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节奏
——舞蹈语言变化初探

2015-11-14 09:26包峥剡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双人舞节奏舞蹈

包峥剡

视觉节奏
——舞蹈语言变化初探

包峥剡

节奏是构成舞蹈艺术的要素之一,任何舞蹈都是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没有舞蹈。舞蹈的神奇莫测和千变万化是由节奏创造出来的。节奏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从舞蹈艺术的审美接受者视角出发,舞蹈节奏分为“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两部分,以舞蹈动肢体作为传达基础的“视觉节奏”是舞蹈节奏的根本。在舞蹈创作中的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对比使用将会产生“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

舞蹈语言;视觉节奏;舞蹈创作;编导教学

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艺术早于科学出现,而舞蹈的出现早于其他艺术形式。早在人类语言和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就依赖其身体动作和表情进行交流。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劳动生产、战斗操练、性爱活动的模仿和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等活动,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1]

视觉与听觉作为人类生理上的最重要的两大感官系统,也是人类创造、传达、感受艺术形象的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欣赏优美的舞蹈是靠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的。作为舞蹈本体三大要素之一,“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力量要素一起”由舞蹈家玛丽·魏格曼提出,并被舞蹈界和美学届所认可并沿用至今。“节奏”是时间要素的重要外显手段之一,是音乐和舞蹈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既能直接被视觉感受,同时也能直接被听觉感受。[2]因此,“节奏”在舞蹈的表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开始就是舞蹈学者们不断发掘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视觉节奏是舞蹈节奏的根本体现

在相当的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在观看一个舞蹈作品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视觉感受舞蹈肢体动作,通过听觉感受舞蹈音乐配合而完成的。我们也常常可以听到“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样的说法。诚然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经典芭蕾舞剧中的舞蹈片段和音乐的配合堪称“完美”。著名的“四小天鹅舞”,其中舞蹈演员的舞步和音乐的节奏完全吻合,让观者的视觉与听觉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在舞蹈编导构思舞蹈作品时给予更多的灵感和帮助。但是音乐是否真的是舞蹈的灵魂?笔者认为实不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编导和演员过多的依赖舞蹈音乐,拘泥于音乐结构和节奏,束缚了自己的身体,局限了舞蹈动作变化的可能性,或者单纯的合着一段音乐去编拍舞蹈,忽略了本来的编创主题和所想表达的内容。

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文化部艺术司司长,现任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先生曾在他所著《舞蹈形态学》一书中讲到舞蹈艺术创造的构成效应中谈到舞蹈构成的视觉节奏感。他这样说到:作为人的重要内部感觉器官的“运动觉”,并非只从“听觉”获得节奏感。“节奏”作为“运动”的必然属性,还可以通过“视觉”甚至通过内部感觉器官自身的传导来获得。[3]可以认为,真正属于表演性舞蹈的“节奏”,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受的,我们称为“视觉节奏”。

无独有偶,中国当代舞开拓者吴晓邦先生曾对舞蹈做出过这样的定义:“舞蹈,按其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从广义上说,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抒发情感的,都可称之为舞蹈。”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它在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4]

由此可见“动作”是舞蹈最本质的属性,原始人从本能的模仿开始,学会了用简单的肢体动作渲泄心中的情感,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继承至今,舞蹈是与生俱来的就潜藏在我们的躯体内,就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舞蹈节奏绝不仅指音乐所给予的节拍长短或者时间限定。舞蹈动作自身就构成节奏,最基本的就是呼吸,舞蹈动作节奏因人的呼吸产生,舞蹈动作通过呼吸来进行协调,这隐藏在身体内的节奏动因是舞蹈节奏的核心。[5]视觉节奏就是指通过舞蹈在动作、姿态、造型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幅度的大小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直观的将舞蹈的节奏通过视觉传达给观众。无论是何种舞蹈,它的节奏应该由演员用肢体语言展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视觉感受舞蹈的节奏进而体会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音乐在一定的节奏型内,它的强弱关系是相对固定的。例如:3/4拍的“强、弱、弱”关系,而在舞蹈中,动作的强弱应该是由编导所要表达的情感决定的,或者有动作本身的连接规律决定的,绝不可能向音乐小节一样固定化的重复。

因此笔者认为,舞蹈节奏可以分为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两部分,其中视觉节奏是由舞蹈动作本身带来的节奏,它从最根本上反映舞者或编导要释放的情感或想要传达的思想,是舞蹈真正的本质的节奏;听觉节奏是以舞蹈音乐为载体,用音乐的节奏辅助舞蹈,配合舞蹈动作表达,是舞蹈节奏的辅助手段。

