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尽在一瞬间
——参演大型舞蹈诗《千古风流》的心得

2015-11-16 04:58谢丽莉
剧影月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风流扬州舞蹈

■谢丽莉

风流尽在一瞬间
——参演大型舞蹈诗《千古风流》的心得

■谢丽莉

家乡扬州2015年迎来建城2500周年大庆,我所在的扬州歌舞剧院,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城庆重头戏——大型音乐舞蹈诗《千古风流》的排演任务。一个舞蹈演员,能够参与扬州史上最大阵容、最新装备、最美形象的舞台演出,可谓千载难逢,万分荣幸,从中获得的启示和教益更是深远,我将倍加珍惜。

这部原创性作品,特邀了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罗斌总撰稿,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系教授靳苗苗总导演。两位大师都是当今舞蹈界领军人物,曾合作过多部获国家级大奖的舞剧。经过数次来扬州采风、与专家学者座谈,他们对扬州的历史人文、风俗民情以及现代扬州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投入深挚的感情。舞蹈诗台本曾四易其稿,一稿比一稿更契合扬州实际,一稿比一稿更空灵洒脱,艺术性与可操作性都大为增强。

靳导带领的主创团队,驻扎扬州,与我们本土的舞蹈演员吃住在一起,排练在一起,同甘共苦,融为整体。她一点也不端大腕架子,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时不惜推翻原来的局部构思,改而选择更有艺术价值的表现手法。但给予我印象更深的,是她勇于坚持创新和唯美的舞蹈创作理念,一切围绕舞蹈本体来组织结构,安排情节,注重用细节说话,让形象叙事,以心灵抒情。尽管创作过程中争议不断,然而导演张扬“青春扬州”的大思路、总基调、主旋律始终不变。舞蹈诗汲取扬州2500年通史的丰富蕴涵,又不拘泥于某朝某代,回避具象地表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将扬州的城市精神加以人格化和诗意的提炼与展示,通过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舞的形式,渲染扬州几个繁盛阶段社会文化领先于时代的独特现象。

在结构上,创作者深受个园叠石艺术的启发,认为扬州多水而无山,园林建筑总是在傍水处造假山、砌亭台,形成立体空间感,也便于人们登高望远,极目天下。这本质上代表了扬州人的心胸、眼界和不满足于现状的宏大志向,因此他们大胆地设计了春、夏、秋、冬四山,以此作篇章,从层峦叠嶂和玲珑山洞里眺望历史,捕捉往昔最扣动人心的某个瞬间。

而在内容上,通过“一条河(运河)的故事”、“一个人(鉴真)的故事”、“一条街(东关)的故事”和“一朵花(琼花)的故事”,来讴歌扬州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大无畏开拓精神;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包容性开放精神;热爱生活、精致唯美的世俗化乐观精神;以及为了筑梦、追梦、圆梦而世代相传的无止境奋斗精神。将举世公认的扬州崇文重教、风流儒雅的翰墨文化,胡汉融通、和谐友好的丝路文化,勤劳智慧、精巧闲适的市井文化和坚贞不屈、正气凛然的英雄文化有机地渗透于各章节之中。

舞蹈诗的主体是舞蹈,包括群舞和独、双、三、组合舞蹈等等,但每一板块都穿插了扬州民歌、扬州曲艺、扬州民俗乃至扬州工艺、扬州园林这类地方色彩浓烈的扬州元素。它给人总的观感,是现代性包孕古典美,时尚感不失传统味,大气派点缀小情趣,普世观带出乡土风,在雅俗共赏的同时,让人品味咀嚼一点历史的哲理、文化的神韵和艺术的魅力。

宏大叙事要靠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表达,就像一串珍珠项链,无光泽圆润便无美感,无价值,无主线便无形状,无整体。用我参加舞蹈的“竹青”段落举例,这是一段女子群舞,拟人化地象征扬州八怪所喜爱雅集的青翠竹林。历史上“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唐诗就曾透露出扬州人酷爱竹子的情趣,而清代郑板桥的墨竹更是天下尽知。所以编导选择青竹来烘托以郑板桥为代表的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再恰当不过。但是竹子形象在舞台上已不知出现过多少次,如果简单地重复前人,或者仿真模拟,势必索然无味,流于一般化、大路化,对表现郑板桥只成败笔而不能加分!大家伤透脑筋,下决心要寻找突破口,终于有人灵光一闪,建议用传统雨伞的骨架来借喻竹枝。这一创意立刻使竹林和春雨有机结合起来,活力盎然。舞台上似竹非竹、似雨非雨的娉婷人影,活生生、水灵灵地勾勒出春山新雨,幽篁摇曳,恍若王维的一幅山水诗画。郑板桥和他的书画朋友就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挥毫泼墨,横洋恣肆,俯仰天地间,此中有禅意。导演还不尽兴,又调动3D电视大屏和威亚等辅助手段,让八怪们无翅而翔,遨游林海,释放出他们心中那无穷无尽的创作冲动和也许永远都不能实现的飞天梦想。

如果说古代题材还易于表现,舞蹈创作的空间比较宽裕,那么现代生活的艺术化则局限多多。单是穿什么样的服装,就束缚了编者、舞者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太像没韵味,不像又难获认可;太实无意境,太虚又不知所云,真正难煞人也!况且《千古风流》是献给城庆的厚礼,万众瞩目,不可能只描绘历史上的风流而无视当代的英雄群体,那岂非本末倒置?因而第四篇章浓墨重彩,叙述的就是今日扬州的“城市牧歌”。我和我的小伙伴平素接受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训练多,现代舞功力则相对薄弱,在这一节段落里要承担当代都市青年形象的塑造,挑战性极强,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宝剑锋从磨砺出”,唯有在学中干,干中学,哪怕掉几斤肉、蜕一层皮,也必须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其实真正的挑战,还不在于从古典舞向现代舞的过渡,那不过是一种舞蹈语汇的变化,学通了就信手拈来;难的是我们要把纯舞蹈思维向音乐剧思维转型。也就是说,舞台上的每一个演员,此刻全部角色化,代表着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特定人物,并且要真实可信地传达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因剧情需要,节奏紧凑,三五分钟之内还得随时变换身份,用另一种面貌和肢体语言来讲故事。挑战越大,收获越丰,它至少让我明白了,一个合格的舞蹈演员,不仅要胜任情绪性舞蹈的造型和技巧,也能够在戏剧性舞蹈中塑造角色,表现个性。虽然这部舞蹈诗里的现代舞部分,只占全篇的四分之三,但它给我们歌舞剧院今后的舞剧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机会。演员不怕全新的创作,只怕一味地克隆自己,通过排练“城市牧歌”,我进一步体认到自己身上的潜能,有信心迎接下一个舞蹈角色的创造挑战。

风流尽在一瞬间。城庆落幕,《千古风流》将转向常态化的旅游专场晚会演出,形态和规模当然会有必要的调整与充实。那又是一场新的考验,我会同大家一道,认真总结和回味在舞蹈诗里的每一步艺术实践,把难能可贵的艺术营养溶化在血液中,洋溢到肢体上,传递进观众的心灵里。

猜你喜欢
风流扬州舞蹈
扬州茶韵
轮上风流载春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芳华不再亦风流
舞蹈课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兼职者的风流史
“扬州绒花”
雪地上的舞蹈
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