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酒泉 胡鹰
在我最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住在一个不能称之为美丽的村庄。
那是一个集回、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汉等多民族的农场厂部,周边的地方称之为连队,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和蔬菜,都是农业户口,而在离它三公里远的工矿厂则被称之为地方上,户口都是城市户口,主要产煤、各种泥土烧制的缸、碗、玻璃器皿等,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都比我们高出很多,连南台子煤矿的孩子们都在气场上压过我们。
家,就在村庄唯一的公路边,一棵要两三个人才能围抱过来的榆树似乎就是我家明显的代名词,遇到老辈人只要说我家就在那棵老榆树底下,十个人有八个人就会拍拍脑袋说:哦,你就是那个谁谁家的孩子,其实,姓啥名谁他也未必真能想的起来,但老榆树底下的人家始终是那个时代所有熟识的人对我们家的一种记忆。
那个年代,可玩的东西不多,可看的书也不多,闲来没事时最多的时候就是站在榆树底下看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春天看牧民赶着大批的牛羊驮着帐篷和物品经过老榆树转场,深秋又看着牧民赶着肥硕的牛羊返回。回民和汉民的居住区是分开的,每天都可以听见阿訇念经,有时候会跑到宰杀牛羊的地方看阿訇为即将被宰杀的牛羊念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只吃念过经后宰杀的牛羊肉)。在刚刚兴起买电视机的时候,我会跟着跑到村庄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看一场电视,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睡到床上还会长时间回忆电视中的情节,小鹿纯子、山口百惠都是我曾经崇拜的偶像,但大多数还是会在放电影前早早到露天电影院占地方,看不多的几部题材有限的电影。
村庄不大,即使将周边的连队都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口。同学友情就是在那时候建立起来的。冬天打雪仗爬山、夏天帮着各家种地干活,秋天一起去苹果园偷苹果收麦子和包谷。青涩中留下了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暗恋或者初恋,直到几十年后同学们再次相见时才能幡然明白的情感。
村庄的清晨是美丽的。春天田野一派忙碌:耕地、播种;夏天绿意浓浓,沟渠里欢唱的是清冽的伊犁河水,沟渠边是维吾尔居民栽种的结满桑葚的桑树,透过不高的院墙可以看到每户居民家院中盛开的各色鲜花随风摇曳。秋天,村庄成片的良田麦浪滚滚,一派收获的繁忙景象,冬天白雪皑皑,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被雪覆盖的村庄显得更加安详和神秘,包容着所有村庄人的梦想和激情。
炊烟,是村庄的一个标志,虽然别的地方的人做饭烟囱也冒烟,但不及村庄黄昏时和清晨时冒出的炊烟那样令人魂牵梦绕,那样让人永远不能忘怀。
村庄的炊烟是多彩和富有诗意的。清晨它是一曲悠扬,让沉睡中的人们在炊烟升起时苏醒,打扫庭院,刷牙洗漱,开始一天的生活,黄昏,它是一曲思恋,让离家劳作或出行的人们在炊烟升起时抬起脚步往家赶,似乎只有踏入自家院门的那一瞬间心才找到归宿,歇一口气,喝一口茶,端起满溢香气的碗美美的吃一大碗,摸一把嘴,一天才算没有白活。村庄的炊烟在记忆中是一首不能忘怀的回乡曲。
大榆树、转场的牧民和牛羊、只见其声未见其人的阿訇、各个民族友好相邻的居民,甚至村庄里随处可见的各家尽忠看门的狗和他们充满激情的狗吠都是我对曾经生活过的村庄的美好回忆。
我从来就没有用笔记录过我的母亲。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缺失的,直到十二岁时母亲才重新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记忆中我从没有当面叫过她“妈妈”。或许,在两岁之前叫过,但时间太过久远我已完全不记得了。
两岁之前,我出生并生长在敦煌,两岁之后我随养父母远走新疆,直到十八岁我再次回到敦煌。
记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当你觉得某些事情已远远离开你不会再来的时候,它却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而且,想记录它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每天你都会被这样的记忆折磨着、提醒着、催促着。
我的这种感觉相信母亲也有。因为当我离开敦煌到新疆生活到十二岁的时候,母亲突然到访,陌生、漂亮、戴一副近视眼镜且有很好气质的母亲盯着我看了很久,不霭世事的我也瞪大眼睛迷茫地看着她,我不知道见到我的刹那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的波澜起伏。以后的几天,我陪伴着她去市里的商场和当地唯一的公园,并和她留下了记忆中的第一张合影。
第二次见面是三年后,当时我们国家和苏联关系日益紧张,处在中苏边境第一线的边城小镇更是紧张万分,往日可以随便玩耍疯跑的边境线上,家长们再也不允许我们随意出门。母亲来到边城的意图很明显,不放心我的安全,想和我的养父母协商把我领回敦煌,自然未果,理由是:边境小城生活的人多了,别的孩子都没事我也照样不会有事。母亲伤心而去。养父母们的脸色也阴沉了很多天。从养父母们日益增多又遮遮掩掩的谈话中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青春期的叛逆和对父母可笑的仇恨让我每天的生活不再轻松,就像鸵鸟一样,我把自己的内心和欢笑深深地埋藏起来,一夜之间我似乎长大了许多。
