可见,上职所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为后来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二)形成了科学完整的职业指导流程
所谓“科学完整的职业指导流程”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在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完整的科学指导。上职所的职业指导活动大多围绕“科学”、“系统”、“严谨”来开展,在指导工作开展之前采用科学的测验方法、详细的调查问卷、严谨的指导谈话来获取尽可能详尽的信息,比如为便利青年升学编写了介绍全国各地大学、专科学校、中等学校概况的书籍。为便利青年择业及公私团体明了各业状况,特调查各地各种职业概况。为了解求职者的情况,特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等,这些工作都在前期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指导中通过采用科学的测量手段、指导方法开展指导活动,保证了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同于以往的只管指导不管结果,在指导后期有服务指导,通过回访、调查来了解指导后实际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相应的指导,保障了指导工作的质量。这种前中后相互衔接,各个环节相互独立,整体统筹,科学安排的思路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如今也仍然值得借鉴。
(三)践行了“人职匹配”思想
人职匹配理论强调人的特性、人格特征应该与职业性质一致,它是现代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也是招录人才的标准之一。其主要思想是: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每一职业因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不同,故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应选择与自己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上职所规定:“如欲雇用人才委托本所代为物色者,应填求人表,本所及就登记人才中择其相当者,郑重介绍”。除此之外,在请求介绍职务的须知中注明“本所介绍职务以相当的人配适当的事,并不保证人人有事”。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上职所不是盲目地帮助求职者谋职,而是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本着人职匹配的思想开展指导工作。在当时的年代,提出并践行人职匹配思想真可谓是先见之明,也为后来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践蓝本。
(四)拓展了指导工作范围
法律、健康与职业息息相关。没有健康的身体工作无从谈起,而在择业、就业、改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法律纠纷,因此,健康与法律之于职业意义重大。上职所的前辈们以卓识的远见,把指导工作的范围扩展到法律健康层面上。该所认为,青年关于人生问题需要指导的很多,而健康法律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普通人的看法是遇到诉讼时再请律师,生病时才去看医生,这种想法已经成为习惯,但是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法律应研究于未讼之先,卫生当杜意于未病以前”,简而言之,就是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由此可见,上职所把职业指导的范围拓展到了健康与法律层面,体现了职业指导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保证了职业指导的质量。
上职所的工作除了对职业指导有贡献外,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业者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上职所通过对无业或者需要改业的人提供免费指导,帮助他们求得一份较为稳定、能够生存下去的工作,避免这些无业者转化为社会动荡因素,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利国利民。
总而言之,上海职业指导所是我们职业教育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对我国职业指导事业意义重大。它科学地应对了当时“求职无门、求工无处”的社会问题,同时拓宽了职业指导的内涵,建立了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完整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流程。它对解决如今社会上“有人无职、有职无人”问题、“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提高职业指导质量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1]上海职业指导所.上海职业指导所一览[M].上海:上海职业指导所,1928.
[2][4][6][8][9][11][14]上海职业指导所.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J].教育与职业,1934(156).
[3][13]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5][7]何清儒,吴宗文,潘文安,等.十年来之上海职业指导所[J].教与学,1937(2).
[10]上海职业指导所.上海职业指导所设施概况[J].上海生活,1930(4).
[12]刘湛恩,潘文安.中国职业指导的近况[J].教育杂志,1928(20).
[15]吴宗文.成立以来的上海职业指导所[J].教育与职业,1947(202).
责任编辑王春桂
张冰洁(1991-),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张霞(1971-),女,河北鹿泉人,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职业指导;刁哲军(1961-),男,河北辛集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G719.29
A
1001-7518(2015)22-00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