二、几种主要舞蹈体裁中“视觉节奏”的表现特点

舞蹈体裁一般分为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各种不同体裁的舞蹈有着不同的“视觉节奏”的展现方式。人数的增加原本是观众眼睛里的舞者的“数量”在增加,但这不仅仅是“量”的变化,舞蹈艺术家们在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中创造出了更具有各种不同舞蹈体裁下的独特的“视觉节奏”特点,带来了“质”的改变。犹如音乐中的独奏、双重奏、三重奏等等,各具特色。下面就具体来看看各种不同舞蹈体裁所具有的不同的“视觉节奏”特点。

1.独舞——“线性的视觉节奏”

独舞是最能清晰展现舞蹈的视觉节奏特点的,舞蹈家杨丽萍的成名作《雀之灵》(图1)中最主要的动作就是上身的手臂、肩和胸腰的运用,整个舞蹈动作主体被局限在上半身,没有任何高难度的技术技巧,而是将上半身各个关节的曲折变化运用到极致,犹如音乐的变化一般,有慢有快,有静止、有水波纹般的连续波动,有几个部位的齐动,有局部细微的变化,甚至细微到大拇指与食指捏合与张开,以及指尖“点动”都极富节奏感。美妙的变化,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睛,在欣赏到孔雀美丽的同时更感受到的是生灵的精彩,而这个“灵”恰恰是视觉节奏的巧妙变化带来的艺术效果。如果把《雀之灵》中的“视觉节奏”称为“无规则的灵动变化”的话,《秦俑魂》(图2)的视觉节奏则可称之为“刚柔相济的节奏组合”,在该舞蹈中,舞蹈家黄豆豆在“秦俑”复活时是运用类似“机械舞”动作方式,身体短促顿点的节奏特点让观众感觉到“秦俑复活”般神秘变化,而在舞蹈表演中段演员身体的“顿点式变方向转动”与腰部的“回环式转动”形成了视觉上长与短,快与慢、柔和刚的变化,犹如音乐中二拍子的快节奏与三拍子慢节奏的融合,将古典舞动作中“点”与“线”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两个截然不同风格的优秀舞蹈作品,其舞蹈动作的“视觉节奏”也各具特色。

图1

图2

在上面两个舞蹈作品中我们发现,由于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特点,在一个一定的时间内,其视觉节奏的变化具有“线性特征”,因为舞蹈动作不停变化,不会“一个视觉节奏一直到表演结束”,而是不断地从动作的大小幅度,空间变化、动作快慢、身体部位等进行变化,独舞的“线性视觉节奏”从欣赏舞蹈开始直到结束一气呵成。这条视觉的“节奏线”上下起伏时快时慢,不停变化。往往优秀的舞蹈作品,其表现出舞蹈动作的“视觉节奏”往往是独具特点,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

2.双人舞——类似“双重奏”的视觉节奏

在双人舞中,相比独舞,由于表演人数的增加,以及双人舞的特殊的技术性,使得舞蹈视觉节奏的张力扩大了许多,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视觉节奏的叠加性:简言之,两个人同时起舞的视觉节奏一定比独舞强,给观众的视觉上都有增强一倍的效果。观众常常可以看到双人舞两个演员同时做一样的动作,这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视觉节奏叠加的舞台效果。(如图3)

图3

(2)视觉节奏的对比性: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先从双人舞的静态造型来看(见图4),其双人舞的造型是高低对比的,而图5中的双人舞造型上则是前后对比。

图4

图5-1

而在实际的舞蹈中,双人舞的动作高低、前后、左右、大小、快慢、一动一静,等等对比变化使得舞蹈视觉节奏的丰富性和观赏性大大加强。

(3)视觉节奏“交织性”:在双人舞表演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舞者的肢体交错,互相缠绕的运动方式,构成了视觉节奏的另一种效果,可以称之为“交织性”的视觉节奏(如图5-1,5-2)。特的视觉节奏,仿佛让观众真的感受到仙女鹅毛般轻盈的身体。而许多高难度的托举则常常出现在舞蹈表演的高潮部分(如图6)。

图5-2

图6

(4)视觉节奏“托举性”:“托举”是双人舞表演、欣赏和创作中最有特色的一项,无论是“天鹅湖”中的经典黑天鹅双人舞,还是我国全国舞蹈比赛中的《咱爸咱妈》,其中的托举变化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芭蕾舞剧《仙女》中,男舞者托着女舞者蜻蜓点水般连续几个轻轻跳跃,构成了独

