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树华
明清诗话中的杜甫称谓述论
洪树华
称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在明、清诗话中,唐代诗人杜甫的称呼多达34个,这些称呼隐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信息。其中尤为人们注意的是杜工部、老杜、杜老、杜公、杜子、杜圣等称呼。这些称呼是后人(学者)对杜甫有礼貌地使用尊称,反映了后人对忧国忧民的杜甫的敬仰与尊重。
杜甫;称谓;称呼;明清诗话;文化信息
称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关于称谓,王琪说:“所谓称谓,是表示人的身份、地位的具体命名,是标志性符号。”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能没有称谓。简而言之,称谓“就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称谓与称呼有无区别?有的学者认为,称谓与称呼无多大区别,是近义词。在指某一具体称呼时,多用“称呼”;在泛指多种称呼时,多用“称谓”。袁庭栋还列举了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的各种称呼,其中就列有杜甫的各种称呼,他说:“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又叫杜子美、杜陵、杜少陵、少陵野老、杜拾遗、杜二拾遗、杜工部、老杜。”然而,笔者查阅了《全明诗话》、《清诗话》及《清诗话续编》等文献材料,发觉杜甫的称呼并非只有袁庭栋所列的9个(含杜甫)。据笔者综合统计,明、清诗话中,杜甫的称呼共有34个(含杜甫),如: 杜子美、子美、杜陵、杜陵氏、杜少陵、少陵、少陵老子、少陵氏、杜甫、杜、甫、老杜、杜老、杜拾遗、杜工部、工部、工部先生、杜公、杜子、杜氏、杜陵老、杜陵老子、杜陵老叟、少陵先生、杜浣花、浣花翁、浣花、浣花老人、杜陵宰相、杜拾遗、子美杜陵布衣、杜圣、杜二、杜二拾遗。笔者认为,在唐代诗人中,杜甫的称谓是最多的。袁庭栋说:“无论我们学习或研究有关过去的任何学科、任何问题,都必须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人,而每一个人又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称呼,这就会给我们的学习与研究带来若干麻烦。所以,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必须要学习了解古人的各种称谓。”他还说:“关于古人称谓问题,是我们任何一个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化问题的人都应当十分重视的问题……。”明、清诗话中的杜甫称呼多达30余个,它们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信息。本文以明、清两代的诗话作为考察唐代诗人杜甫称谓的文本材料,试图挖掘杜甫的诸多称呼,进而审视杜甫称谓隐含的文化信息。
杜子美、子美是明、清诗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称呼。就杜子美而言,如《冰川诗式》出现了有7次,《四溟诗话》也有7次,有的高达30余次,如《菊坡丛话》就出现了32次,《升菴诗话》出现了37次。考察明、清两代的诗话,杜子美、子美的称呼出现非常普遍,如《诗学梯航》(周叙编)云:“《琴操》之后,乐府继兴,由汉及唐,为体不一。汉、魏古辞,沉潜浑庞,尔雅典古。晋代之音,犹有似焉。齐、梁、六朝,绮靡雕错,夸诞矜骄。至唐之盛年,作者尤众,然皆各具一长,若杜子美之典重,李太白之豪放,白乐天之指实,温飞卿之纤秾,卢仝之怪,刘驾之悲,长吉之鬼仙,义山之风流,皆足名家。至其词语沉著,情缘周致,元微之、张籍、王建其尤也。”又《菊坡丛话》(单于编)云:“世传杜子美诗可以愈瘧。昔有病瘧者,子美曰:‘吾诗可疗之。’病者曰:‘云何?’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瘧犹故也。子美曰:‘更诵吾诗云“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持掷还崔大夫。”’其人诵之果愈。”杨慎《升庵诗话》卷九对“庾信诗”评价:“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在明代诗话中,涉及杜子美的称呼随处可见。
清代诗话也多次出现了杜子美的称呼,如《薑斋诗话》(王夫之撰)云:“始而欲得其欢,已而称颂之,终乃有所求焉,细人必出于此。《鹿鸣》之一章曰:‘示我周行。’二章曰:‘示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三章曰:‘以燕乐嘉宾之心。’异于彼矣。此之谓大音希声。希声,不如其始之勤勤也。杜子美之于韦左丞,亦当知此乎!”
