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小山词》的读者接受

2015-11-14 18:57边成圭
中国韵文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山词人

边成圭

(汉阳大学校国际文化大学 中国学科,韩国 首尔)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小山词》的读者接受

边成圭

(汉阳大学校国际文化大学 中国学科,韩国 首尔)

晏几道所著《小山词》历经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读者接受成为中国古代词作中的经典之作。经典的作品离不开读者,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小山词》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在于其实现了与历代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其具有吸引读者的召唤结构;其具有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层意义结构。

接受美学;小山词;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三级阅读

晏几道号小山,主要作品有《小山词》。读《小山词》,有的人看到了美酒佳人、情意缠绵;有的人则体会到词中词人的真挚情感,感受到心灵的触动。总之,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总结学者对晏几道《小山词》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小山词》历经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读者接受成为中国古代词作中的经典之作。而经典的作品并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读者,作品的经典化也是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在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既然读者接受在《小山词》的经典化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便自然会让我们想到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读者成为文学活动中的动力系统,同时,接受美学还非常重视阅读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实现的过程,文学意义的显现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文学文本才能完成其现实的存在。综合近年来学术界对晏几道及其《小山词》的研究,大体有:对晏几道身世和人生经历的考证,对其精神世界的探究,对《小山词》题材、意象及抒情形象的研究,对《小山词》艺术手法的研究,对晏几道其人其词在唐宋词史中的地位的研究,以及与李煜、柳永、秦观、纳兰性德等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等。本文拟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来对《小山词》的读者接受作一次尝试性的分析,以期为以后《小山词》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一 《小山词》的历时读者接受

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作品意味着接触文本并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而作出判断的读者的多样审美体验的集合体。文本要求读者不断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并在与读者相互作用的阅读过程中依靠读者而得以具体化。也就是说,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文本的生产和接受的历史整体作为广义上的作品而存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个朝代的主要词论大家对《小山词》的评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导入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小山词》的接受过程作试探性的分析。

1.《小山词》的古代读者接受

《小山词》的古代接受主要可以分为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词兴起于唐朝,发展于五代,昌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代。这是学术界的共识。宋人只要有宴集聚会,都会有歌妓伶女唱词佐欢侑觞,广阔庞大的消费市场需要大量的词作来满足。生产刺激消费,消费促进生产。宋人对词作的特殊爱好和大量需求激发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与繁荣。词是宋文化消费的一种主要精神产品,唱词听词是宋代最为普及的一种娱乐形式。无论是在市井乡村,还是在宫廷官府,无不传唱词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在北宋中后期的晏几道所作的《小山词》自然也受到了时代环境的影响,《小山词》初期主要通过歌妓传唱来流传开来,并受到当时不同阶层的喜爱,《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小山词〉提要》中:“几道之词,固甚为当时推挹矣。”。可见,《小山词》原初的读者接受停留在词的娱乐和消遣功能上。《小山词》诞生一段时间后开始受到当时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的重视,他们开始将《小山词》看作一个文学作品,重视《小山词》的文学性,从内容、词风、情感等多个角度来看《小山词》,《小山词》读者接受得到深化。下面,我们将分朝代来对主要词论大家的观点进行详细论述。

宋代《小山词》读者接受的主要代表:

(1)黄庭坚: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

黄庭坚在为《小山词》作序中:“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且“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寓以诗人之句法”说明《小山词》融合了诗歌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技巧和抒情两个方面。在技巧上,“晏几道多用五言或七言的词调,以诗的炼字、句式、对偶、倒装、衬映、借鉴诗句等技巧入词,兼取词的婉丽和诗的清新,揉合成绮丽清逸的语言风格;在抒情上,晏几道在《〈小山词〉序》中表明创作是为了‘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见闻,所同游者意中事’,展现了个人的情志以及生命历程,与‘诗言志’的创作态度并无二致。序文中提出‘感物之情,古今不易’,强调‘情’的重要,亦是‘诗缘情’观点的延伸。”所以可以“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例如化用前人诗句的例子,《蝶恋花》中“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来自于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晏几道在注重前人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将诗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自然清丽。“清壮顿挫”说出了《小山词》意境、语言和情感的特点,“所谓‘清’指的是《小山词》中意境的明净澄澈,语言的雅致脱俗,……;‘壮’字与婉约的《小山词》貌离神合,山谷并不以为《小山词》具有雄奇阔大之美,他指的是小晏因为‘盘跚勃窣’的个性而使生命激情与现实产生了严重碰撞后产生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慨……;‘顿挫’指的是句势的收纵起伏,它与词人的情感派络紧密相连。”“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则说明《小山词》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表达感情直率真挚。“狎邪之大雅”指出《小山词》虽然是被花街柳巷的妓女们所传唱的歌词,但却属于“大雅”,并不庸俗;“豪士之鼓吹”则是因为晏几道个性豪放不羁,不屈于权贵,可以说是一个“豪士”。鼓吹多为北方民歌,感情坦率真挚。总而言之,《小山词》虽然由歌妓所传唱,但却是作为“豪士”的晏几道抒发自己真挚感情的词作。正因为此,小晏在《小山词》中的感情表现都是坦率真挚而没有过多修饰的,不管是他的爱情作品还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作品,都是朴实真诚的。如其《长相思·长相思》中“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长久的相思啊,如果要问这相思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那只有等到相见的时候,我又能把这相思告诉谁呢?情谊浅薄的人是不会知道这种相思之情的。在此词中,“相思”一词一共出现了六次,但却并没有罗嗦和重复的感觉,反而让相思之情变得更加深沉,词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将相思之情全部表现了出来。朴实直率的语言中含有真挚的感情,体现出晏几道作为“豪士”的真性情。

(2)王灼: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王灼《碧鸡漫志》“各家词短长”条中:“叔原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揭示出晏词的古雅风格,而这种古雅风格的得来,也离不开“寓以诗人之句法”的表现手段。二是说明晏词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灵感和情韵的结晶,而非学力的产物。在表面平缓对称的体式之下,小山往往又潜喻着波澜起伏的情感之流,故又具有黄庭坚所谓的“清壮顿挫”之美。如《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上阕“殷勤”“拚却”,下阕“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既写出了当年的欢聚,又写出了离别之后的思念和再次相逢后的喜悦。整首词词调像诗一样整齐匀称,且句式雅致,感情直接坦率。

(3)魏庆之:好色而不淫

魏庆之《诗人玉屑》中:“惟晏叔原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谓好色而不淫矣。”《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人用“双飞”的燕子与“独立”的人做对比,更突显了人的孤单寂寞。此外,词人还往往通过将往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凄凉做对比,在强烈的对比中,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体会到一种更加耐人寻味的感伤之情。“落花、微雨是春;人独立,燕双飞,两两形容,不必言恨,而恨已不可解。”

南宋末期到金元时期,由于战乱和亡国之痛,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写男女恋情为基调的《小山词》在这段时期开始遭到冷遇,这段时期《小山词》的接受在大势上多为否定和消极的,在金元时期《小山词》可以说处于几乎无人问津的境地。

明代《小山词》读者接受的主要代表:

(1)王世贞:词之正宗

王世贞是明代中叶文坛领袖,而明代词坛具有婉约的审美观点,他在《艺苑卮言》中他主张“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变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王世贞认为《小山词》为“词之正宗”是因为他认为《小山词》具备了“婉变而近情”、“柔靡而近俗”的特点。《小山词》的深婉含蓄的风格符合明代词坛的审美观,因而受到推崇。

(2)毛晋:韵律和乐律和谐

毛晋从韵律和乐律方面对《小山词》作了评价,“诸名胜词集,删选相半,独《小山集》直逼《花间》,字字娉娉袅袅,如揽嫱、施之袂,恨不能起莲、鸿、苹、云,按红牙板唱和一过。晏氏父子,具足追配李氏父子云。”由此可知《小山词》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独《小山集》直逼花间”则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的:“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有相似的见解,认为《小山词》如《花间》一样适合用于歌唱娱乐。且同时又认为“晏氏父子,具足追配李氏父子”,“李氏父子”指的是李璟和李煜,为南唐著名的填词家,肯定了晏几道的填词功力,同时也认为《小山词》抒发感情直白坦率和李煜词的直抒胸臆、用情真挚有相似之处。

清代《小山词》读者接受的主要代表:

到清朝,伴随着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且将《小山词》收录到《四库全书》中,《小山词》的传播与接受也迎来了繁荣昌盛的高潮期,它听到了来自不同时期不同词学流派和群体的不同声音与评价。总结前人的研究,清代主要有三个词学流派,其中对《小山词》评价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为常州词派。

(1)云间词派代表人物:陈子龙“含蓄委婉”

