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新丝路上的甬商基因——“宁波影响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专题报道

2015-11-16 21:42
声屏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宁波人组屋万里行

金 敏 闫 全 卢 康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一带一路”,历史上曾为中国打开与世界联系的这两条陆海纽带。建设“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之一的宁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号召,宁波广电集团启动了“宁波影响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海外采访活动(以下简称“万里行”)。旨在通过这次行动,反映30 年来甬商的新变化,探访新丝路上的甬商基因。

精心策划 老品牌的新装

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早在2004 就成功推出“宁波影响力”大型异地采访报道活动,并成功将“宁波影响力”打造为电视品牌。如今在原有国内版的基础上,新闻综合频道尝试打造这一品牌活动的“海外版”。但组织大规模的海外采访,对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来说还是第一次,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采访拍摄到典型的内容,做出精彩的节目,同时又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借鉴、启示与促进?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发起“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除了在策划采访拍摄各环节都要全力以赴外,还必须牢牢秉持一个宗旨,那就是探寻和发掘在“新海丝”这一国家战略下的宁波视角、宁波元素、宁波实践,将着力点放到在外创业创新的甬商身上。

确定基本选题方向后,新闻综合频道对相关线路进行了锁定,从老一代宁波帮下南洋入手,确定了东南亚线路,重点锁定现在甬商创业密集的越南(后因当地局势不稳原因,最终放弃)、柬埔寨和新加坡;针对新时期甬商开拓新兴市场,确定了非洲线路,重点是新时期甬商活跃的尼日利亚、阿联酋和贝宁;针对传统市场稳固和创新,确定了欧洲线路,重点是新时期甬商拓展传统市场较为成功的德国、意大利和法国。

对电视新闻而言,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所选择报道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锁定的人物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些都是这次采访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新闻综合频道在前期策划过程中,依托网络以及其他资源,结合新闻传播规律和电视特点,搜集了大量选题,并与相关报道对象进行多次沟通,从选题的可操作性、电视表现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谋划和论证,力求结合“双纪念”活动的时间节点,全面唱响“新海丝”的“甬商”牌,为宁波企业“走出去”,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提供宝贵的音像资料以及经验借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新活力。

我们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宁波帮”为题的选题思路,紧密结合当前战略时势主题,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在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新战略的前提下,将“引进来”和“走出去”巧妙融合,将“宁波帮”延伸到“甬商”,在强化走出去的同时,强化与宁波发展乃至国内发展的互动。

深入采访拍摄 分层次彰显宁波影响力

如果说策划是为了给一桌筵席准备好各式食材佐料,那么深入实地的采访拍摄就是真刀真枪地开始下厨烹制。在此次“万里行”三条路线的行动实施中,三组报道成员克服各种困难,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拍摄采访,而透过他们大量、细致、深入的拍摄采访,宁波在海外所具有影响力也在不同层面彰显出来。

第一个层面:宁波企业的影响力。“万里行”活动东南亚组走得路线最近,收获也最为丰厚。他们到达的第一站是新加坡,在新加坡,有80%的国民住在政府组屋(经济适用房)里,可以说,组屋是当地住宅市场的“主流产品”。新加坡政府对组屋施工的准入门槛相当高,比如要有相应的国际资质、特定的施工机械、严格的现场管理(严格到工地上不允许出现一只蚊子,否则就要被告上法庭,轻则罚款,重则取消施工资格),以及对当地人员的聘用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来自宁波的企业宁波建设集团从1995 年就尝试进军新加坡市场,但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法律制度和施工标准,以损失30 万美元的代价“铩羽而归”。2007 年,企业由于承建宁波“来福士广场”而受到新加坡开发商肯定,并引荐给新加坡政府。从那时起,宁波建设集团抓住机遇,至今已承建了三个组屋工程,其中两个已经交付。

记者抓住“组屋”这个关键词,详细介绍了宁波建设已交付组屋小区的建筑体量、配套设施、内部结构,以及居民的居住感受;又深入挖掘在建组屋项目不同于国内的先进施工工艺,以及严控扬尘、污水等现场管理细节,从而体现出承接新加坡组屋工程对于宁波建设集团开拓国际市场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也给很多想要或正要走出去的宁波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第二个层面:宁波人的影响力。“宁波帮”精神是宁波人特质的象征,“万里行”活动,不仅要展示海外宁波企业的风采,更要展现代代传承、经久不息的“宁波帮”精神。而这一切,要围绕着“人”开始,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来追溯历史变迁,同时描述当今现实,勾画未来路径。

