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天津城市雕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鹤
就总量而言,天津城市雕塑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其中不乏精品,但大多数雕塑在艺术界和媒体报道中知名度有限。城市雕塑发展中的问题折射了现实需求与建设机制、艺术规律与实际认知、雕塑推广与公众艺术教育等诸多矛盾。为推动天津城市雕塑艺术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同类城市的先进经验,立足天津经济基础与文化环境,通过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系列举措,从制度环境建设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入手,标本兼治,推动天津城市雕塑艺术发展。
天津城市雕塑发展现状对策
在中国,城市雕塑主要指室外开放空间中的较大型雕塑艺术,其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城市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天津有着辉煌的近代历史,有着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教育、文化积淀,在国家新的发展规划中又被赋予重要地位,自然产生了对高品质城市雕塑的强烈需求。如何看待天津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衡量天津城市雕塑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地位,这需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并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客观评估天津城市雕塑建设取得的成就,辩证分析存在的问题表象及本质矛盾,立足天津经济基础与文化环境,通过管理、教育等社会层面的系列举措大幅提升天津城市雕塑建设水平,并从制度环境建设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准确评估天津城市雕塑发展现状,既需要量化数据的支撑,又需要实地调研的反馈。应该说,天津市有着通过高水平城市雕塑建设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现实需求,也具备发展一流城市雕塑水平的经济实力和创作力量。从总量增长等指标看,改革开放后的天津城市雕塑建设取得显著发展,这是不可忽视的成就。
总体而言,天津城市雕塑的发展具有不温不火的特征:既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质疑和巨大争议的作品,也没有产生恶劣影响的作品或事件。这或许值得欣慰,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天津城市雕塑缺乏亮点,能够深入天津城市文化、得到天津公众极大认可并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作品总量有限。下面从总量、知名度、法规环境建设和人文舆论环境四个角度来评估天津城市雕塑发展现状。
其一,总量稳步增长,但过度依赖项目拉动机制。
总量是考察一座城市是否具有悠久的城市雕塑传统和深厚的城市雕塑文化的首要依据,较大的总量也是诞生少数精品的重要基础。职能部门进行的城市雕塑普查,可以准确量化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城市雕塑总量的增长情况。天津市规划局在2003年、2005年和2009年组织了三次城市雕塑普查,调查结果显示,天津中心城区城市雕塑共约400座;滨海新区成立后还未进行系统的城市雕塑普查工作,在数量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在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城市雕塑统计基础上的不完全统计表明,滨海新区有各类城市雕塑100座以上;以上统计未包括武清、宝坻、蓟县等区县的城市雕塑数量。基于上述统计,截至最后一次系统性城市雕塑普查时,天津市共有城市雕塑600余座。横比来看,与北京2012年的2512座、上海2003年的1037座这样的国内领先水平尚有很大差距,但高于重庆市2010年主城区300余座城市雕塑的数量。就总量而言,天津的城市雕塑在国内大城市中属于中等水平。
天津中心城区城市雕塑发展的历程带有鲜明的项目拉动特征,即伴随着几次大的市政建设高潮而阶段式发展。比如,海河雕塑园就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第一次市政建设热潮中;1995年,为迎接第43届世乒赛,在体育馆和市内多个重要节点设置“斗转星移”等城市雕塑;跨入21世纪后,为纪念规模宏大的危改工程,市内六区又几乎同时开工建设危改工程纪念碑,等等。但项目拉动性建设模式无法形成一个长效稳定的机制,这是天津城市雕塑建设与海内外高水平城市相比的不足之处。
其二,出现部分知名案例,但平庸之作仍占绝大多数。