云间词派崇尚委婉含蓄,其代表人物陈子龙曾评价晏几道词“诗余如:‘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一词,生平竭力模拟,竟不能到。”说自己一生都在尽力模仿却无法达到同样的水平,表现了对晏几道词的赞叹,也说明了他对晏几道词委婉含蓄的认可。“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来自于晏几道《生查子·金鞭美少年》:“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此词写对情人的相思之情,在往事和现实的对比中,突出了想念的深重,末两句写出了在当时一起游玩嬉戏的秋千下,如今只剩一人的惆怅,对比强烈,让人联想。一句“背面秋千下”将所有的相思和怀念包含其中,含蓄委婉,韵味无穷。

(2)浙西词派代表人物:郭麐“花间传统、委屈言情”

郭麐评价《小山词》“续南部徐绪,闯花间之室”,认为《小山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且“真能委曲言情”,这是他鉴赏晏几道的《玉楼春·当年信道情无价》“当年信道情无价,桃叶尊前论别夜。脸红心绪学梅妆,眉翠工夫如月画。来时醉倒旗亭下,知是阿谁扶上马。忆曾挑尽五更灯,不记临分多少话”所作的评论。这是一首回忆离别的词,全词只写出了“情无价”三个字,无论是倾心梳妆还是沉醉到都说明了双方感情的真挚,而“知是”、“忆曾”、“不记”则使词意曲折委婉。

(3)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冯煦“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陈廷焯“以情胜”,“曲折委婉”

冯煦评价晏几道词“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小山词》在语言上又多用浅淡之语,却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有离别相思的感伤、时间易逝的惆怅、怀才不遇的失落等,表现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小山词》《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中“忆昔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写了词人回想从前和恋人一起牵手的地方,那时月光洒满了窗前的路,从此以后,每当有月光的时候,词人便不能入睡,虽然知道自己的恋人不会回来,却还是痴心地等待着。和相爱的人分别后,睹物思人、对景思人是人之常情,即使知道恋人不会回来,却还是在心中期待着恋人的突然出现。朴实的两句话,却有着无比深挚的感情,触动人的心弦。“此词语极浅近,情极深挚,非至情者不能道。小山去后五百年间,无人更能作此等言语。”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和《词坛从话》中对于《小山词》的评价较多,代表性的主要有:“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小山词》的原因是《小山词》中有真挚深沉的情感,可以让人感动。如《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中的“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用泪来研墨,书写离别之后的相思,情到深处,不断流下的泪水让红笺的颜色也变淡了,可谓至情之语。“‘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此词出自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本词写久别重逢的喜悦,先写当年在一起的欢乐,再写离别之后的相思,最后写现在相逢的喜悦,悲喜交错,回环往复,可谓“曲折深婉”。值得注意的是,陈廷焯在对《小山词》赞赏的同时也提出了批评:“北宋产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在这里陈廷焯一方面赞赏了晏几道措词的功力,同时又指出他“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这主要是因为晏几道在写男女私情方面则大胆而狂放,而这与陈廷焯的词学观念是不符的。

2.《小山词》的近代读者接受

中国历史上近代指的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这段时期由于战乱,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受到了限制,相应地,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开始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小山词》的接受自然受到了时代环境的影响。但这段时期也有个别读者对《小山词》进行了积极的接受,主要代表有对《小山词》持肯定态度的宛敏灏和持否定态度的王国维。

宛敏灏1934年发表的《二晏及其词》成为了近现代晏几道研究的开山作品,它的内容详细,对晏几道《小山词》进行了较好的整理,论述了晏几道的故乡和家事,个性和交游,推断了晏几道的年谱,详尽分析了晏几道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词产生的历史根源,与晏殊的词放在一起评述了《小山词》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并简单考证了《小山词》的影响。宛敏灏认为晏几道的词造艳词之极则,《小山词》的内容则其浓艳之处不仅超越晏殊,即花间亦罕能与比。可见,宛敏灏认为《小山词》作为艳词是超越了他的父亲晏殊的,同时也是花间所不能比较的。笔者认为,宛敏灏从艳词的角度是对《小山词》是持肯定态度的,但遗憾地是他没有认识到《小山词》虽多写女子,却不同于花间只写女人之媚,而是包含着深挚的情感。总之,宛敏灏从多个角度对晏几道和《小山词》进行了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小山词》的读者接受,为后来的读者接受提供了的新的视角。

