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德育工作者要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通过各种有效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有效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学校在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所以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一、中学生的特点
1.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2.具有传统性和叛逆性
他们既认同感强,又敢于挑战传统、颠覆传统,但是缺乏践行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经过十多年的教育,认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欠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分析鉴别的能力,盲目性较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3.参与意识强,但参与能力弱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尊重他人却不够。对什么事都感兴趣,都渴望试一试,但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条件和客观情况,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特别是往往只看到好的方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考虑不周,造成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4.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但承受能力弱
他们独立意识强,但责任意识、承受能力、调适能力较差。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衣食无忧,贪图享受,生活安逸,造成其承受力不足,经不起一点挫折,一遇打击和挫折,就萎靡不振,精神崩溃,有的还走上了绝路,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二、加强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提高德育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打铁先需自身硬”。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个教职工,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教育学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师资队伍,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以其强烈的形象性和示范性,从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行为习惯上影响着学生。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教师从多方面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所以作为教师在各个方面都严格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典范。久而久之,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自己的榜样,这样就产生了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上好德育课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3.上好开学第一课
要上好第一节课,就必须要重视第一节课。开学伊始,我校中学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新生教育、入学教育的契机,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分年级、分班级组织开展了“开学第一课”的活动。本着上好“第一课”、上活“第一课”的原则,通过先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再通过观摩以“英雄不朽”为主题的2015年《开学第一课》节目,然后抒写观后感等形式,对广大青少年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达到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勤奋学习、崇德向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上好开学第一课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更为普遍的推广是在每一天,每一节的日常课堂之上,为更好的影响学生,利用课堂的主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将长期的在相关学科开展主题观摩活动,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4.开展各种德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如让学生成为一个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这样学生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