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宏孔
卢焘 (1882-1949),号寿慈,壮族,生于今广西环江县明伦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云南讲武学堂毕业(与朱德为同班同学),曾任湘黔联军总指挥、代理黔军总司令、黔军总司令、贵州省省长、滇黔联军总司令、滇黔桂联军总司令、总统府高等顾问和高级参谋、贵州抗日救国总司令、国家制宪委员、国大代表等职,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及护国护法战争等,领衔国民党陆军上将。卢焘先生爱国爱民,一生为国家、民族、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2014年11月20日,卢焘将军统战思想研究课题组一行13人,乘车从河池往贵州,沿着先生当年的足迹,开始了千里黔山寻忠魂之行。
这次行程的第一站是黔桂边界黔贵公路友谊亭。1987年,为了纪念这条两省人民友谊之路,黔南州民委、独山县人民政府与广西河池公路总段、南丹县人民政府共同在省界碑西侧小山上下各兴建友谊亭阁一座。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首次赴贵州收集《布衣将军卢焘》一书的资料时,曾经到过这里进行考察。先生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89年前,曾经叱咤风云西南半壁江山的卢焘将军,自从孙中山逝世后,退出了军政界隐居贵阳,但他退休不退志,一直把解决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特别是致力于西南交通建设。
1925年元月,当时贵阳驻军颇多,卢焘向时任贵州省长彭汉章建议,以兵工筑路,开发黔桂间的公路交通。彭汉章表示同意,并由卢焘与广西李宗仁联系,广西同意修建由柳州至宜山直达南丹六寨公路,贵州修建由贵阳至独山麻尾公路与广西衔接。当时,贵州还成立了路政督办署,由卢焘负责一切路政事宜。
1926年,周西成就任第25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后,卢焘有心从旁协助周西成,希望他能振兴贵州。周西成对卢焘也极为尊重,除了生活上特别关照之外,还聘卢焘为省军政顾问。对于卢焘提出修路的方案,周西成大为赞同并采纳,于1926年8月下令修建长约10公里、宽约3丈的贵阳环城公路,这是贵州的第一条公路。
1927年春,卢焘受周西成的委托,亲自带队到香港买了一辆福特牌7座有篷汽车。当时在港友人都感到奇怪,贵州没有公路,汽车怎么开得进去,都笑卢焘是办蠢事。但是卢焘并不动摇,他到广州征得时任广东省长李济深同意,雇其司机曹孝端将小车开到梧州,然后把小车从梧州用船运到柳州,再从柳州经榕江运到三都。可是,当小车运到三都的那夜,突然大雨不止,河水猛涨,载装汽车的两只小船被水浪涌进船内而沉下江底。次日,雨过天晴,河水下降,卢焘便出赏200大洋,将沉船连车拉出水面,然后把汽车拆散,从三都开始用人挑、抬,辗转十多天才到达贵阳。当曹司机把汽车全部复装完毕后试车却老不点着火,虽经过反复地检查,就是查不出问题来。后来,贵阳电厂技术员黄福成来看汽车时,与曹司机一起检查出了小车发动机的问题所在。当小车突然轰隆隆地响起来时,现场的观众莫不惊喜欢呼。他们立即派人去请来卢焘,并将汽车开到省府门口,请周西成上车,沿着环城公路转了一圈。当时周西成对曹孝端和黄福成二人大为赞赏,还给每人奖励大洋100元。为了扩大宣传效应,周西成还决定于3月上旬在新建的环城公路上,举行一次汽车行驶演示活动。那时正值贵阳开运动会,汽车开到团坡运动场上去转了几圈,全场轰动。城里居民奔走相告,扶老携幼上街观看汽车飞跑。当时前来观看演示活动的各界群众将环城公路两旁围得水泄不通。这是贵阳有汽车之始,也是贵州的第一辆汽车。从此,贵州这个原始封闭的内陆省份,开始逐步走向现代文明。
卢 焘
1928年春,贵阳经龙里、贵定、都匀、独山麻尾达广西南丹六寨界的公路动工建设,全长334公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该路已初具规模。为了加快两省公路建设进度,1931年,卢焘又亲自赴桂督促广西尽快修建丹池公路,以衔接已通车的贵阳至独山麻尾公路。次年秋,卢焘将年初因帮助云南烟土帮过境云南商人奖给他的2万银元全数送给广西省政府作为建设丹池公路经费。不久,黔桂公路完成了全线贯通。1933年秋,黔桂公路在黔桂交界处麻尾隆重举行了全线通车典礼仪式,卢焘与桂、黔两省最高领导李宗仁、王家烈及国民政府特派川黔桂实业视察专员胡畏三等出席,两省领导在发言中都称卢焘是“西南交通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在通车典礼仪式上,胡畏三还郑重写下了“西南动脉”的特别题词。后来,为了纪念黔桂两省人民的友谊,独山、南丹两县政府在黔桂公路的交界处,树立了4块碑记:一是黔桂公路标志碑,该碑北面为贵州省界,南面为广西省界;二是胡畏三题字碑;三是《会勘沟通黔桂交界马路碑记》,记录当时为修筑黔桂公路,黔桂两省公路当局有关官员及技术人员会勘之事;四是黔省公路局局长熊杰为黔桂公路竣工撰写的志序碑。此外,公路北侧的鲤鱼山崖上刻有王家烈题写“界锁黔南”4个大字,南侧的龟山崖上则刻有李宗仁题写的“康庄利民”4个大字。