在总量之外,最能直观说明城市雕塑质量的因素之一是知名案例数量。人们提到雕塑之都巴黎,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凯旋门上慷慨激昂的“马赛曲”、宏大壮伟的“共和国的凯旋”;提到布鲁塞尔就会先想起“小于连”;提到圣彼得堡就会想起“彼得大帝纪念碑”。在这一点上,天津市不但与北京有很大差距,即使和兰州、济南、长沙等省会城市相比也有很大不足。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渠道评估城市雕塑的知名度:视觉形象是否被其他媒体广泛转载;是否有文字系统加以介绍;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现代性和时代性;是否得到所在地居民的强烈认同。
以上述几个指标衡量,在国内艺术界知名度最高的天津城市雕塑是由王之江先生设计、落成于海河雕塑园内的“说相声”,可惜在新一轮海河改造工程中其被迁移,至今下落不明。此外,通过主管部门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部分天津城市雕塑精品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天津城市形象。如泰达新区城市雕塑群,由于在选题论证、创作施工和后期管理中的准确定位与精益求精,其内容与形式上体现出的一系列特性,与滨海新区已经具备并正在着力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气质高度契合。此中,首推位于泰达大道的“垦荒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五周年纪念碑)。其碑身采用经抽象化变形的垦荒犁整体造型,碑身主体与两侧副翼成三角拱立之势,高低错落富于层次感,体块浑厚有力,色彩对比鲜明,碑身上镌刻邓小平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象征着泰达人顽强的奋斗精神与开发区的远大前景。位于第二大街与黄海路交口的“五洲擎天”,是为纪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十周年而创作,不计基座高度达60米,建成十余年来一直是开发区当仁不让的地标性景观。这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天津城市雕塑建设的最高水平,也是滨海新区城市文化传承和开拓创新成就的集中体现。
诚然,天津出现了少数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城市雕塑,不过必须注意到,其他大多数雕塑虽没有显著的美学质量问题,但无论在国内艺术界还是在媒体领域均知名度有限,也没有令周边居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其三,机构法规基本配套,但执法不严现象依然突出。
城市雕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只是体现城市雕塑成就的有形因素;相关专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的成立,以及相应法律、规划、行政管理办法的颁布,是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的无形保障。在管理方面,天津市于2007年颁布《天津城市雕塑管理办法》,规定了城市雕塑建设的主管部门、建设流程和保护程序等,为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提供了法规保障。随着城市雕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天津还开展了城市雕塑规划的系统编制工作,如《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10—2020年)》通过城市雕塑布局系统化等手段保证城市雕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在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城市雕塑建设的科学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等专业机构的成立,为城市雕塑发展提供了技术咨询方面的支持。
虽然法规、机构均已具备,但在城市雕塑建设的具体管理中,不按法规办事的现象却相当突出,缺少对企事业单位和市以下的区、县、乡、镇各级政府建设行为的有效监管。目前,天津城市雕塑领域引起非议的大多数案例,大都是部分企事业单位自行投资建设的带有城市雕塑属性的艺术品。如空港物流加工区的一尊通体红色、用大直径管材直接扭曲成型的雕塑,就没有经过报批和艺术家创作,而是由园区自行加工,艺术质量不佳。对已有雕塑的管理也存在漏洞。如原位于南京路沿线的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管理部门为了创收,在其上安装平台以放置轿车作为商业广告之用,并收取费用,这无疑属于严重损害雕塑家著作权的行为;该雕塑后来也被移除,不知所踪。此外,还存在海河雕塑园、青少年活动中心雕塑群等作品在改造中彻底消失等问题。后期管理养护机制不健全,建成的城市雕塑缺乏妥善保护,这些现象不但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天津城市雕塑追赶国内外高水平的努力。