而王国维对《小山词》却与宛敏灏有不同的评价。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话、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可见,王国维认为晏几道词为“大历十子之流”。“大历十子”是指唐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批诗人,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他们的诗歌多情致淡远,意象细致,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笔者认为“大历十子”中所表现的孤独寂寞的心境与《小山词》有相通之处,而“大历十子”的作品主要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而《小山词》则是侧重表现了真挚感人的情感。且王国维对前人冯煦对《小山词》的评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认为《小山词》的词句太过华丽,比不上秦观的词。王国维作为个体读者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小山词》进行了持否定态度的接受,难免有其局限性。

3.《小山词》的当代接受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由于机械唯物论和庸俗社会学的干扰,一切作品的评价都以思想内容挂帅,二晏这些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的作品便被打入冷宫,很少有人论及。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形成了特有的判断标准和批评模式,那个时期的读者多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这必然导致《小山词》的读者接受处于停滞的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百废俱兴,文学研究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1983年,叶嘉莹的《灵黔词说(续六)—论晏几道词》一文问世,重新激活了学术界对这位被遗忘多年的词人的研究,其后相关研究文章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间共有研究性论文70余篇,许多词史和文学史类著作中也有对晏几道介绍和研究的相关章节。这个时期《小山词》的读者接受得到进一步深化,《小山词》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众多学者对《小山词》开始了体系化的分析研究。叶嘉莹对《小山词》的接受比较具体和客观。她在《灵黔词说(续六)—论晏几道词》中认为从词的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小山词》为花间词的“回流之嗣响”,并将《小山词》和《花间集》作比较,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小山词》与《花间集》的不同之处,认为《小山词》中有专指的对象,从而感情真挚,表达的不是“世俗和现实的情欲”,而是一种“诗意和善感的欣赏”,且辞句具有“清丽典雅”的特点。可见,叶嘉莹对《小山词》的接受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之后,关于《小山词》的研究资料越来越多,读者对《小山词》的接受越来越活跃。黄振林《心灵痛苦与觉醒的历程—论晏几道词》中指出晏几道在爱情词、梦词、离别词中都融入了词人自己的身世、经历和真感情。王增鑫《浅评〈小山词〉》中对前人对《小山词》“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表示了不赞同,认为《小山词》不仅在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两者有机地融合在“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境界之中。正是由于《小山词》中包含人类共通的情感,所以即使文学修养并不高的读者也可以在《小山词》中获得共感带,较容易地接受《小山词》。于东新、唐雪琼的《晏几道词:伤心人的感伤写作》中认为《小山词》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即“低回凄婉的生死苦恋和华屋山丘的蹉跎身世”。除了对晏几道《小山词》的综合研究之外,还有一些侧重于《小山词》某个方面的研究。如,对晏几道词人本人及其精神世界的研究,代表人物有钟陵(1987)、黄国衍(1987)、陈信凌(1992),高国藩(1997)、范丽华(2006)等,他们都通过《小山词》看到了一个感情真挚深沉的痴情词人;将晏几道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研究,代表人物有万斌(1987)、李雷(2002)、吕菲(2006)等,他们通过将《小山词》与其他词人比较,发现了《小山词》的词风婉丽感伤、感情真挚的特色;对《小山词》中出现的意象、抒情形象以及它的艺术技法的研究,代表人物有李玉章(1986)、韩春梦(1990)、诸葛忆兵(1993)、许金华(2005)等,他们都发现了《小山词》在令词表现手法以及词调上的创新,感叹晏几道在字句运用上的高超技艺。可见,当代对《小山词》的品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对《小山词》的研究在当代也变得越来越有体系,读者对《小山词》的接受也越来越深入。总之,当代读者对《小山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情评价都很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超越,他们相对新颖的见解和观点为读者接受提供了新的方向。杨海明《彩云易散——晏几道词中的怀旧心态》中指出小晏的恋情词虽然是为“应歌”而写的“带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但词中反映出来的“怀旧心态”却是小晏真实情感的流露;同时还指出这种“怀旧心态”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这正是晏几道词广受人们喜爱的原因。笔者认为,杨海明将《小山词》中所含的感情具体化,并将其上升到人类共通情感的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山词》拥有持续魅力的原因。张富华的《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认为晏几道的词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而且他的词思想境界高,因此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小山词》笔下的歌妓形象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女子,她们对封建社会制度下所受的压迫,内心有血有肉、敢爱敢恨,从这一层面上而言,可以说《小山词》具有反封建的色彩。冯晶晶的《辩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评》认为“王国维从士大夫角度的身份以及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出发,对它做出的低位评价“矜贵有余”,“未足抗衡淮海”,“大历十子之流”是不大恰当的。从中国词史发展及人本的审美角度来看,《小山词》上乘古诗乐府,下乘花间词风,融二者于一体,开拓了一种属于自身的、独特的意境。而他在此作中所体现出的浓情厚意,更是千古情语中的杰作,堪当北宋大家之名。”笔者认为,纵观《小山词》的历史接受,可以发现对《小山词》的肯定评价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在此冯晶晶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质疑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内容粗略考察了《小山词》从诞生时到现在如何被众多读者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历史社会环境的变化,《小山词》的读者接受也在不断深化,且在大趋势上保持一种积极和肯定的态度。