杜甫被呼为“杜子美”,这与中国古代称名称字的礼俗有关。“名”是“人的乳名,汉儒认为是在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由父亲所命”。《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哭之。未名,则不哭也。”人的“字”是在有“名”之后才出现的。古时贵族男子在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取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孔疏:“故君父之前称名,至于他人称字也。是敬定名也。”又《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孔疏:“冠字者: 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从上述引用《仪礼》、《礼记》看出古人取字的真正原因: 当人成年之后,由父辈命的“名”不适合在成人之间呼唤,需要取一个供同辈或晚辈称呼的“字”,这样才表示对“名”的尊重。如李白,字太白,所以被称为李太白、太白。柳宗元,字子厚,故被称柳子厚。在各种社交场合,如果同辈之间,那么大多称字;如果晚辈在场,晚辈称长辈,不能称名,只能称字,如果直呼其名,就是失礼了。在了解了中国古代称名称字的礼俗之后,对明、清诗话中屡次出现“杜子美”的称谓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杜甫,字子美,所以被称为杜子美、子美。称杜甫为“杜子美”(子美),表明了明、清诗论家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尊重。
“杜陵”之称,在明、清诗话之中随处可见。如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云:“近体先习杜陵,则未得其广大雄深,先天之粗疏险拗,所谓从门非宝也。”“排律,沈、宋二氏,藻赡精工;太白、右丞,明秀高爽。然皆不过十韵,且体在绳墨之中,调非畦迳之外,惟杜陵大篇巨什,雄伟神奇。如《谒蜀庙》、《赠哥舒》等作,阖闢驰骤,如飞龙行云,鳞鬣爪甲,自中矩度;又如淮阴用兵百万,掌握变化无方,虽时有险朴,无害大家。近选者仅取‘沱水临中坐’,以为他皆不及,途听耳食,哀哉!”又如《薑斋诗话》卷下云:“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唯杜陵居胜,‘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柔舻轻鸥外,含悽觉汝贤’之类是也。此又与‘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更进一格,益使风力遒上。”上述所引文句中的“杜陵”,皆指唐代大诗人杜甫。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又被称为“杜陵氏”,如《玉笥诗谈》云:“杜陵氏,百代诗圣也,而犹祖杂记之说,何也?至琵琶胡语,本出乌孙,季伦创之,后世不察,竟指为一事,又可笑矣。”称杜甫为“杜陵氏”,极其少见。笔者查阅了明、清诗话,仅是偶尔一见。
同样,明、清诗话中,称杜甫为“子美杜陵布衣”,也仅一次,如《野鸿诗的》第九五条云:“太白以天资胜,下笔敏速,时有神来之句,而粗劣浅率处亦在此。少陵以学力胜,下笔精详,无非情挚之词,晦翁称其诗圣亦在此。学少陵而不成者,不失为伯高之谨饬;学太白而不成者,不免为季良之画虎。常时称誉,李加乎上者,太白天潢贵胄,加之先达;子美杜陵布衣,矧夫后起。若究二公优劣,李不逮多矣。然其歌行乐府,俊逸绝群,未肯向少陵北面。”其中“子美杜陵布衣”的称呼,“子美”为杜甫的字,“杜陵布衣”是杜甫自称,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的开头就自称:“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像“杜陵氏”、“子美杜陵布衣”之称极其少见,还有“杜陵老”,如《静居绪言》云:“仆性喜陶、杜诗,谓文章之极至,即二公之为人,亦不可仅以诗人目之也。然每以杜陵老不识栗里翁为恨。杜陵讥栗里‘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未免过矣。”不过,早在宋代,杜甫就被称为“杜陵老”。