其四,公众认同大幅提升,但仍未孕育成熟的鉴赏群体。
通过多年建设与培养,多数天津市民对城市雕塑有了基本的认识,对通过城市雕塑改善生活空间品质有了基本的认同。但从诸多方面客观评估,天津市民的雕塑艺术知识普及程度仍不够理想,未能培养起一个成熟的高水平城市雕塑鉴赏群体。这既与当前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机制中市民参与不足的大环境有关,同时也涉及天津以工商业立足的传统,以及由此导致的高雅艺术氛围不够浓郁。缺少高水平城市雕塑鉴赏群体会造成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是难以形成良性舆论环境,降低了城市雕塑建设活动的效率,因为城市雕塑建设活动大众化是当代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其次则是增大了保护难度,造成破坏行为屡禁不止,因为没有市民的普遍认同,就无法形成有天津特色的、懂雕塑爱雕塑的文化氛围,这不利于天津城市雕塑的长远发展。
要解决上述天津城市雕塑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这里试从五个方面对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矛盾做出分析。
第一,成就和矛盾并存的现状与北方经济中心地位间的矛盾。
天津作为四个直辖市之一,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又被国家定义为“北方经济中心”,本身就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优势。需要看到,城市雕塑作为文化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建立于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国内经济强省、强市都注重城市雕塑建设,并利用优秀的城市雕塑提升知名度,吸引人才,强化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津城市雕塑经典作品数量不足、缺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品、现有作品保护力度不够等现状,与天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对天津市的高层次发展定位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天津城市雕塑必须加快发展,在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一矛盾。
第二,对城市雕塑的旺盛需求与建设机制相对滞后间的矛盾。
天津市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高水平城市雕塑的旺盛需求。而当前天津城市雕塑建设过于依赖项目拉动,而没有形成如美国“百分比”艺术计划那样成熟、高效的机制,无法在不依赖政府决策和重大项目的情况下运转,因此尚无法有效满足这一需求。美国“百分比”计划由联邦政府发起,要求在所有联邦建筑工程中都以1%的资金投入公共艺术,提供了雕塑艺术建设资金来源的机制化保障;同时,建立艺术家档案库,以保证资金被用于扶持有潜质的艺术家本人,成立包括政府官员、艺术家、建筑师、评论家和社区代表在内的跨学科、多元化评审委员会,以保证评审意见的公正和全面。这些机制性因素综合作用,造就了美国当前公共艺术繁荣发展的局面。
如上所述,对城市雕塑的旺盛需求和建设机制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天津城市雕塑持久健康发展、追赶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主要因素。只有在今后的城市雕塑发展制度环境建设中,改进相对落后的项目拉动机制与个案操作模式,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公平、成熟、高效的建设机制,才能逐步化解这一矛盾,满足对城市雕塑的旺盛需求。
第三,城市雕塑自身艺术规律与职能部门认识误区间的矛盾。
城市雕塑兼具艺术创作和工程项目的双重特征,因此城市雕塑的建设与管理必须遵循艺术规律,但目前天津城市雕塑建设与管理的职能部门对城市雕塑基本规律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重建设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很多城市雕塑在后期管理中被不适当地迁移。比如原位于新华路与南京路交口环岛的城市雕塑作品“心心相映”,这件作品为了适应环岛雕塑的环境特征——欣赏者来自四面八方且多位于交通工具内而无法细细欣赏,故选择了轴对称的抽象造型。但是,由于该环岛一度准备拆除及其他原因,这件雕塑被迁移至海光寺对外经贸大厦前,但其尺度与造型完全不是为这样的环境所设计,所以显得十分不协调。
