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探索

2015-11-14 21:00杨世鉴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4年8期
关键词:微学习远程教育微课程

杨世鉴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学习、微教学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学理念产生了冲击。微课程的出现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变革,顺应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微课程不仅对传统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在远程教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开放式的设计理念,做到微课程资源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微课程在实践应用中的探索,不断提高微课程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微时代;微学习;微课程;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46-04

一、微课程的兴起及根源

1.微课程的兴起

微课程与“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移动学习”等一起,被众多业内专家认为是2013-2014年度最具影响的教育技术。其中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 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 2008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 1~3 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国内,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程概念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仅以“微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就有650篇,涵盖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众多领域,研究的内容包括微课程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等不同环节。在实践层面来看,各种全国性的微课程大赛如火如荼,极大激发了人们对微课程建设的热情。

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虽然目前微课程尚无统一定义,但是对微课程的主要描述基本一致,且具有如下特征:是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短小,通常5~10分钟;是一个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微课程兴起的背后根源

微课程的出现,可谓教育领域的一场风暴,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质疑。人们关注微课程到底是一场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还是突然掀起的一次“短时炒作”,它背后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1)微时代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微课程提供了现实条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微电影风起云涌,使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同样,教育领域也进入了微学习、微教学的变革之中,微课程的出现,是这一变革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课堂实录式视频资源,不仅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了网络时代学习者的学习要求,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程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带宽和网速提升,众多移动终端不断普及,移动学习正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这为微课程提供了技术条件。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模块化、情境化、半结构化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在家里、校园里、高速公路上、地铁上都能进行学习,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二、一种耦合:微课程与远程教育的完美结合

1.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

从微课程的产生过程来看,最早应用于传统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中。事实上,在远程教育中,微课程发挥的作用更大,应用前景更加光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时空分离”,在这种环境下,教学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远程教育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学习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着变化,从灌输式的资源到强调互动性,从单纯讲授到即时性生成式资源,都体现了教学内容适应学生需求的特点。

由于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以成人为主,在生活节奏加快、工学矛盾突出的时代,移动学习与微型学习方式受到成人学习者的欢迎。可以说,微课程一出现,就天然地与远程学习产生了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国家开放大学于2012年年底启动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目标是“人人可看,人人能懂”。取名“5分钟课程”而不叫微课程,目的是更通俗易懂。通过已有资源改造、引进外部资源进行加工、新建开发三种方式,已经建设完成了4000多个五分钟课程,课程时长5至10分钟,涉及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茶文化、百家姓、摄影、文学欣赏等近60个系列,涵盖生活休闲、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教育体育、科学技术、农林牧渔、政治法律、哲学社科等10个一级大类。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微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进度会大大加快,一大批高质量的微课程学习资源一定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3.微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并引来争议。例如微课程在设计和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①微课程的数量少和覆盖程度低,远远不能适应学习者的需求。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微课程的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微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微课程过于追求形式,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③热衷于评比和大赛,缺乏务实精神。通过各种微课大赛,一方面可以切磋高校教师间授课水平,展示教师个人风采而制作微课程,另一方面还能宣传和推广应用微课。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即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成绩而不计成本和支出制作出精良考究的微课作品,只是昙花一现。endprint

微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冲击,但是在远程教育中到底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尚无统一的认识。争议的背后是对教育理念、学习理念的认知。微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资源,还是对一种微学习理念的认识,是对传统教育中系统学习理念的重新考量。我们现在对微课程存有一定的争议,绝不意味着我们对微课程的否定,而是深入挖掘微课程背后带来的学习理念的变革,以及教育者应该如何应对。

三、三个原则:促进微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和完善

1.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

任何类型的教育形式,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且教学设计都要从分析学习者需求开始。由于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且不同背景特征、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任务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有很大差异,导致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学习者的背景特征、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进行分析。除了设计环节外,开发、应用和评价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见图1)不仅如此,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等环节中,要始终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2.以教学目标为重心,强调内容重于形式