从上面几种双人舞视觉节奏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双人舞的视觉节奏变化在独舞的基础上成倍的增长,双人舞无论是在表演训练和创作技法上都是舞蹈艺术极其重要的部分。在一个双人舞作品中,这些视觉节奏的特点一般都会出现,当然它们都是动态出现,从而构成了双人舞“双重奏”般的视觉艺术效果(如图7)。

图7

3.三人舞——横向、纵向、斜向、聚散

一般而言双人舞含有独舞单个舞者的动作视觉节奏特点,同时有了独舞不具备的“新花样”。同理,三人舞则会在独舞和双人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更多的“视觉节奏”的新变化。也就是说,三人舞中肯定有独舞舞段或是双人舞段的出现,也会带来独舞和双人舞的“视觉节奏”。但是在现在大多数舞台上的三人舞作品中一般不会单独呈现一大段独舞或双人舞的舞段,即便有也是三个人同时在舞台上一起表演,因此带来的“视觉节奏”——即便有静有动,有简短的独舞或有双人舞都还是会构成三个人同时在舞台上一起呈现出的整体的“视觉节奏”效果,从而可以构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样,前面所述的双人舞也是如此这般具有自己的“视觉节奏”特点。因此,笔者从将三人舞的视觉节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横向

基于“视觉节奏”的最为重要的“视觉”特点,从(图8)——(图10),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个三人舞作品《邵多丽》中“横向性”的视觉特点,在这个舞蹈中其“横向性”的视觉节奏变化丰富,编排手法巧妙精炼,成为许多舞蹈艺术院校的常用教学剧目。由这三幅照片可以看出而“横向性”的这类三人舞视觉节奏还蕴含着许多变化。在图8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人舞姿、空间、方向都一致;而在图9中三个人只是在造型各异,方向各异空间基本一致;在图10中则是空间、造型、方向都各有不同。但三幅图片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舞者与舞者之剑构成的位置上具有“横向性”的特点。三幅图片尽管是静态的,但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在这样的位置布局上展开高低,前后、左右的舞蹈动作表演,其构成的视觉节奏特点都具有“横向性”的同一特点。

图8

图9

图10

(2)纵向和斜向

分析了刚才的“横向”的视觉节奏,对于纵向和斜向的视觉节奏分析就非常简单。图11和图12同样是三人舞《邵多丽》中的表演舞段,同样它们的“视觉节奏”也是运动与变化着的。

图11

图12

(3)“二一”

所谓“二一”,指的是三人舞蹈在表演中的另一种视觉节奏的类型(见图13-14)。

图13

图14

在这类的视觉节奏中,包含了双人舞和独舞的视觉节奏特点。在舞台上呈现时,还可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双人舞视觉节奏和独舞视觉节奏的结合体;第二种是双人舞视觉节奏(当第三个独舞演员下场或是不在灯光照射区域时——特定设置舞台只将灯光定点在两个人时);第三种就是独舞视觉节奏(另外两个演员“消失”)。在这三种情况中当然是第一种最为常见,其视觉节奏的变化也是最为丰富的。

(4)“聚散”

从前面三种类型我们可以发现,在三人舞的视觉节奏分类中是通过三个舞蹈演员的位置来区分的。那么第四种便是“聚和散”。图15中是“聚”,图16则是“散”。

图15

图16

上述四种的三人舞视觉节奏类型是一种相对“宽泛”的分类方式,具体在每一种类型中都会有较为丰富的视觉节奏变化的方式和方法,在具体的舞台呈现上是“互有你我”的,在实际的编舞中,编导们也都是根据三人舞作品所要体现的内容、情感和艺术形象而灵活运用的。

4.群舞——视觉节奏的“交响”

大型舞蹈作品《黄河》是一部被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保留剧目,并被评为20世纪经典的舞蹈作品。在这部作品成功之后,有许多舞蹈界的学者和专家对它做了各种研究,更是有许多编导模仿该作品的创作方法与编舞手法。该作品还被有些专家认为是我国在“音乐编创法”上“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有很多专家认为这个舞蹈作品的成功的一半在于音乐本身的成功。该作品在舞蹈本体的呈现上更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其“视觉节奏”更是展示出一幅“交响化”的立体视觉效果(图17—图21)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在该舞蹈作品中,包含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视觉节奏特点,更重要的是,在双人舞时有群舞的陪衬形成的视觉节奏,在舞蹈开始时三人舞与群舞形成视觉的“分声部”呼应构成的视觉节奏,也有男女群舞分别表现同时舞蹈构成的双重视觉节奏,有集体舞者各自不同的舞蹈动作形成的整体交杂的视觉节奏,更有集体整齐划一的视觉节奏等等。这些视觉节奏的呈现构成了《黄河》的“视觉节奏”的盛宴。而正是因为群舞的表演人数多,可变化的手段多,使得群舞作品更像一部视觉的“交响乐”。