如《豫章诗话》卷一记载:“陶渊明《乞食》诗云:‘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杜子美《水上遣怀》云:‘驱驰四海内,童稚日糊口。但遇新少年,少逢旧知友。’韩文公《洞庭阻风》诗曰:‘男女喧左右,啼饥但啾啾。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山谷《贫乐斋》诗云:‘饥来或乞食,有道无不可。’《过青草湖》云:‘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忆惜上岳阳,一饭从人讨。’四公饥矣,而心有所系。”由此可知,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过青草湖》诗里称杜甫为“杜陵老”。
“杜陵老叟”称呼也极其少见,如明代诗话冯复京《说诗补遗》卷四说:“可书酒垆屋壁,鄙俗乃尔。与杜陵老叟臭味良有以也。”“老叟”是古代对年老的男人的称呼,“杜陵老叟”指杜甫。
“杜陵老子”也是偶见一次的称呼。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下三十四条:“居金陵。少多才华,晚学白乐天,好作俚浅之语,为世口实。以己壬子生,命画师作《四壬子图》。中为陶渊明,次杜子美,次白乐天,皆高坐,而己伛偻于前,呈其诗卷。余谓题罢,语座客曰:‘陶坦率,白令老妪可解,皆不足虑;所虑杜陵老子,文峻网密……’一座绝倒。”引文中的“杜陵老子”也指杜甫,这里的“老子”是尊敬的他称。
“杜陵宰相”称呼,笔者偶然遇见2次。清人徐增《而菴诗话》第二则云:“有唐三百年间,诗人若王摩诘之字字精微;杜子美之言言忠孝,此其选也。虽然,吾犹有憾焉。以摩诘天子不能统杜陵宰相;杜陵宰相不能摄摩诘天子,岂妙悟师承,诣有偏至?”唐人已有称杜甫为“诗宰相”,清人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载:“《王昌龄集》云:‘王维诗天子,杜甫诗宰相。’宋严羽《吟卷》云:‘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然此等论,必自开元以后作者,方当受其折箠使之耳。”另见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四载:“唐人谓王维诗天子,杜甫诗宰相。今看右丞诗甚佳,而有边幅,子美浩然如海。”其中“王维诗天子,杜甫诗宰相”的诗句见于《吟窗杂录》,但是不见于今本《全唐诗》中的王昌龄卷。明代冯复京对“杜甫诗宰相”一说提出了质疑,他在《说诗补遗》说:“古人或评云:‘王维诗天子,杜甫诗宰相。’杜岂可屈居王下?若曰:‘杜甫诗天子,王、高、岑诗宰相。’而以太白为客卿,如东方生傲睨汉廷,翱翔十洲者。”可见,冯复京不满“杜甫诗宰相”的说法。“杜陵宰相”称呼源于“杜甫诗宰相”,表达了对杜甫位居王维之后、唐代诗坛第二的看法。
以上提及的杜陵、杜陵氏、杜陵老、杜陵老叟、杜陵老子等称呼,都与地名有关。以地名来称呼某人,这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以地名称某人,也是一种不直接呼其名的尊称,往往可以分为以出生地、居住地、族望、做官之地来称,在中国古代,以地名来称呼某人,俯拾皆是。如柳河东,指柳宗元,因为柳宗元是河东人。河东,今山西永济县。又因柳宗元曾在柳州担任刺史,故被称为“柳柳州”。韩愈,因郡望昌黎,被后世称为韩昌黎。韦应物,因终官苏州刺史,被称为韦苏州。这些称呼都与地名有关。
在明、清诗话里,杜甫被称为“杜陵”,这与其曾居住地有关。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处,“秦时为杜县,汉时,因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杜陵东南有少陵,是宣帝许后葬地。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甫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以北、少陵以西住过,故自称为‘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或‘少陵野老’。”因此后人称杜甫为“杜陵”。