微课程与微视频,从呈现方式上来看,二者好像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段简短的视频资料。但是,就内容而言,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具体关系见图2)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要表现方式,就视频内容而言,并非针对一个完整主题;微课程,必须要满足课程的有关特征,既是基于知识单元的,同时又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终结点的。“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黎加厚)因此,微课程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即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为了更加突出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减少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素材。做到内容要聚焦,即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所有的内容都要为讲述这个知识点服务。尽量发挥图片和Flash的作用,使微课有趣味性,只有在课程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课程。视频要背景干净简洁,无关信息不要出现在画面上,以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3.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坚持课“微”力不微

微课程显著的特点是碎片化的学习,在方便学习者学习的同时,也给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全貌造成障碍。因此,要想做到微课程的课微而力不微,必须要使知识点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其中关键要在微课程背后有相关强有力的支撑。

一种支撑方式就是利用现有的网络课程,以网络课程作为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的路径,使学习者由“点”学习向“面”学习延伸。(见图3)相比微课程而言,网络课程更适合学习者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但这不意味着网络课程一定都要由完整的学习模块构成,而可以由一些利于学习者分散学习的微课程单元组成。这样微课程就可以借助网络课程提供的平台,发挥其短小、灵活的特点。因此,微课程在设计中要注重“重用性”原则,既要考虑微课程能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重复使用,这样才能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应用效果。

另一种支撑方式就是利用新媒体工具,打造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学习体系。技术的进步正在使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尤其是最近出现的各种新媒体技术和移动终端,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学习地点和空间的限制,移动学习已经变为现实。微课程的出现,适应了当前移动学习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如何进一步发挥微课程的应用效果,一定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全力打造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学习体系。(见图3)可以看出,课程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对象,在远程环境下,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是连接远程学习者和教师的桥梁。

四、一种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模式

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是检验资源质量和有用性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用这些资源。下面我们就以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探索一种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应用模式。

1.困惑:远程教育中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由于实践类课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场所和环境,远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受到很大挑战。即使目前在国家开放大学中进行的远程开放教育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仍然以远程学习为主,而且面授教学机会成本非常大,有限的面授时间内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往往要花一定的时间了解会计操作的环境和要点以及相关案例和基本要求,如果这些内容都要在面授课堂中完成,时间是极其紧迫的。因此,如何提高远程教育中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一直是令人困惑的地方。

2.机遇:翻转课堂的出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其教学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西点军校的培训思想。后经不断发展,其教育理念逐渐成熟,效果也得到了检验。2011 年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都登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从而使其名声大噪,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事先进行课下学习。这样课堂实践则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活动、讨论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翻转课堂极好地体现了开放式的学习理念,大大释放了传统学习下的时间和空间,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实施: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近一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加快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尤其对于实践类的课程鼓励多种形式的创新。经过与几个教学分部的会计学教师共同探讨并实践后,总结了利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会计模拟试验的教学。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第一,辅导教师将以前完整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化,制作成微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等途径发送给学生;第二,学生接收到微课程资源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己手工操作的账簿通过微博和微信分享给小组的同学;第三,组内同学进行互评,并将讨论结果上传平台。到此,参与《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同学已经对手工记账的基本要点、基本流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第四,组织一两次面授教学,教师通过点评学生提供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同时将整个过程生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

4.启示:微课程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资源

以上我们以《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以发现微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微课程资源的提供者是开放式的,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和提供的学习资料,同时还有学习者个体以及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体验和活动结果提供的分享性资源。

(2)微课程资源是循环使用,且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上一次教学过程形成的学习资料,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会为下一次教学活动所使用。在每一次使用教学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又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微课程资源是动态的,资源质量是不断提高的。

(3)微课程资源是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一般来说,传统学习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师是主动方,学生是被动接受方。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微课程资源的传递呈现多向性,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双向传递,也包括同学之间的传递,即一人在微博或微信中发布后,可以由他人来评价和转发。这样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48-54.

[2]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6).

[3]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45-47.

[4]胡小勇.信息化世界的“小世界”现象与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40-42.

[5]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4-28.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学习远程教育微课程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