例如,东南亚组的首站新加坡是整个东南亚航运、金融和贸易中心,又是东南亚华人最集聚的地方,与宁波的渊源也最为深厚。老一辈新加坡“宁波帮”,包括邵逸夫、胡嘉烈等人,为了讨生活而“闯南洋”,记者就将镜头对准了那里的老建筑(宁波同乡会会所)、老照片,还有在世的“宁波帮”及其后人的回忆。特别令人感动的是,86 岁高龄曾领导新加坡“三江会馆”将近半个世纪的水铭漳老人,不顾身体不便,坚持坐着轮椅来到同乡会接受我们的采访。从他嘴里说出的早期宁波人在新加坡经营“油焖笋”、甬新两地要“做生意、做朋友”,虽然语言表达含混不清,但对我们来说是“字字珠玑”。

新一代宁波人,则是为了寻求国际化的舞台和更大的发展而来到新加坡。这方面报道组选择的人物是李国生。48 岁的李国生出生在余姚,毕业于上海交大,1994 年来到新加坡。事业成功的李国生热心公共事务,推动成立了新加坡浙商协会,并担任会长。记者的采访报道将镜头聚焦在李国生的企业产品、办公场所、浙商协会活动的照片,以及他对“新海丝”时代甬新合作前景的看法上。这样,通过对新老两代“宁波帮”的采访,“宁波帮”精神的深刻涵义在荧屏上跃然而出,同时也体现了甬新两地历久弥新、一脉相承的交流合作。

第三个层面:宁波城市的影响力。应该说,对海外宁波企业、宁波人的一路探访,也是对宁波这座城市在海外所具影响力的探访。比如报道组介绍新加坡与宁波的经贸文化交往情况,就是要探讨在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两地开展交流合作的发展前景和重点领域。又如,记者在报道中重点介绍宁波与东南亚的旅游交往情况,为的是能让宁波的城市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擦出新的火花。

而在欧洲组的报道中,记者与马里奥、马尔奇、勒马尚和蒲汉拓等异国人士进行了接触交流,这些人物都是和宁波交往多年的友好人士。他们请记者到家喝下午茶,通过一件件物品,介绍和宁波的关系,讲述他们和宁波的交往历程,表达他们对宁波的深厚情怀。在这些友好人士身上,我们看到了宁波无形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中的蒲汉拓老先生,他已经80 多岁,曾经23 次到过宁波;老太太也8 次到过宁波。他们的四个女儿中,有三个到过中国,三女婿还用中文写过一本小说。

精选典型人物语言和丰富的声画细节烘托主题

这次大型报道所选的人物和企业,我们按照重要性程度和影响力进行了筛选,所选的老中青三代“宁波帮”人士的事迹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这些人士发自内心的朴实语言感人肺腑,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具有50 年创业经历的尼日利亚李氏集团主席李文龙先生,寄希望家乡后来的创业者:“我只想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做一个榜样,希望外面来的投资人,也可以像我一样,一心一意地帮这个国家,帮穷人的忙。”还有用心创办德国中华海员之家的陈名杰,虽长在德国却一口宁波腔,终身致力于帮助家乡人。他说:“跟着国家发展,我们的感觉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走到外面的话,就能感觉到我们能把的头抬起来,而且我们也可以大声地说,我是中国人。”系列报道通过现场声、人物采访、事迹陈述等形式来突出表现这些“宁波帮”人士创业创新、包容诚信、团结兴业、报效桑梓的优良品质和精神境界,让观众发自内心地产生佩服和敬仰。

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报道还抓住了许多典型人物的生动细节,包括捕捉行动、关注表情、倾听声音及洞察环境等,使得报道生动鲜活,独具魅力。如《宁波新闻》“海丝”报道之六——《李文龙:深耕非洲市场50 年的“老宁波”》:70多岁的卡诺拖鞋业协会会长30 年前曾是一名街头小贩,在李文龙先生的帮助下才有今天,当他向记者表达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时泣不成声;“海丝”报道之八——《史增超:开拓非洲布料市场的宁波人》:当记者经过拉各斯街头琳琅满目的布店前时,当地年轻人友好地舞动身躯、举起大拇指;几位黑人女老板,像家人一般拉着主人公史增超的手迟迟不肯放下。“海丝”报道之十二——《我是在欧洲的宁波人》:亚琛宁波友好城市促进会会长蒲汉拓的家里随处可见中国特色,像中国国旗、漆器、木艺、字画,等等。类似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内容,让报道骨肉丰满,同时突出主题,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引导力。

猜你喜欢
宁波人组屋万里行
“经济适用房”转租?新加坡密切关注
新加坡没有人敢炒房
作品赏析(5)
新加坡组屋,这边风景独好
Chinese Students’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English: from Phonology Perspective
建立新型组屋模式新加坡组屋政策重视“刚需”群体
中国梦·法治情
——普法万里行走进红旗渠(一)
宁波汤倌
中国好人网:第四届“帮好人万里行”
品牌之窗——“五老”送法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