杜少陵、少陵也是明、清诗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称呼。如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云:“古诗杜少陵后,汉、魏遗响绝矣,至献吉而始辟其源;韦苏州后,六朝遗响绝矣,至昌榖而始振其步。故谓杜之后便有北地可也,谓韦之后便有迪功可也。”薛雪《一瓢诗话》第一〇条云:“杜少陵、李青莲双峰并峙。然青莲毕竟有一点不及少陵处,学者当自悟入。”又第二二九条云:“杜少陵诗,止可读,不可解。何也?公诗如溟渤,无流不纳;如日月,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无物不现,如何可解?小而言之,如《阴符》、《道德》,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所以解之者不下数百余家,总无全璧。杨诚斋云:‘可以意解,而不可以辞解;必不得已而解之,可以一句一首解,而不可以全帙解。’余谓: 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诠,自明妙理,何必断断然论今道古耶?”又施朴华《岘傭说诗》第一二八条云:“少陵七古多用对偶,退之七古多用单行。退之笔力雄劲,单行亦不嫌弱,终觉钤束处太少。”据笔者统计,《岘傭说诗》出现“少陵”称呼有40次。
需要指出的是,明代诗话中曾出现了“少陵氏”的称呼,如王世贞《明诗评叙》云:“昔者季氏旅泰山,盖夫子伤之。於乎,泰山辱也。即泰山不季氏旅,何病尊云?唐开元、大历间,诗道遘日中,而少陵氏出,湛于诗;而一时高、岑、王、孟者流,方广竞逐,各倾其人人,少陵氏……其尊固在也。宋人出,而论诗者亡虑数百千家,靡不皇皇然,首推右少陵氏,一时诸公缩焉莫抗。……”据笔者统计,王世贞在《明诗评叙》中提及少陵氏有10次。在《明诗评后叙》中云:“彼为少陵氏者何?……何舛也。一者,关中王维祯,悉反诸作,推尊少陵氏,间出章什,朝野重之。此其为道弥迩……。何者?以宛转应接,为少陵氏之旨;以棘涩粗重,为少陵氏之语。”在《明诗评后叙》中提及少陵氏共有4次,“少陵氏”均指杜甫。
另外,明诗话中还出现了“少陵老子”的称呼,如杨慎《升菴诗话》卷十二“滕王”条云:“杜子美《滕王亭子》诗:‘民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远。’后人因子美之诗,注者遂谓滕王贤而有遗爱于民,今郡志亦以滕王为名宦。……小说又载其召属宦妻于宫中而淫之。其恶如此。而少陵老子乃称之,所谓‘诗史’者,盖亦不足信乎!未有暴于荆、洪两州而仁于阆州者也。”“少陵老子”之称,指杜甫。据笔者查阅,仅见一次。这里的“老子”,不是像现在人们在不礼貌场合所使用的自称,而是他称,显示尊敬之意。
明、清诗话中,杜甫被称为“杜少陵(少陵)”,与其居住地有关。杜陵南边有汉宣帝刘询的第一个皇后许平君的陵墓,因比杜陵小,故称“少陵”。天宝年间,杜甫客居长安约十年,曾在杜陵以北、少陵以西住过,自称为“少陵野老”,如杜甫在《哀江头》诗中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后人称杜甫为“杜少陵”等,表达对唐代诗人杜甫的尊敬。
明、清诗话中,直接称呼“杜甫”的不多,如谭浚《说诗》卷中“离别”条:“杜甫有《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又《说诗》卷下:“李空同云:‘诗至唐,古调亡矣,自有唐韵可歌咏也。宋人言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矣。如黄山谷、陈后山,师法杜甫,称为大家。’”
另外,出现了对杜甫只称姓“杜”或“杜氏”的现象,如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论杜戏为六绝”条:“杜集《戏为六绝》,乃公论诗之诗,而人多不明其句法。”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七十七条:“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因类悟入。如杜律‘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又如杜五言‘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王世贞《明诗评》卷二“陈山人鹤”条:“评曰: 陈生气色高华,风调鸿爽。初法杜氏,未由点化,后入中睿,亦鲜悟解。”但是,清代诗话中的“杜氏”还有另指现象,如《围炉诗话》卷三曰:“杜悰以西川节度移淮南,温飞卿题其林亭云:‘卓氏垆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分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杜氏赠之千缗。使明人作此题,非排律几十韵,则七律四首,说尽道德文章,功业名位,必不作此一绝句。又,如此轻浅造语,杜氏亦必以为轻己。风俗已成,莫可如何也。应酬诗不做为善,不得已做之,慎勿留稿入集。”这里的“杜氏”指杜悰。