和母亲的第三次见面是在我高中毕业后给亲戚家做饭带孩子,甚至差点留在边境小城当一名民办教师之后。这一次,母亲成功将我带回敦煌,理由是内地毕竟比边疆安全而且发展的较快,况且父亲当时多少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可以让我有别的就业机会而不会在农场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的未来着想。
我始终没有当面叫过母亲妈妈,即使在我们有限的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排斥着她对我表现出来的任何形式的亲热。我的内心充斥着一种孩子才会有的把我自幼送给外人的幼稚的仇恨。日子过的很快,我在每日对以往生活的思念和回忆中又读了三年中专。期间,母亲会抽出时间专程看望我,在家里姊妹多、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带给我最多的是多泼了一点油的咸菜,每个假期我都会爬上火车钻在别人座位下的逼仄空间里,再坐两天到三天的汽车回到边疆小城,回到养我的养父母身边。血缘亲情此时并没有展现出它的魅力。
孤独中我拼命学习,三年后顺利毕业。面对未来我又一次陷入迷茫,我不知道和母亲如何交流,看着姐姐弟弟们在母亲身边自如开心的欢笑我感觉自己的灵魂漂浮在空中不知如何降落,每个夜晚我都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无助中,睡不着觉,没有朋友,没有交流的对象,无奈中我只有彻夜看书,看护不小心摔坏了腿的弟弟,面对爱我的姊妹和母亲我躲闪着、排斥着,我无法使自己在消失隔断了十年之后再顺利回归这个家庭和充满温情的亲情。当大姐好不容易从文化馆给我找了个零时讲解员的职位时,我却在又一个无眠之夜后决定再次离开这个家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出门的那一刻,天才刚刚蒙蒙亮,母亲还未起床,我没有和母亲告别。现在想来,青春年少的我是那样的决绝和无情。许多年以后,当我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时我想当时母亲得知我离家时或许会独自流泪,或许会向父亲诉说些什么,但更多的可能是无奈和伤心,我无从考证。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母亲知道我已找到心仪的人时,和父亲坐了一天的车专程到我还未进门的婆家和他们长谈,给他们讲述这么多年我一个人独自闯荡吃了很多的苦实在不易,拜托他们以后一定要善待我,把我像女儿一样照顾。这么多年了,婆婆一家也一直遵守着当年的承诺,把我和他们的女儿一样视如己出爱护有加,而今,二十五年过去了,我和婆婆一家和睦相处,幸福温馨,心灵的创伤也已早已愈合,我深深感谢母亲当年为我付出的一切。
一九八九年四月,清明节刚刚过去三天,我接到电话,母亲重病速回。我顾不得请假,辗转几个地方,拦了无数辆车,花费十二个小时终于赶到医院时却又被告知母亲已经回家了,我一路狂奔又赶往城市的另一个拐角,我祈祷着幻想着,母亲病情已经好转,只是在医院做个检查,打个吊针,或许,母亲只是想我了想让我回家,可能当我赶回家时母亲已做好晚饭在桌边等我,和以往一样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姊妹们吃饭,或许,习惯性的用右手推推眼镜。可是,当我刚刚跑到家门前的小巷时,就看见姐姐弟弟们披着长孝痛哭着。瞬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双腿一软跪在地上,大姐把我拉到母亲的遗像前,大声对我说:喊妈妈,妈妈能听见!我痛哭着,痛苦着,终于,我突破了心里所有的阻力喊出了一声:妈妈,我回来了,我来看你了。这是我在离开母亲二十年之后又一次当着母亲的面喊她“妈妈”,可是,天地相隔,母亲再也无法听见这一声盼望了很久也迟到了很久的“妈妈”。看着已经完全没有了血色的母亲的遗容我感谢着母亲生下了我,给了我享受生命的身躯,我感谢着母亲为我付出的所有。之后的三天我没有睡觉,我守候着妈妈,一刻也不曾离开,我在心里和母亲交流着、述说着,我不善于用语言表述我对母亲的思念,我用心用灵魂和母亲对话。母亲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日思夜想的亲人和孩子,可她的灵魂却始终陪伴着我继续成长。
当年幼稚的仇恨早已不复存在,当我自己为人母之后,我深深理解了母亲,可惜,一切都晚了。在我的心里,母亲是那样的美,在照相馆工作过的她对于美一直执拗地追求着,我见过她为别人修照片,不美的人都被她灵巧的手细心地在底片上修出美的嘴唇、美的眉毛、美的脸庞。可惜我没有学到母亲照相的手艺。母亲是爱美的,她的穿着始终合体、大方、干净,家里也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映像中家里的床单即便再破补丁摞补丁,可在最外面的那一层肯定都是最干净最好看的。母亲是爱美的,当她在边城第一次见到留着短发的我时就说:小姑娘留长头发好看,和母亲的第一次合影就是母亲亲手为我梳起的高高的马尾辫,从那以后,长头发就一直陪伴着我。
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25年了,在丁香花再次开放的季节我提笔写下我的母亲,记录这么多年来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