丹池公路建成后,当地人建议南丹六寨车站起名为“寿慈车站”,以纪念卢焘为修建黔桂公路所作出的贡献。卢焘知道后坚决反对。他说:“黔桂公路是千千万万黔桂人民所流的血汗,甚至牺牲了不少的生命而建成的,本人虽出了一点力,但微不足道。若车站以卢某命名,岂不是贪千万人民之功为己功,怎能抬头见人?”最后,当地政府只好以“六寨”原名,命名六寨车站。
1936年的蒋桂战争,蒋介石用40个师围困广西的时候,为了减轻广西方面的压力,卢焘在黔桂交界一带集结了旧部散兵1.5万人,并于南丹就任“贵州抗日救国军总司令”,形成了逼蒋抗日的态势。为了激发全体将士反蒋抗日的决心,卢焘还写下了豪迈诗句:
功在社会,德被人群;
黔南柱石,桂北藩屏;
声誉远播,举世闻名;
事业不朽,典范犹存。
离开黔桂边界友谊亭,我们前往位于贵阳云岩区延安西路二桥转弯塘的卢焘先生蒙难处。
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贵阳市委党史研室宣教处和云岩区委统战部的同志为我们作了详细的讲解。
那是1949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从湘西挺进黔东,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伪贵州省政府望风西逃,贵阳一度出现真空。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为了全市免遭国民党反动派“三光”政策的破坏,保护国家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年已近七旬、德高望重的卢焘,应中共贵阳地下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请求,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出任了贵阳市民众临时治安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全市人民卓有成效地顶住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
然而,就在贵阳30万各族人民正在准备迎接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的时候,盘踞贵阳的蒋介石亲信、国民党第89军军长刘伯龙到会威胁要求筹集20万银元作军饷,当即遭到了卢焘的断然拒绝。14日清晨7时许,刘伯龙以开军事会议的名义,派4名军人用吉普车把卢焘骗到如今的贵阳市延安西路二桥转弯塘公路旁活活杀害。就这样,这位从广西大山走出、转战南北、骁勇善战、戎马一生的三星布衣将军,在黎明即将到来前血染贵阳大地,长眠贵州高原。
卢焘牺牲的噩耗传来,贵阳全城震惊,万民悲痛,人们义愤填膺!12小时后即当天晚上,人民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打进了贵阳,消灭了还残留在城里的国民党宪兵特务。15日上午,人民解放军大部队浩浩荡荡正式入城,贵阳宣布解放。在仅隔4天之后的18日,杀害卢焘的罪魁祸首——刘伯龙,被卢焘昔日的老部下、时任贵州省主席谷正伦在晴隆县袭杀。
据《军统最后的暗杀名单》一书披露,蒋介石在国民党准备撤离大陆前夕,命令军统头子毛人凤列出最后暗杀87位爱国民主人士中,卢焘赫然排在其中的第50位,可见先生被害不是偶然的,而是早有预谋。
那几天,贵阳人民在欢庆解放的同时,也不忘了为贵阳解放而捐躯的卢焘先生,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省市两级新政府联合成立了党政军民学各界人士276人参加的“卢焘先生遇难治丧委员会”,与先生的家人家祭活动在一起,为期7天的悼念活动,累计参加悼念的各界群众达5万人以上,收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给先生送来的花圈、唁电、挽联、挽诗、挽词等共410多帧。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送的挽联是“英雄不死,永志人心”,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发来唁电是“惊悉寿慈先生惨遭毒手,无任痛悼,特电致唁,并望节哀!”西南军事联络员陈又新将军在前往吊唁时,对卢焘儿子卢慈仪说:“我离开北京随军南下之前,朱总司令曾面示,贵阳解放后,要首先拜访卢焘先生,向他问好,有关贵州及西南事务,要多与卢焘先生商量。孰料,我到马场坪时,就听到卢老先生遇害了,心里非常难过。”