二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小山词》的读者接受

纵观《小山词》从古代到当代的历时接受,可以发现《小山词》的读者接受大都保持着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即使中间因为战乱和特殊社会环境而经历短暂停滞,却还是重新获得读者的喜爱,被奉为经典。对此,笔者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作一下尝试性的分析。

1.实现期待视野的融合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读者在阅读某一文学作品时,头脑都不会象一张白纸那样处于空白状态,他总是在他的全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需求和艺术趣味,从而构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与鉴赏框架。读者总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带着这种定势与框架去阅读和解读一定的作品,于是便形成了特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的介入,常常会支配着接受主体的鉴赏选择和价值判断,形成主体对客体评价的价值尺度。当作品的视界和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相融合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顺利接受现象,读者对作品就会认同。从上述《小山词》的读者接受可以知道,《小山词》诞生初期,它的娱乐功能满足当时从平民到帝王的消遣需要,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符合了当时审美时尚,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小山词》受欢迎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是具有持续的魅力,这是因为它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与历代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而这个更深层次的视野融合的实现就是因为《小山词》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人的情感内容具有继承性和超时空性,词人在《小山词》中所表现的感情是人类感情的普遍反映,从而能够超越时代,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清郭麐的“花间传统、委屈言情”;清冯煦的“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清陈廷焯的“以情胜”、“曲折委婉”以及当代对《小山词》的一系列研究,如杨海明的“怀旧心态”等都以各自的方式证实了《小山词》的情感力量。笔者认为《小山词》的情感力量主要表现在写出了离别相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苦闷、时光易逝的惆怅三个方面。如《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中“忆昔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写了词人回想从前和恋人一起牵手的地方,那时月光洒满了窗前的路,从此以后,每当有月光的时候,词人便不能入睡,虽然知道自己的恋人不会回来,却还是痴心地等待着。和相爱的人分别后,睹物思人、对景思人是人之常情,即使知道恋人不会回来,却还是在心中期待着恋人的突然出现。朴实的两句话,却有着无比深挚的感情,触动人的心弦。“此词语极浅近,情极深挚,非至情者不能道。小山去后五百年间,无人更能作此等言语。”后世读者如此的评价证明了《小山词》中表现的情感符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让读者在读到词句时,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激发。词人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的作品,如《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中“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秋莲虽然美丽多姿,却还是无人欣赏,被冷雨摧残,在残阳中孤独地凋落,词人用秋莲比喻自己,恨自己虽有才智和抱负,却无人赏识。感叹时光易逝的作品,如《清平乐·红英落尽》中的“红英落尽,未有相逢信。可恨流年凋绿鬓,睡得春酲欲醒”,花开花落又一年,匆匆流逝的岁月让我的黑发都变白了;《御街行·年光正似花梢露》中的“年光正似花梢露,弹指春还暮”,年华就像露珠一样,弹指一挥间,春天的时光就流逝了。总之《小山词》“以情胜”,或表现对离别相思的感伤,或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或感叹过时光的匆匆流逝,虽然是从自己的感情和境遇出发,却又能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实现了与历代读者深层次期待视野的融合,从而可以得到历代读者的积极接受和认可。

2.具有吸引读者的召唤结构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不确定性与空白形成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即召唤结构,这种结构是作品被读者接受并产生效果的基本条件。召唤结构的作用就是它自身的空缺因素往往会在读者的习惯视界中造成空白和不确定性,由此激发读者产生阅读热情和想象力,并展开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活动。这里的空白和未定性既指读者接受,又表示本文设计。就读者接受而言,它们意味着读者因为本文的不明确性而产生的视界上的模糊与判断上的多义性;就本文设计而言,它们指语义单位之间的空缺及意义的隐含表述。“空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特性,往往通过极少数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意境,留下大量审美空白,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时,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的“参与者”和“第二度创作者”。

