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谨
文艺评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摘录)
◎傅 谨
文艺评论是干什么的?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说文艺评论指导创作,坦白说我对此不抱希望。做文艺评论是跟人分享我们的感受,只不过我们比普通观众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思考,仅此而已。但是还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即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张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构起到重要作用。当时,以阶级斗争理论来简单批判戏曲的文章占据了大多数,大批戏曲面临被封禁或修改的危机。比如清官戏《秦香莲》,老百姓怎么能把希望寄托于封建官僚身上呢?老百姓应该奋起反抗才对。这时,张庚及时地从苏联文艺理论中找到了“人民性”概念,为传统戏曲找到了合法性,以人民性的角度来看,人民喜欢的东西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应该被新社会接受,因而大批剧目得以保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传统戏讲忠孝节义,保留下传统剧目,也就保留下了传统中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传统戏曲直接面临冲击。传统戏曲的存在还有没有意义?是不是要用现代派艺术来代替它?张庚、郭汉城一代人做的另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设立梅花奖,推出了张继青。她是一个老老实实跟着老师唱戏的人,没有新剧目,不知道新名词,但一到舞台上,立即光芒万丈。这让相当一批演员看到,原来把传统剧目演好,也会得到国家的认可。
我们认为传统戏曲有很多缺点,从50年代就拿着放大镜看传统戏的糟粕,实际上,老百姓爱看的还是传统戏。比如《四郎探母》,从晚清就开始批判,从来都是箭靶,无数人想改,怎么改不好呢?为什么没有人探讨一下它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呢?它把所有人生最困难的选择都集中到一个不像英雄的英雄身上,每一场都是两难选择,逼他表态。黑格尔说,悲剧是两种合理的价值发生冲突不能两全。另一方面,它的每一个唱腔都不一样,它的音乐的设置,它对西皮板式的灵活运用,没有人能超过。
戏曲界问题很多,包括大部分传统剧目没有继承下来,三分之二的传统戏已经被丢掉了。尽管文化部门发掘、记录和保存了一批传统剧目剧本,但是也只是抄了下来,现在很少人去翻,依旧尘封。抄下来不是继承,没有在舞台上表演。面对传统剧目的大量丢失,和传统表演水平的下降,继承传统非常重要。现在热衷创作新剧目,一是大环境需要,二是一演经典剧目就露怯,他们不敢,于是以创新为幌子,来回避在前辈面前自身的不足。创新容易,继承困难。
我有一个跟前辈不一样的判断,80年代戏剧市场滑坡,很多人觉得只有创新才能有市场。在我看来,传统剧目至今依旧是戏曲市场的支撑。比如京剧张火丁有市场,就是因为唱老戏。有人说演员拼到最后是拼文化,这有道理,但最后才是拼文化,一开始还是要先练好功,练功比读书重要,梅兰芳成为大师不是靠读书,而在于对传统的全面把握。要继承传统,要立足于艺术本体,艺术的本体是什么?是四功五法,是练功。
文艺评论做好引导很重要,我们有这样的责任,用正确的判断,让我们的演员观众知道什么是好的,让社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让民族艺术永葆青春,可以让世界惊艳。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摘录:何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