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 达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能够兼称戏剧家、作家、编辑家、表演艺术家的,凤子是一个。
凤子原名封季壬,1912年8月11日生于湖北汉口。小凤子长得眉清目秀,她的父亲封祝祁(湖北通志局协修,后任广西通志局局长)给她取乳名“亚美”。封家是广西容县杨梅镇石岭村人,自宋元以来,文人辈出。
校园中的封季壬,不是“校花”就是“班花”。凤子在汉口女二中就读时,被老师和同学们推荐上舞台表演话剧;在复旦大学求学时,被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教授看中,点名做他的话剧演员。
凤子“生气勃勃,热情活跃”(赵清阁语),“温柔似水,像盛开的花朵”(刘以鬯语)。她是一个“中等身材,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女人,她的脸蛋相当美丽,那浓黑的眉毛及微圆的嘴唇,都给人以诱惑。她说话软抑,北京话讲得十分流利,音调有一股媚劲,所以动人。”(野丁语)
1937年春,凤子应邀赴日本演出《日出》。此时在日本的郭沫若,由衷地赞美凤子的美貌与才华:“海外欣传火凤声,樱花树下啭春莺”,“生赋文姬道蕴才,霓裳一曲入蓬莱”。在这次演出的过程中,凤子的美貌还打动了一名英俊的男生,他就是清华新诗人孙毓棠。
孙毓棠,无锡人,集历史学家、文人和业余诗人于一身。1937年夏,肄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的孙毓棠回国后,与凤子在南京结婚。次年,这对金童玉女来到昆明。孙毓棠先在云南大学,后在西南联大任教。凤子加入昆明“联大剧社”后,曾演出由陈铨导演的《祖国》一剧,轰动一时,这出戏的舞台设计为闻一多,孙毓棠任舞台监督。
凤子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话剧演员、电影演员,是广西第一个演艺明星。
凤子兄弟姐妹众多,父亲收入不高。在民国初年,一个不太殷实的家庭能让一个姑娘读书到初中毕业,算是非常进步开明的了。
凤子不仅有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家庭,更遇上了一群热心助人的广西老乡。凤子于1923年考入汉口女子二中,1928年毕业。中学毕业后的凤子想到更高的学府去学习,但拮据的家庭经济无法供给她的学习费用。苦恼中的凤子恰巧遇上叶琪先生的助学活动。叶琪是广西容县人,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当时他出资帮助一批容县学子到上海的大学深造。这个消息对凤子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但她父亲对这个如花似玉的掌上明珠要孤身一人闯到上海滩去却放心不下。正巧,凤子四叔封祝椿的朋友、教育家马君武的来访解开了封祝祁的难题。当时,马君武应邀到上海大学任教,路过武汉,顺道拜访广西同乡。此间,封祝祁以凤子相托,马君武愉快答应,就这样,凤子实现了她的大学梦想。1930年5月,马君武出任上海公学校长,凤子进入上海公学预科班学习。
凤子也说:“我念大学,从预科到本科,都是靠父亲的朋友、同乡的关系,出资资助才完成学业的……家累重,供养不了我的学费。念中国公学预科,得到校长马君武的资助……马君武将我送到大夏大学预科,而且也得到了免费。”1931年5月,马君武复任广西大学校长后,凤子则在叶琪将军的支持下继续在上海学习。
1932年秋,凤子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时学校开设有戏剧表演、戏剧原理等课程,在洪深教授的精彩讲授下,从小就喜欢戏剧、演戏的凤子对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加入了“复旦剧社”,开始用“凤子”为艺名,先后担任《委曲求全》《雷雨》的女主角,在上海、南京多次演出,社会反响很大。这让凤子在中国话剧界开始绽露头角。
复旦大学毕业后,凤子在上海做编辑。业余时间,凤子与几个热爱话剧的校友们一起组织了戏剧工作社,自费撰写剧本、排练戏剧。他们请欧阳予倩担任导演,指导他们排演曹禺的新话剧《日出》。这群热血青年不计报酬,自告奋勇地充当各种角色。人员自己出没有问题,可服装、租用剧场等排练演出经费别人可一分不少,还得提前交,确是让人犯愁。为此,凤子找到当时住在上海的广西老乡黄绍竑的夫人借钱。一听凤子说完,黄夫人马上拿出300大洋。这个令凤子们欢欣鼓舞,兴奋地投入到话剧排练之中。1937年2月2日至5日,《日出》在上海卡尔登大剧院连演4天,取得空前成功。凤子因出色扮演剧中女主角陈白露而轰动了上海滩。
1939年2月,由凤子饰演女主角的话剧《祖国》在昆明新滇大舞台公演,连演8天,在西南边陲放射出她的明星光芒。8月,凤子、曹禺、闻一多、孙毓棠、吴铁翼等人在昆明共同排演曹禺的话剧《原野》 《黑字二十八》,演出再一次轰动春城。凤子仍然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朱自清撰文评介说:“凤子女士很能表现出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