首先,从读者接受来看。《小山词》的历时读者接受中,各个时期的词论大家对《小山词》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如宋黄庭坚认为它“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明王世贞认为它为“词之正宗”;清冯煦评价它“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清陈廷焯在肯定它“以情胜”、“曲折委婉”的同时还指出它“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近现代对《小山词》的读者接受大都继承了前人的理论,但也有不一样的声音,如王国维认为《小山词》“矜贵有余”,“未足抗衡淮海”,晏几道也是“大历十子之流”。还有较为新颖的研究,如杨海明认为《小山词》“表现出人类共通的怀旧心态”;张富华则觉得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冯晶晶的则对王国维的词评提出质疑,等等。《小山词》的接受过程中,读者反应有的相似,有的相反,有的角度新颖,这除了读者审美趣味与标准的差异外,同时也表明了《小山词》本身具有召唤结构。这种召唤结构会向读者释放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思想和艺术信息,而受不同视界支配的读者则从中发现与选择与自己的视界相适应的那些部分,而不自觉地排斥那些不符合自己的视界与需要的那些部分,或对之视而不见,于是便出现了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侧重的解释,各执己见。

从本文设计来看。《小山词》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大量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从而构建了吸引读者的召唤结构。晏几道善于通过对景物和人物活动的刻画来传达真挚浓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可以在其中尽情地联想与回味。《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中的“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词人通过窗外的斜月、闲展的画屏等景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并且,词人不写自己在寒夜难以入睡和凄凉落泪,却转而写红烛,通过红烛替人垂泪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了人内心的感情,在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的同时,还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更加动人心弦的感伤韵味。《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中的“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这首词也没有直接说明对心上人的思念和感情的深厚,而是通过对所思念的人荡过的秋千、生活过的院落、闲暇时的活动以及居所的周边环境景物等描写而给本文留下了很大的空白,使读者可以在其中进行丰富的想象。这时读者自己也仿佛置身在了词人所描绘的意境中,看着词人所看到的,感受着词人的过往,想象着词人和心上人曾经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另外,词人不说自己对心上人的住处是如何地熟悉,而是将骏马拟人化,说自己的马儿都认路了。清人沈谦在其《填词杂说》中说道:“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胜,著一实语,败矣。康伯可‘正是销魂时候也,撩乱花飞’;晏叔原‘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秦少游‘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深得此法。黄蓼园在《蓼园词选》分析此词:“首二句别后,想其院宇深沉,门阑紧闭。接言墙内之人,如雨余之花;门外行踪,如风后之絮。后段起二句言此后杳无音信,末二句言重经其地,马尚有情,况于人乎?”,沈谦认为“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非实语,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得空间;黄蓼园则认为晏几道通过写马来表现人的情深,他们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小山词》中召唤结构的存在。另外,晏几道260首小山词,关于梦的词有60余首,酒字出现55次,醉字出现48次,醉梦中相逢,酒醒时相别离,充满着一种虚幻的氛围,这些迷离恍惚的情感和虚实难分的意境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极易唤起人们的审美联想和情感共鸣。

《小山词》中的召唤性结构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可以满足他们精神需要的广大世界,并从多个角度唤起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为读者的审美再创造提供了契机,并留有了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填充,在调动了读者热情的同时,也让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由静止的状态变成了动态生成的系统,从而使《小山词》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3.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层意义结构

