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
对于多数名胜楹联而言,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内容中多涉及自然意象,这当然并非自然景物的原本呈现,势必要经过作者的过滤甚或改造。由于楹联的特定艺术形式的作用,使得自然物象的生态之美得以更加凝练集中地体现出来,使之固定沉淀为一种永恒的美。
楹联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便是对仗,利用多种自然物象的对举并列,展现其丰富生动的生态景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物象是其重要构成元素,也是对仗手法使用的主要材料,名胜楹联可长可短,在这方面的运用更是从心所欲。根据对仗的规范,在内容方面,对举天象地理、动植物名称等;在用词方面,多以形容词对举,使其生态之美得以整饬地呈现。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曾分对句为四种:正对、反对、言对、事对,其中尤以反对表现力最强。许多楹联作者便通过意义相反词语的对仗,呈示所写之地的生态之美。杨昌浚题兰州憩园豁然亭联云:
帘卷岚光新雨后;
栏浮花气午晴初。
通过一『后』一『初』的对比,便将当下怡人惬意的生态情景烘衬逼显出来,令人感到十分真切。
通过一『后』一『初』的对比,便将当下怡人惬意的生态情景烘衬逼显出来,令人感到十分真切。
一湾流水绿阴地;
万仞奇峰碧落天。
以『一湾』写流水之纡徐活泼,以『万仞』写山峰之奇崛高耸,此地生态空间何如,从中大略可以想见。再如王清海题兰州小西湖联云:
妆成近水楼台,权当作六桥烟柳、三竺云枋,每约幽人寻异境;
好个平湖图画,恰接来千里河声、五泉山色,浸教渔父访桃园。也是由于数字的运用,对环境空间加以恰切勾勒,更增联作的生态特色。
旺盛的生命力、光泽色彩是生命力的外在呈现,也是生态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名胜楹联的对仗之中,色彩词的对仗是经常采用的格式之一。作者们有意识地将色彩词对举,以凸显生物的明丽之美。如兰州原吴氏桃园联:
蒙茸草色衔烟翠;
点注桃梢射地红。
一『翠』一『红』,分外鲜明,生机盎然之意,跃然纸上。五泉山『仙人岛』联云:
清泉曲折开明镜;
老树参差涨绿云。
通过水之明澈清亮,将树之苍翠生意衬托得格外突出。当然,除了这些色彩反差很大的词,颜色相近的词语也可以对举,如『青』和『绿』两色。五泉山原『万绿厅』联云:
百丈飞泉青到地;
千章夏木绿为天
此为『正对』,也能有力彰显其绿意蓬勃的生态之美。
楹联中有一类『叠字对』,尤可称奇。一般诗词之中的叠字,如李清照那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已是极为罕见,楹联由于不限字数,而又两联对称,故而运用叠字更加收放自如、摇曳生趣。如慕少棠题原兰州仰园澹香山馆联:
曲曲湾湾,前前后后,花花叶叶,水水山山,人人喜喜欢欢,处处寻寻觅觅;
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雨雨风风,莺莺燕燕,想想来来往往,常常翠翠红红。
单比长达二十八字,纯用叠字,却几无斧凿之痕,一气呵成,乍读之下,该处风物之佳盛,即历历在眼。
实际上,大多时候,楹联作者们并未局限于定要用何种手法作对,只是触景生情,兴之所至,便书以志之,可能多种手法杂而用之。杨巨川题兰州小西湖联云:
数行杨柳,十里烟波,载酒寻诗,不减苏堤韵事;
北塔抽簪,南屏拥翠,浓妆淡抹,依然西子风流。
该联运用当句自对,上联以数字对举,下联以空间形容词『北、南』对举,亦将该地的生态环境勾勒得颇为清晰。高明的作者,绝不会拘泥于字句、斤斤于技巧,但凭兴会灵感,便随在成趣,触处皆春。
楹联作者们多设身处地,撷取所见所感之自然景物入对,使得联作本身洋溢着盎然的生趣。如平凉柳湖有联:
初日芙蓉湖上路;
晓风杨柳水边堤。
十四字之中,
有艳阳清风,
有杨柳芙蓉,分别对举,展示出一片流溢的生机。谭钟麟题兰州小西湖联云:
水深鱼浅游时乐;
春去花留过后香
也是通过简单的自然物象的对举摹写,涂抹出一幅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至于似杨思题羊裘室那样的长联,则更着意于以对仗手法呈示自然景物,其生态意味也就更加浓厚了。联云:
平分西子湖,凫渚鸥乡,等闲看初日芙蓉、晓风杨柳;
罨霭南田画,水光山色,恰衬出浅深池沼、曲折亭台。
多种物象铺陈敷写,虽略有涩滞之感,毕竟也可见此生态景物之丰富。还有的对仗则意在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在作者笔下,自然界原本静态的或并无生命之物仿佛活了过来,具有与人相通的灵性。如兰州憩园承流阁联云:
花香鸟语饶真趣;
云影天光照此心。
自然界的事物成了作者情趣心灵的外化投射。而兰州煦园有联云:
夜月窥人,九曲河声来枕上;
晴峦当户,五泉山色落杯中。
则是完全将月色河声、晴峦山色当作有生命的主体来写了。当代生态理论家们曾痛感自然之『祛魅』,主张『实现世界的返魅』,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对自然灵性的信仰,以抵制过分的技术主义、工具论对自然的征服和破坏。若依此论,则自然事物将不再是对象化的客体存在,而是可以与人进行交流的主体。其实,中国古诗词中多有此类描写,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等。只是楹联的形式比较特殊,它可以通过上下两联的对仗,将自然事物的这种主体性呈示得更为突出。这样,虽然有形式上的分立,但人与自然、情与景,却不再是判然两分,不再是主客对立,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人对自然不再抱着征服统治的心态,而是在与自然的灵性交往中,达成和谐统一。这也就使得整副楹联涌溢着浓厚的生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