凤子的演技获得了公众认可。1940年,司徒慧敏担任导演的电影《白云故乡》准备开机,邀请凤子扮演女主角。凤子接受了邀请。半年后,《白云故乡》与观众见面。这是一部抗战片。郭沫若对凤子的表演才能和影片对抗日救国的巨大鼓舞作用赞道:
作后诗成不值钱,
被人抛却灯台边。
看来颜色真无价,
毕竟文人太可怜。
1941年9月开始,凤子等人在香港中央电影院演出《雾重庆》 《马门教授》 《北京人》等3个大型话剧。演员们的演技使粤方言为主的观众也为之感动,特别是《雾重庆》演出,门票在上演前一周就全部卖光了。因为卖座率高,应中央电影院的要求连演了14场。女主角凤子的形象深深地留在香港观众的心中。
后来,《北京人》还在桂林等地演出。凤子以高度敬业的精神和精湛的表演报答广西家乡人民对她的哺育深情。
尽管凤子“从小就有点顽劣”,初中毕业后总是“野在外面”,并且“爱陌生”,“在陌生的环境里学着习惯这陌生”,喜欢“嚼味自己独有的孤寂”,但也在“寂寞时不免常想到家,更想母亲”。
“家乡的风物,家乡的特产,使我历年都向往着”;故乡的山,“象古美人的眉”;故乡的大地,“象铺展了一条绣毯”;“那土屋,那竹林,那些耕牛,那一片田野,和那几位老人诚恳坦率的谈话,这一切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萦回不已”……这些思乡情愫在凤子的文章中经常出现。
凤子曾深情回忆她那位学得一手好针线、给她做红绣花鞋的姊姊。姊姊出嫁了,凤子也到上海求学了,“低头看看自己脚上一双穿得还不习惯的黑皮鞋,心里若有所失地怅惘起来。我想念失去了的岁月,我想念一些儿时的友伴,我想念家,想念姊姊,想念那灿烂华美的红缎子绣花鞋。”
凤子家中挂了一张父亲写的横幅,“父亲的诗同字是我的深爱,半年得不着沦陷后家乡的消息,早晚看看这幅字,权作如同家人晤面一样。”
晚上点着油灯写作,灯花开了,“记得小时候妈妈说过灯心开花是喜兆”。
故乡就是这样,有事物让人长久的怀想,有事物不时冒出你的心海,更有事物像山上坟上疯长的野草,堵了山路,堵着心头。
午夜梦醒,凤子追思慈母,“母亲活着,我很少落家,她病了,病了五年,我没有侍奉过一日。现在,她死了,死了快一百日,我仍然无法赶回去。”“母亲临终时的‘壬儿能回来么?’声声叹息似乎就在耳边。”“不能满足暮年老母的最低的一点希望”(凤子《夜泣》)。
对于故乡,凤子有许多没有实现的心愿,致使她在散文流露出连绵不断的乡愁,她忘不了故乡的人和事。1984年,凤子已经是一个老北京了,她在新疆伊宁遇见广西老乡、石河子市农八师原副政委陆振欧时,仍情不自禁不禁大声地说:“我是广西人!”
凤子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无声的歌女》,中篇小说《沉渣》,短篇小说《构树夜话》《披风》《过路木匠》《金银世界》《银妞》《雾夜图》《画像》《茶楼》《飞来的臭虫》《说不完的故事》等等。但因为她的演艺声誉突出,常常让人忽视她在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其实,凤子堪称民国时期广西白话小说创作的先驱和广西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
凤子的不少小说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影响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物,歌颂爱国正义,鞭挞邪恶黑暗。
她的作品《金银世界》描写了画家微和演员碧这一对夫妻,整天为抗战宣传工作忙得晕头转向,收入微薄,只能吃没油没盐的“辣锅菜”。女佣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辞职去贩卖猪肉,反而发了小财。
《银妞》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被家庭包办嫁到乡下。丈夫被征兵去抗战后,银妞被家婆赶出家门,而跑到重庆去打工。家婆死后,银妞又跑回乡下等候丈夫的归来。
《茶楼》,则显示出作者对广西民间生活的细心观察:抗战胜利后,在广西某县城佳味茶楼中,晃动着形形色色的人物:长脸老板娘、一肥一瘦的女招待贵妃和燕燕、司机刘和助手小黄、公路站长、关金大少、梁太太、茹掌柜……。战时交通给小县城带来了繁荣,各方人物都想捞一把。司机刘学会了如何盗卖汽油,如何招“黄鱼”,如何带“黑货”。“象蜻蜓一样”在男性食客间飞来飞去的贵妃和燕燕,“低声说句体己话,轻轻在背上捏一把”,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调动客人消费,她们知道“尽管荷包是他们的,可是钱用起来可以随自己的意。”
凤子的散文集有《废墟上的花朵》《八年》《舞台漫步》《画像》《旅途的宿站》等。著名女作家赵清阁说,凤子是散文作家,文采很美,是本世纪的一位文艺明星。
凤子的文学造诣深得人们的信任,她被长期聘任为《女子月刊》 《人世间》《剧本》的主编。她做编辑、演话剧、演电影、写散文、写小说,写了大量的文艺评论……
正如著名老电影艺术家黄宗江在《湖畔凤子》里追忆中说的:
她是个美人吗?她是,她不是,她是……
她是个旧称明星,今又称明星的演员吗?她是,她不是,她是……
她是个作家吗?她是,她不是,她是……
她从事着人们所认为最为有名、最显赫的职业,但她从不显山显水,显人,显艺,因为——她有学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