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民 卢昌凤
【摘 要】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提高理解的层次,在思维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在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品质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教学过程中重视“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思维切入点,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品质;思维的切入点;自主性;演绎与归纳
新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显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切入,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新课程理念强调的自主性、合作性、互动性等可以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来理解。从智力因素的角度切入,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探究性、创新性等显然凸显了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
一、强化几类意识,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一是要提高实验意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少了实验的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不会高。看似多了讲课的时间,但少了重要的教学过程。化学中要记忆的东西确实很多,学生通过五官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化学实验的现象协同感知,就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化学实验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手段,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充分运用实验这个教学手段是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所以不重视实验,不做好实验,是很难以驾驭新教材的。因此作为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相信实验,依靠实验,依赖实验(提高教学质量);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实验的困难时间的困难);研究实验,用好实验。
二是要树立分类意识,分类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分类方法,客观世界就是杂乱无章,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分类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把“分类”贯穿于教法和学法之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由薄变厚” , 再“由厚变薄”,使得知识的逻辑层次更清晰,记忆更牢固。分类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有序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是牢记平衡意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渗透平衡思想,不要把化学平衡与其它知识内容割裂开来,不要把平衡知识封闭起来,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其它知识块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平衡原理来解析问题。是知识整合的需要,平衡是许多知识的理论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需要。
如一些横向知识的原理解析: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收集氯气为什么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卤代烃水解、醇解中氢氧化钠的作用;乙醛氧化反应中Cu 催化剂的催化原理;酯化反应、硝化反应、分子间分子内脱水反应等浓硫酸的作用等。一些规律外特例的原理解析:工业上用金属镁制取金属钠、金属钠制取金属钾;二氧化硅和石灰石、纯碱的反应;弱酸制强酸的反应,如硫酸铜溶液和硫化氢等。
怎样让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达到深刻的领悟,需要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这个支点就是思维的切入点。归纳知识,解决问题都需要准确的切入,切入点准确,效率就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给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就要培养学生发现切入点找出解决问题关键点的能力,提高敏锐度。
例如,有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运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比较薄弱,原因就是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不深,归纳不够,书写方程式生搬硬套、死记硬背,配平用时很多。其中有许多切入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发现的。如偏铝酸钠和酸的反应,如果这个反应不加以分析,学生写方程式肯定存在思维障碍。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该反应可以看作是较强的酸制取较弱的酸的反应(较强的电解质制取较弱的电解质的反应)。该反应怎么配平,配平的切入点是酸碱的元数。氢氧化铝作为酸是一元酸,作为碱是三元碱,那么1mol偏铝酸钠和1mol氢离子反应生成1mol氢氧化铝。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切入点是氧化剂还原剂化合价的变化,而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切入点则是酸碱的元数。
又如在分析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为什么选择水,而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为什么选择氢气,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反应的本质,感悟化学思想。单质和氢气反应的程度及氢化物的稳定性的化学思想,从宏观物质的性质揭示了微观世界微观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宏观性质变化的必然性。这种思维切入点的引导,具有化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重要价值。
二、重视“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运用
布鲁纳的归纳法和奥苏倍尔的演绎法是两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他们的理论在现代教育论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两种教学方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的顺序、学的顺序不同,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思维方向也不同。
那么哪一种理论适合高中化学教学?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归纳与演绎不能简单的割裂开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法。“归纳法”由学生自己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知识,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功能较强。但学生如果不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则较难适应,课堂上花费时间多,所定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把握。演绎法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容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容易驾驭,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索意识培养不够,直觉思维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两种教学法各有优缺点,但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采用前者,有些则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再看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化学》第一册~第三册教科书以陈述性语言为主,栏目为辅助内容,表述方法以演绎法为主。而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不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鲁教版,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叙述,增加了设问、自问自答等,用栏目展示的形式来表达主要内容,表述方法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体现了两种不同方法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归纳”、“演绎”的特征非常鲜明。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把各块知识内容中的难重点作为背境,选择不同的思维激活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设问。
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化学课改中的一个主流,怎样才算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提高理解的层次,在思维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在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