晏几道的小山词具有多层意义结构,能满足不同趣味的读者。表层结构的娱乐功能和深层结构的文学审美功能,使他的词能够唤起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审美意识,满足不同读者的接受需要。从表层结构看,《小山词》与《花间集》极为相似,同样是以写歌舞爱情为主的酒筵歌席之间的曲辞,且词中有些描写风流、欢娱的场面非常艳丽,给一般读者带来了视觉感官上的享受,可以激发普通读者的审美经验,如《小山词》诞生初期时广范围的盛行;而透过表层结构,则可以发现隐藏在深层结构中的词人作词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及真挚深沉的情感本质,如历代各大家对《小山词》的肯定的评价。从读者阅读角度来看,这与姚斯的读者三级阅读的理论不谋而合。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对诗词本文的阅读可经历三个阶段,即初级的审美感知阶段,中级的反思性阅读阶段和三级的历史阅读阶段。初级阅读主要从诗词语言表层入手,通过对直观画面和音节及细节的把握,获得对诗词本文的初步理解。审美感知的阅读既为第二级阅读提供了既定视野,同时又展开了具体化的可能空间。接下来,初级阅读向中级的反思性阅读阶段转变。中级阅读由具体转入抽象,读者通过对表层语义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意象符号的联结,体味出诗词本文的整体情绪和意味。三级阅读则是对诗词本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个人身世的了解,从而看出诗词文本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情感本质。如《南乡子·何处别时难》中的“何处别时难?玉指偷将粉泪弹。记得来时楼上烛,初残,待得清霜满画栏。不惯独眠寒,自解罗衣衬枕檀。百媚也应愁不睡,更阑,恼乱心情半被闲”,一般读者进入该词本文阅读后,文字不断被转化为感觉中的画面,“玉指”、“粉泪”、“自解罗衣”、“百媚”等一系列极尽香艳之感的意象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快感,可以满足一般普通读者的审美趣味。而另外一些研究型的读者则可以在通过一级阅读对该词本文的表层意义得到初步的领会之后,进入二级阅读,经过二级阅读的理性反思后找出语义单位之间的深层关系。读者在脱离表象,深入其中的时候,便能发现该词写的是一个独守空闺的女子,因思念别离之人而不禁偷偷落泪,每到深夜就孤枕难眠,在艳丽的辞藻背后,充满了词人真挚的怜惜之情,此时读者也会被词中“闺中人”生活的凄凉与寂寞触动心弦,并对其产生同情之情。《小山词》中塑造了很多美丽多情的歌妓形象,为读者带了了一种艳丽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满足了一般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如“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圆双蕊髻中开”(《鹧鸪天》);“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生查子》)等通过描写歌妓的样貌和体态来展示了她们美;“长因蕙草记罗裙,绿腰沉水薰”(《诉衷情》);“御纱新制石榴裙,沉香慢火薰。越罗双带宫样,飞鸳碧波纹”(《诉衷情》)等,则通过歌妓的服饰和妆扮来表现了歌妓的美;“脸红凝露学娇啼”(《临江仙》);““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浅笑微颦,恨隔重帘看未真”(《采桑子》);“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临江仙》)等,则描写了歌妓的娇态。在整个260首小山词中,有90%以上的作品涉及到了歌妓,《小山词》中自然不缺少风云雨露、花色柳影等描写。读者在初次接触小山词的时候,会以观看词人艳事的视角来阅读,这当然会满足一部分普通读者的审美趣味。但当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之后,便会从初级阶段阅读进入反思性阅读阶段,开始从书面文义走向艺术意味,从形式感知走向韵味体验,这时就会发现隐藏在文本之中的深层意义,感受到艳丽表象之下词人的真心和痴情。其实,晏几道写与歌妓相关的艳词,他不但写她们的容貌、技艺,更写她们的心理和感情,小晏将将笔端触及到这些人心灵深处痛苦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她们的压迫,传达出她们在表面的强颜欢笑之后隐藏着的痛切的哀叹,从中可见词人对这些地位低下的歌儿舞女们真心的喜爱与同情。如其《醉落魄·天教命薄》中的”天教命薄,青楼占得声名恶。对酒当歌寻思着。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