重进度轻质量的问题也屡有发生。需要看到,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兼具艺术创作和工程属性的特殊艺术形式,一旦落成,影响极大,因此通常需要周详的论证过程、反复推敲的创作过程和精益求精的制作过程,这是其不可违背的规律。如果说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纪念碑”用时12年、美国“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用时18年的例子都太过久远,那么,20世纪90年代,英国艺术家罗伯特·格伦(Robert Glen)在接到世界最大的群马雕塑群——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野马”的委托后,用整整一年的时间阅读历史书籍和查找资料,研究分析野马的形态和特征,并挑选世界历史最悠久的铸造工厂——英国莫里斯工厂施工,待落成时已经过去整整八年。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当前整体上处于赶超阶段,各领域往往倾向于快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大环境下,天津城市雕塑的发展也不能独善其身,在招标和建设中经常限定时间,片面要求在某一节点前竣工,没有留给雕塑家反复钻研、完成精品的充裕时间。这都属于城市雕塑建设客观规律与职能部门认识误区之间的矛盾。
第四,城市雕塑建设活动推广与公众艺术教育不足的矛盾。
城市雕塑建设走向开放,更多征询公众意见,是大势所趋;但中国社会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相对)长期发展滞后导致的公众艺术修养底蕴不足,却成为这一趋势的制约。在艺术教育中,城市雕塑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更是远远滞后,这直接导致对城市雕塑选题、评论热情很高的公众难以客观、准确地触及真正问题,无法通过公示机会准确地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建设方。虽然城市雕塑建设管理职能部门已经开始通过举办展览、开设讲座等形式促进城市雕塑知识的普及,但由于受众有限,导致普及面过窄。相比之下,日本作为现代雕塑领域的后起国家,高度重视向民众普及雕塑知识的工作,除传统的媒体介绍等手段外,还通过雕塑大赛的机会,邀请市民参观雕塑制作现场,与雕塑家互动交流,提升了市民对城市雕塑艺术规律和运作流程的认识,成功营造出爱雕塑、懂雕塑的社会风气,为日本城市雕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由此可见,只有全社会形成联动机制,不同机构、部门、个人都投入这项工作,才能使公众的城市雕塑鉴赏水平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从而适应城市雕塑建设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在发展中化解城市雕塑建设活动推广与公众艺术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
第五,单一刻板的城市雕塑概念认识与日趋多元灵活的城市文化需求的矛盾。城市雕塑是中国所独有的称谓,由于相关理论研究的匮乏和科学普及活动的滞后,相当一部分立项者甚至设计者认为城市雕塑即等同于纪念碑。因此,中国城市雕塑与国外同类雕塑相比,普遍尺度更大,且多与广场一体化设计并永久性安装。因此,一旦出现公众严重质疑或周边环境变化等情况,就要被迫拆除,又难以找到合适地点收藏或异地布置,造成城市雕塑严重短寿的现象。实际上,现代城市对立体造型艺术的需求灵活多样,尺度可大可小,也不一定固定安装,由于各种因素退出城市环境后,可以很方便地由艺术家回购,或由博物馆收藏,避免了资金损失和著作权侵害。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刻板的城市雕塑概念与城市文化多样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制约天津城市雕塑建设水平提升的瓶颈,亟待解决。
要想解决问题,短期内提升天津城市雕塑建设水平,必须在准确评估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主要矛盾,从制度环境建设和具体实践手段两方面入手,力争建设有天津特色的高水平城市雕塑发展道路。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天津城市雕塑发展中已经有很多正确的举措正在实施,比如城市雕塑规划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雕塑与城市的契合度。同时,与国外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级雕塑家开始在天津留下作品。国家艺术基金已经于2014年成立,并编制相应规章和管理办法,从第一批开始对创作、传播、交流人才和机构进行资助,今后必然会将资助范围扩大到城市雕塑艺术上来,形成机制化平台,帮助更多有潜质的新人崭露头角。上述正确的方法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即使出现短暂挫折也不应动摇。当然,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解决矛盾的同时必须警惕出现新的矛盾。比如,现有城市雕塑规划在提升城市雕塑与环境契合度的同时,是否会成为部分地区雕塑数量快速增长的推手?借助行政手段强化城市雕塑领域管理,是否会产生对行政手段的依赖,从而进一步妨碍艺术规律发挥作用?