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卢焘先生的丰功伟绩,1985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在先生的牺牲处公路北面动工兴建了一座占地约14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六角纪念亭,亭前两边柱子书写着朱德原送给先生的挽联,亭檐下写着“卢焘先生蒙难处”,亭中立着一块约1.3米高、1米宽的石碑,碑文由中共贵阳市委第一任书记兼市长、时任贵州省副省长秦天真撰写,碑文上方用阴刻大篆写着“浩然正气”4大字,下方正文为先生简介。2004年,由于公路和街道的扩建延伸,蒙难处纪念亭迁移到现在的公路南面云贵山山脚下,以山为壁,紧靠大街人行道,占地约30多平方米,亭高5.4米,宽3.6米,亭上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亭内除保留原纪念碑外,东西两壁还增设陈列了卢焘先生及家人的8张大幅照片,亭门外左侧分别立有“爱国主义教育点”和“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块大理石碑。而原亭址在公路中间的隔离带里仅存一块“卢焘先生蒙难处”的石碑。
站在亭前,一阵寒冷的山风习习吹来,望着眼前南来北往的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不禁浮想联翩,仿佛看到先生正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从前面经过,他那从容威武的高大形象,好似时刻在守护着贵阳的北大门,永远见证着这座高原城市的繁华与荣耀……
接着,我们来到了位于观山湖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一座小山坡上的卢氏陵园凭吊。
卢焘先生与家人照
屹立在半山坡上的陵园大门,高约15米、宽约10米,横额中书写着“卢氏陵园”4个大字。在陵园大门的左边坡半墙上,镶嵌着一块闪闪发光的铜制匾牌,上书“卢焘墓”“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观山湖区委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我们进入大门,走过一段平路之后,又登上百级台阶,便看见一座非常醒目的青砖红瓦的凉亭。凉亭外的边墙上,刻写着卢焘先生的生平事迹。再上去一个转弯道,即到达坡顶上的陵园。偌大的陵园,轻雾缭绕,环境清静幽雅,古树参天。
陵园占地约3亩,园内全部铺上大理石地板,卢焘先生墓及其母亲墓、夫人墓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墓后砌有3米多高的围墙,墓前是数十亩平坦开阔的耕地。墓南面一侧还有一座气宇轩昂的大凉亭,专供给前来瞻仰凭吊的人们小憩。墓北侧立有3块大石碑,分别刻有朱德、李济深、杨勇、苏振华、陈又新、陈曾固、秦天真等人悼念先生的唁电、挽联,先生墓简介以及“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墓前北角还摆放着两组雕龙画虎、工艺精湛的大石桌石凳。
在陵园内,我们听取了观山湖区委统战部的同志对先生的事迹和陵园的来历所作的介绍。
卢焘先生自从1913年随滇军入黔至1949年11月14日为革命牺牲的36年间,从大队长到黔军总司令到省长,一生为国为民,办实事做好事,深得贵州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卢焘牺牲后,先葬于贵阳市大西门外金锁桥北侧其母亲墓地“慈母园”﹙今贵阳市妇幼儿保健院﹚内。1956年,由于城市扩大,贵阳市人民政府将卢焘先生墓及其母亲墓一同迁往离贵阳市城区40多公里外的贵遵公路旁的老阳关果木场内,修建了“卢氏陵园”,又称“卢焘烈士陵园”。2006年,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卢焘烈士陵园”迁至今址,从市区有公交车直达陵园大门街边。2009年,为了配合全国发展红色旅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辽宁省大连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华英烈墓》一书,该书所记叙的英烈,为1840年至1966年的127年间,从无数的革命先烈中选出的123位代表,共收录的英烈墓有111座,其中卢焘墓也被收入其中。
6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卢焘先生予以了高度评价,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卢焘为革命烈士,同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也将卢焘确立为中央立传烈士。
我们伫立在先生墓前,向先生致三鞠躬默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