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乐
【摘 要】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加快了发展脚步,尤其是数字化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可是,目前我国设计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尽力完善这一方面的改革。在对培养教育人才模式进行改革设计时,一定要明确技术与艺术间的关系,对其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处理,并通过对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设计,使师生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同时以市场作为依托,推动我国设计教育朝世界领先水平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问题;探讨
目前在我国发展较为突出的一种行业就是艺术设计,因此,人们对艺术设计加强了重视,可是社会上依旧缺少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就表明艺术设计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变得更加重大。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早已经历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一直坚持不懈的投身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可是由于众多因素对其的制约,阻碍了艺术教育设计的发展。对此,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目前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确定全新培养观念
艺术设计教育最先起源于西方,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些,在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增加了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数字化教育可以将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更为直观表现出来,现在,我国逐渐深入发展教育的阶段,早已不只是体现在表层技术和相应手段上,而是对设计人员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1]。除此之外,在对艺术设计人才进行培养时,一定要把艺术和科学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学生不能只一味的学习专业技术,还应该掌握一些与专业技术有关社会和人文等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人才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同时,还必须对这些基本功进行熟练的掌握。
二、对学生创设性思维进行培养
艺术设计即计划、预算、想象,也可以认为是人们想要完成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创造性活动。首先,以设计为主观心理行为;其次,艺术设计也为一种创作过程,主要依靠相应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生产条件,转变设计者的内心想法最终形成外在产品。在进行具体艺术设计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总结,并从中找出审美价值和美学理论,从而使新的审美创作得到实现[2]。我国现在艺术设计教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部分院校过于注重教学成果,对教学过程加以忽视,这样使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和发挥,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了创造性思维,才会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提出一些教学问题,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目前艺术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创作性思维进行培养,只要抓住这一要点,才会使学生扩大思维设计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开发。
三、将师生间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当艺术设计教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后,就会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影响,其中教学的方法、内容和理论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将师生的作用共同发挥出来。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方法,同时,学生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方式,决定学习内容[3]。存在于网络中艺术创新观念和专业探讨对学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就是鼓励学生可以在学习艺术设计时积极思考和创新。
四、掌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市场对艺术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关注市场的需求,掌握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数字时代中,艺术专业教师通常情况下都会简化教学步骤,然后利用电脑软件对教学步骤进行编制与设计,最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授艺术知识。艺术设计教学不但是我国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也是与市场经济依附存在的。如果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不考虑市场需求,只是在课堂上单一的讲解理论知识,这将是无能的艺术设计教育。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与学术教学,同时在设计时也要重视各种模式的实际操作步骤。
五、结语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理念,并且对人为精神较为关注。现在设计不但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还要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我国参与世贸组织以来,艺术设计教育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促进数字化艺术设计向前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应用信息化手段创造新的设计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才会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蕾.本土民间、民俗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19-121.
[2]吕珊珊,赵卓.中俄毗邻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考——以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7):149-150.
[3]李静,甘海泉.促进辽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地方中小企业发展互惠合作的可行性分析[J].价值工程,2012,31(24):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