二是要转变错误的观念。从管理上说,应当转变将城市雕塑等同于建筑或绿化工程的观念。否则,只接受公司招标,导致了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活跃在城市雕塑领域的怪现象,真正有潜质的雕塑家反而得不到资助和扶持。而海外经验证明,只有以艺术追求为目的、艺术风格鲜明并具有号召力的雕塑家,才是推动城市雕塑水平提高的关键。其次,需要转变城市雕塑就等同于纪念碑,应该配套相应广场,追求尺度、高度,追求永久性的材料和工艺的认识。事实上,美国、日本的经验都已证明,无基座的甚至跨越交通流线的公共艺术更节省空间,更受公众欢迎;更小的尺度除了有利于节省空间,还具有易于搬迁收藏的优点。法、德、意等欧洲国家还将公共艺术与活动、行为结合起来,不追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的永久性存在,从而使城市空间变成富于流动性的美术馆,提高了文化建设的效率,降低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再者,从主管部门、艺术家到媒体、公众,最应当转变的是缺乏耐心的观念。既然当代城市雕塑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急功近利造成的,那我们的解决方案同样不能是过于急切的,比如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或许应更多地让客观艺术规律发挥自身优胜劣汰的作用。要知道,罗丹创作“巴尔扎克”曾遭遇激烈抨击,委托人退稿,最终经过近四十年才落成;同样是法国艺术家,布朗创作于王宫广场的“条纹柱”刚落成时,有超过90%的受访公众都认为它破坏了传统建筑,主张将其拆除,但十年后则是主张保留的公众超过了90%。
三是要抓住核心观念。城市雕塑建设的具体机制、工艺细节都可以大幅借鉴海外先进经验,但是要注重城市雕塑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城市雕塑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宣传社会正能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点这一核心观念不动摇。
四是整体支持要跟上。在注重城市雕塑领域改革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舆论氛围、法律环境的改善,以作为对雕塑建设领域改革的整体支持。比如,不尊重知识产权,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城市雕塑领域,也同样出现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领域。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整体改革的推进。另外,不能忽视社会整体文化建设对城市雕塑创作的支持。优秀的城市雕塑很少是孤立出现的,而是依托于涵括文学、思想、科技、经济各方面的社会整体系统而存在。哥本哈根“海的女儿”首先是依靠安徒生的童话扬名,布鲁塞尔的“小于连”也是如此。许多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又通过文学、影视进一步传播,如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根据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纪念碑”创作脍炙人口的《青铜骑士》,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因此,社会、媒体在批判问题的同时,也应注意对优秀城市雕塑的宣传,注意保护雕塑家的创作热情,近日举行的“十大正能量城市雕塑”网络评选就是一个开始。当然,这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指望就在一两代人中实现,而且需要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带动。
五是探索城市雕塑“退出”机制。美国、日本等城市雕塑发达的国家也存在劣质城市雕塑的困扰,并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城市雕塑退出机制,如美国的多学科背景评审小组的综合审议,如日本用集中退出城市空间的城市雕塑组建雕塑公园。天津城市雕塑的发展同样不能被部分劣质雕塑所束缚,需要对那些由具有城市雕塑创作资格的雕塑家创作的、有艺术主题和艺术独特性、著作权得到保护的城市雕塑加以认定。在这一过程中,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劣质城市雕塑加以拆除。这一解决方案有赖于城市雕塑普查数据的详尽、城市雕塑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城市雕塑知识的科学普及。
首先,借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雕塑跨区域统筹规划。
当前,大多数城市雕塑规划都以城市为基本范围进行编制,在布局空间上普遍具有围绕“点、线、面”即“雕塑景观区、雕塑景观带、雕塑景观节点”做文章的特点。“点”即单一的节点,主要指根据周边硬环境与软环境特征设置装饰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和纪念性雕塑。总体来看,当前的城市雕塑规划通过“点、线、面”的空间布局设定,使每座城市雕塑建设案例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与其他待建或已落成城市雕塑产生了重要的联系,使城市雕塑与环境更为契合。但是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当前城市雕塑规划基础理论的趋同性,使得具有不同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的城市在今后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上容易呈现“同质化”,影响城市雕塑地域特色的形成。因此,今后的城市雕塑规划应该打破城市的局限,更多实施跨区域统筹,使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呈现错位发展,以更好地彰显自身特色。
在这方面,正在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应当有机会成为城市雕塑规划跨区域统筹的试点,一旦成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相邻省、市之间存在的重复建设现象。举例而言,北京作为国内文化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在雕塑公园的建设上处于领先位置,但是近年来以玉泉路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为代表,这些公园普遍出现不能保证客流量、无法实现以艺术养艺术的盈利模式的经营危机。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雕塑公园建设规模对于北京市的艺术需求而言已相对饱和的结果。如果同类雕塑公园能够借助跨区域规划,均匀落户在津冀,就可以从更广的视角以更合理的方式配置资源,避免类似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这样的情况发生。这种资源的溢出效应与共享结果,势必会对天津城市雕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推动海河沿岸雕塑公园建设,建设文化名河。