相逢细语初心错,两行红泪尊前落。霞觞且共深深酌。恼乱春宵,翠被都闲却”,纵然是终日对酒当歌,也掩饰不住她们内心的苦楚,因为沦落风尘,使自己辜负了多少期约啊。真爱不能如愿倒也罢了,却还担负着恶名,成为别人的玩物。进入反思性阅读阶段的读者在体会到歌妓们的沉痛感情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词人对她们的真切同情,甚至于连读者自己都会感伤起来。再如其“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浣溪沙》),“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菩萨蛮》),“知音敲尽朱颜改,寂寞时情。一曲离亭,借与青楼忍泪听。”(《采桑子》)等等。此外,词人不光写对她们的喜爱和同情,更非常看重与她们的交往,将其当作往昔岁月的代表和抒情遣怀的寄托。“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思远人》);“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鹧鸪天》);“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菩萨蛮》)。正是由于小晏站在较为平等的地位上看待女性,同情、尊重和赞美女性,把与她们的交往和感情作为自己创作生命的主体,融入了自己全部的真情,才能创作出这些感人至深的词句。笔者认为,这些词轻灵而非轻佻,柔媚而绝不低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晏几道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看待,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总之,处于初级阅读阶段的读者可以从《小山词》表层结构中轻灵、柔媚的意象或意境描写满足审美趣味的需求,得到美的享受;而对于经过二级阅读阶段进入三级阅读阶段的读者,则可以超越表层结构的感官享受,进入作品的深层构造中,“摒除其绵密的外观,于表面的情词艳语中,披沙捡金,含英咀华,便会感到其中有作者真诚的心灵品质的流露,有一股郁勃深挚的情感的力量,可使人抃手踊足,动魄惊心,甚至唤起人们心灵中某种崇高美好的意念,得到一种正面的感发”,得到深刻的人生感悟,体会到心灵的震撼。由此可见,《小山词》的多层意义结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期待视野,在表层结构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深层结构则为读者带来了情感的感动,由此而唤起了不同读者的共同美感,所以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三 结论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小山词》的读者接受作了尝试性的分析。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山词》的历代读者中有影响力的评价作了归纳和总结,发现随着历史社会环境的变化,《小山词》的读者接受也在不断深化,且在大趋势上保持一种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在对《小山词》的历时读者接受做过大概的整理后,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小山词》是如何被广大读者肯定接受并成为经典作品的作了试探性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期待视野的融合。《小山词》的娱乐消遣功能满足了最初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受到欢迎,但《小山词》从古代到当代一直得到历代读者的肯定评价则是由于《小山词》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从而实现了与历代读者深层次期待视野的融合。二是具有吸引读者的召唤结构。《小山词》无论在读者接受方面还是在本文设计两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从而形成吸引读者的召唤结构,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可以满足他们精神需要的广大世界,并留有了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填充,在调动了读者阅读热情的同时,也让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由静止的状态变成了动态生成的系统,从而才有了后世研究者对《小山词》各具特点的解读,让《小山词》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三是具有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层意义结构。这里具体从接受美学的三级阅读理论进行了分析,处于初级阅读阶段的读者可以从《小山词》表层结构中轻灵、柔媚的意象或意境描写满足审美趣味的需求,得到美的享受;而对于经过二级阅读阶段进入三级阅读阶段的读者,则可以超越表层结构的感官享受,进入作品的深层构造中,体会到动摇人心的真挚情感。《小山词》的多层意义结构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期待视野,在表层结构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深层结构则为读者带来了情感的感动,由此而唤起了不同读者的共同美感,所以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1]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卓清芬.以诗为词的实践:谈晏几道《小山词》的诗人句法[J].中国文化研究学报,2008(17).

[3]蒋哲伦,付蓉蓉.中国诗学史·词学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4](南宋)王灼.碧鸡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陈秋蓉.晏几道《小山词》艺术手法探微[J].作家杂志,2012 (4).

[6](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陈匪石.宋词举[M].台北:正中书局,1983.

[8](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明)毛晋.小山词跋[M].汲古阁本.

[10](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清)宋征璧.抱真堂诗话[M].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清)冯煦.蒿庵论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陈永正选注.晏殊晏几道词选[M].香港:新知三联书店,1984.[14](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叶嘉莹.灵黔词说(续六)——论晏几道词[J].四川大学学报,1983(4).

[17]黄振林.心灵痛苦与觉醒的历程——论晏几道词[J].抚州师专学报,1987(2).

[18]王增鑫.浅评《小山词》[J].龙岩师专学报,1989:7(1).

[19]于东新,唐雪琼.晏几道词:伤心人的感伤写作[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0]杨海明.彩云易散——晏几道词中的怀旧心态[J].文史知识,2000(2).

[21]张富华.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1986 (2).

[22]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23]金元浦,杨茂义.读者:文学的上帝[A].文学新思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4]熊英.情真意切淡语婉曲——晏几道词赏析[J].时代文学,2010(5).

[25]王玫.铅华销尽见天真——浅论《小山词》[J].厦门大学学报,1984(3).

责任编辑 吕 斌

I207.23

A

1006-2491(2015)01-0022-10

边成圭,男,韩国首尔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诗词和文化。

猜你喜欢
小山词人
Baby Rhino犀牛宝宝
收藏脚印的小山鼠
Red Panda小熊猫
Ostrich鸵鸟
孤馆寒窗夜无寐
小山小山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
女词人的“绝”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