三、视觉节奏在舞蹈编创中的几点思考

在开设舞蹈编导课程的各个院校中,老师们常常让学生编一段动作,比如4个8拍或是16个8拍,在编动作初期教师们并不让学生带上音乐,而是让学生在编排时自己处理动作的节奏快慢变化,老师在观察学生“回课”时,也是通过眼睛来观察学生动作的编排效果,这样一个作业就充分体现了“视觉节奏变化”的重要性。应该这样说:从舞蹈的本体的肢体语言来看,肢体语言视觉的变化是舞蹈作品的基础,任何一个舞蹈作品,如果将音乐剥离只看动作,其变化也是非常丰富的。脱离了音乐的结构框架和给定的情感,学生往往可以能够更加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舞蹈思想,同时用更加丰富的舞蹈语汇来创造更多的舞蹈节奏。

在创作一个配以舞蹈音乐的舞蹈作品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确立的是舞蹈动作先导,舞蹈音乐为舞蹈作品服务的思想。编导应该在初阶段完全抛开舞蹈音乐,在确立舞蹈主题的基础上,以身体为核心,在舞蹈主题的框架内,大量的创作不同舞蹈节奏的舞蹈动作,舞句,舞段。用眼睛去观察并感受动作是否是作品中需要的类型和节奏,并在此基础上经过筛选和修改形成一个饱满的舞蹈形象,进而进入到舞蹈结构的编排阶段。舞蹈编导的创作原料应该是极其丰富的,这些原料就是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舞蹈动作,只有如此舞蹈作品才会千姿百态。在对舞蹈形象和舞蹈结构都具雏形后才根据需要配以合适的舞蹈音乐。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缩小舞蹈音乐的范围,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寻找合适的舞蹈音乐,二是编导不易受舞蹈配乐的干扰,不容易是的舞蹈结构和舞蹈形象发生偏差。

具体到创作技法上,视觉节奏的巧妙应用更是可以带给欣赏者带来更加强烈的审美感受达到“和而不同”艺术效果。

1.“流动”的视觉节奏

“流动”一词在舞蹈中经常出现,舞蹈动作的流动指的是,舞蹈动作中身体线条的流畅,舞蹈动作之间的转换顺畅,衔接自然,强调了脚下重心和身体的平衡稳定。[6]一串流动的舞蹈动作组合在观众眼中应该延绵不断的,所有的动作起伏都如呼吸般自然,同时要注意动作力度幅度的变化,不能让动作变成寡淡无味的白开水,有时动作的发力要隐藏起来,有时又应该完全爆发,像是流淌在冰川下的融水,时而灵动,时而静谧,时而激烈,在延绵不绝中给观众或层层汹涌或峰回路转的视觉感受。

在古典舞创作中,通常会抓住一个古典舞的一个审美特征——“气韵生动”,而这一特征恰恰是视觉节奏“流动”的一种。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各不相同的“有节律”的“流动”则构成了不同民族民间舞蹈“视觉节奏”特点。藏族“踢踏”的连续颤动、安徽花鼓灯中“风摆柳”的“三道弯”、蒙古族舞蹈的“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以及朝鲜族舞蹈的“柳手鹤步”等等都构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视觉节奏”。

舞蹈的流动还常指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大范围长线条的调度亦称“走位”。[7]好的流动不仅仅是单调的“一字长蛇阵”或“二龙戏珠”,应该始终让演员在台上动起来,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完成位置的变换和队形的变换。同时在视觉节奏的处理上,更应该注重变化,例如在常规的波浪式起伏变换中,适时的加入一些快速的,或者大力度的变化,使得整个画面不再单调。在近年的优秀舞蹈作品中《汉宫秋月》和《凤悲鸣》脱颖而出,编导王舸充分运用了不断的队形流动变化,将高墙深院意象和人物的内心体验充分演绎出来,使得舞蹈届刮起一阵“王舸现象”,开拓了舞蹈届群舞创作的又一新创作手法。