纵观世界名河,都在沿河景观带中布置有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优秀雕塑或其他公共艺术品。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承载着一个城市、一条历史名河的文化内涵,也为景观绿化带增添更多视觉焦点,甚至可以使交通流线更为丰富顺畅。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意蕴。其下游原本存在1986年落成的带状雕塑公园,里面有包括天津美术学院王之江先生的作品在内的诸多优秀雕塑,题材丰富,形式优美,与林荫、花坛结合得也相当得当。可惜这些雕塑在海河沿岸改造中消失了,许多优秀作品下落不详。改造后的海河沿岸主要为硬铺装,除了部分桥梁上和少数几个节点,大多缺少令人印象深刻,能够深入反映天津精神、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这与海河景观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世界名河的宏大目标极不相称。因此,应当将城市雕塑建设作为提升海河知名度的重要切入点,重点建设体现天津文化精神中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的、在形态上符合沿河雕塑要求的高质量城市雕塑。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使海河沿岸景观带中的城市雕塑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要达到这一艺术效果,需要决策层、建设方、学者和艺术家的通力合作。决策层应当意识到城市雕塑在提升海河景观带文化内涵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资金配套上予以支持;学者应当深入挖掘天津历史文化内涵中的方方面面,帮助艺术家寻找富于表现力的素材;包括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在内的建设方,应当在规划和初步设计阶段就与艺术家合作,确定适于放置雕塑的重要节点。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也已证实,只有艺术家的早期介入,才能使城市雕塑避免由于选址不当造成的不利影响,产生最大的艺术表现力。
城市雕塑在海河沿岸景观带中的成功布置,将真正起到提升所在地文化层次的作用,成功反映天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为将海河——天津的母亲河建设成为世界名河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将是快速有效提升天津城市雕塑发展水平的良好切入点。
其三,推动滨海新区城市雕塑探索,鼓励先行先试。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经验证明,城市雕塑建设水平的提升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决心,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具体探索创新。日本“宇部模式”和“仙台模式”都是地区自治团体的创新获得成功,进而普及全国,甚至成为日本特色。因此,应当鼓励天津不同地区进行城市雕塑建设和管理的先行先试。滨海新区,特别是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历史包袱小、人口教育水平高等特点,在城市雕塑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滨海新区城市雕塑建设的步伐,允许滨海新区进行公共艺术建设新型机制的探索。成功了要奖励,失败也应被允许。近年来,天津泰达基本建设中心重建了有邓小平同志题字的“垦荒犁”纪念碑,并通过交通设施改造保护了泰达开发区的象征“五洲擎天”,就走出了一条综合改造与异地复制相结合的城市雕塑科学管理维护之路。相关经验应当首先在天津其他区域推广,以改善城市雕塑后期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天津城市雕塑管理的科学模式。
其四,抓住后发优势,推动生态城市雕塑建设。
近年来,建设生态文明逐渐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深介入城市社会系统与人工系统,自然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
这一趋势对当前城市雕塑建设密度还不大的天津市有利。天津完全可以抓住后发优势,果断将解决当前城市雕塑领域问题与新兴生态城市雕塑发展结合起来,将该领域改革的终极目标定为在尊重艺术内在规律前提下循序渐进建设,为子孙后代建设符合后代审美观念的城市雕塑留出空间,实现代际公平原则。同时,在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土地占用、降低材料使用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王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lutions of Tianjin Public Sculpture
Wang He
The number of city sculpture in Tianjin ranks middle in China.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some masterpieces among them,but most of them are not well-known in the arts circle and less reported by media.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sculpture reflec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urrent requirement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between arts rules and current cognition,between sculpture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 arts education,and other factors.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ianjin public sculpture,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advanced experience from the counterpar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ianjin,city sculpture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in management,education and other fields,and through the perfection of constructive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operations.
Curr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Public Sculpture;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