2.静止的视觉节奏

舞蹈中的静止是指舞蹈动作在动态中突然转为静态,演员动作定格不动,这种视觉的突变和强烈对比,可以使得观众的呼吸和心跳都随着演员而骤停,从而达到编导要传达的舞蹈内容或情感。但是这种静止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完全不动,演员的身体内在的呼吸,或者造型的不断延伸,甚至面部表情的发展都会始终贯穿在“静止”的过程中,虽然静止但却更具生命力。舞蹈画面的静止是指舞蹈蹈演员在舞台上基本不离开舞台平面某一点时与舞台空间的构成[8]。在观众眼里,舞蹈演员的位置基本是不变的。一个舞蹈构图在观众眼前较长时间的停留,这种绝对静止的构图必须是美的好看的或是别具一格的才有意义,例如:2005年CCTV-1春节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舞蹈一开始,所有演员一纵列站在舞台中央的莲花盘上以丰富多变的“手舞”充分表现了“千手”的形象。从构图上看,半个舞蹈下来演员没有离开原点,但它就是以这独特、形象的构图画面补充了动作语言所创作的意境,并得到了观众对“千手观音”的认同。[8]舞蹈中音乐的持续和动作突然静止,可以打破观众固有的惯性思维和对舞蹈发展的预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静止的视觉节奏和耳边始终流淌的听觉节奏相互作用,让观众在眼花缭乱中得到片刻的沉静,也在同时促使观众对于舞者本身的内呼吸和面部表情有一次更加集中和直观的交流。进一步将观众带入舞蹈之中,体会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

3.声音的没有和舞蹈中始终看到

与舞蹈中的相对静止,我们在现当代的舞作品中越来越多的看到这样的片段:在舞蹈中音乐消失不见,而舞者动作并没有停止,同时更加自由丰富;或者在舞蹈的结尾处,音乐已经渐弱消失,但是舞者在台上的动作仍在继续,速率或力度不断降低,最后灯光变暗,消失在台上。前者使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舞者的肢体上,剥夺观众听觉节奏的同时,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不断放大观众的视觉节奏的感受效果,让观众看到舞者舞蹈的同时看到舞蹈音乐,伴随着演员的呼吸,感受的演员的情绪和内心。后者则达到曲终人未尽的艺术效果,让观众没有因为音乐的停止而突然从作品中脱离,而是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看着他们慢慢的消失或者远去。强调这整个作品的连贯性。

可见将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音乐完全配合上达到的艺术效果是用音乐的节奏强化舞蹈动作给审美接收者视觉冲击,从而达到加深舞蹈人物形象或舞蹈情感的目的。上述几种方法则是巧妙地运用视觉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反差,在互不干涉地独立作用于两种不同人体感官系统的同时,又巧妙的相互影响,用强烈的对比,让审美接受者印象深刻,达到“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得舞蹈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多样化,戏剧化,艺术形象更加饱满。舞蹈创作有着一定的艺术规律,但绝不是固定公式的简单套用,一切技巧技法的的运用都应该是为编导想要在作品中传达的内容、情感和思想服务的。

舞蹈是在无限延长的时空中的一种流动的造型艺术,是以人体的姿态动作传递激情的艺术。[9]所以舞蹈是诸多艺术门类中表达人类激情最直接,最炽热,最感动的一种。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为好的舞蹈编导应当不断的发掘人类身体的可能性的同时,不断的积累生活,感受生活,用更具视觉冲击力肢体语汇去向观众传达美。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5.

[2]王珊.浅析节奏在舞蹈中的重要性[J].艺论,2010(5).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5]高椿生.舞蹈艺术审美讲座一舞咏菁华[M].北京:人民音像出版社,2005.

[6]张青.培养学生的“乐感”至关重要[J].舞蹈,2002(3).

[7]黄宁,张哲.节奏在舞蹈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J].文学与艺术,2009.

[8]刘青弋,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第六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朱红,刘丽.云涛舞掠[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 宁)

Probe into the Change of Dance Language,Visual Rhythm

BAO Zhengshan

Rhythm is one of the e1ements of the dance art.A11 dances embrace rhythm,and there is no dance without rhythm.The mysterious dance and the myriads of changes are created by rhythm.Rhythm is a kind of perception of time,which is the ref1ection of the continuity,order and regu1arity of objective phenome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recipient of dance art,dance rhyth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visua1 rhythm and audio rhythm.The visua1 rhythm based on dance movement is the fundamenta1 of dance rhythm.The comparative app1ication of visua1 and audio rhythm in dance creation wi11 produce the artistic effect of“harmony but not the same”.

dance;visua1 rhythm;dance creation;choreographer teaching

J705

A

2015-05-25

包峥剡(1975— ),男,浙江遂昌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讲师,主要从事舞蹈创作、编导教学和研究。(杭州310053)

猜你喜欢
双人舞节奏舞蹈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YOUNG·节奏
云端起舞
浅析双人舞编导技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