又出现了直接称“甫”的现象,如张懋贤《诗源撮要》列举《燕子来舟中》一诗后,解释:“此始见舟中所作。甫因为客于外,因见燕子而思昔在故园,燕子亦在故园。人物之情初非相逐,此合而结之。”又郭相奎《豫章诗话》卷二云:“杜审言字必简,甫之祖也,曾为吉州司户。”
需要指出的是,诗话中还出现“李、杜”并称,如杨慎《升菴诗话》卷十二“刘须溪”条云:“世以刘须溪为能赏音,为其于《选》诗、李、杜诸家皆有批点也。……须溪徒知尊李、杜,而不知《选》诗又李、杜之所自出。”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且七言成于鲍照;而李、杜才力廓而大之,终为正宗。”古人有时将两人的姓氏合称,如“韩、孟”,指称韩愈、孟郊;“苏、辛”,指称苏轼、辛弃疾。
但是,并称为“李、杜”并非只有李白、杜甫。《石园诗话》卷二云:“东汉有李、杜之称,唐之诗人称李、杜者三: 景云、神龙中李峤、杜审言,开元中李白、杜甫,开成、会昌中李商隐、杜牧之。”看来,并称为“李、杜”,至少有四种说法。
一般来说,在中国,人们之间交往,长辈对晚辈直接称呼名,同辈之间称字,晚辈对前辈称字,除非很熟的亲密朋友之间可以互称姓名,如《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三云:“唐人朋友呼名,如李诗称杜甫,杜诗称李白,不足为异。”在日常交往中,如果指名道姓称呼某人,那就是缺少教养、不礼貌的。至于上述列举的明、清诗话中出现的“杜甫”称谓,表面上似乎与礼貌没有太多联系,但是,不如称字为好,因为称字能彰显出对杜甫的尊崇。
“杜浣花”、“浣花翁”、“浣花”,这些称呼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明、清诗话中,它们极少见。以“杜浣花”称呼指“杜甫”在清人薛雪《一瓢诗话》中出现了8次,如第三条云:“作诗必先有诗之基,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忧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由有胸襟以为基。如时雨一过,夭矫百物,随地而兴,生意各别,无不具足。”又第五十五条云:“横山先生说诗,推杜浣花、韩昌黎、苏眉山为三家鼎立。余谓: 杜浣花一举一动,无不是忠君爱国悯时伤乱之心,虽友朋杯酒间,未尝一刻忘之。”
以“浣花”称呼指称杜甫的,比如清人何曰愈《退庵诗话》卷一云:“浣花诗则胸具洪炉,万类悉归陶冶,笔落处直欲摇山岳而泣鬼神。”以“浣花”称杜甫,宋人就已有这样称杜甫了,如瞿佑《归田诗话》中卷“浣花醉归图”条云:“山谷《题浣花醉归图》云:‘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能道出少陵心事。赵子昂诗云:‘江花江草诗千首,老尽平生用世心。’亦仿佛得之。”瞿佑提及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题浣花醉归图》,“浣花”,即杜甫。笔者查阅了明、清诗话,发现黄子云《野鸿诗的》出现了“浣花”8次。
然而,有题名《浣花集》的作者并非是杜甫。如清人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二云:“韦端己疏旷不拘小节,后仕王建为平章。《浣花集》十卷,其弟蔼所编也。如‘咏诗信行马,载酒喜逢人’……及《忆昔》、《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题姑苏凌处士庄》、《过内黄县》、《南昌晚眺》、《投寄旧知》、《咸阳怀古》、《长安清明》、《古离别》、《立春日作》、《寄江南逐客》、《离筵诉酒》、《台城》、《燕来》、《令狐亭》、《虎迹》诸诗,感时怀旧,颇似老杜笔力。”此处引文告诉了读者: 《浣花集》的作者是韦庄,其诗《忆昔》等十分像杜甫的诗风。由于韦诗有极像杜甫的诗风,所以韦庄之弟蔼把其兄的诗歌编集成册,题名为《浣花集》。
以“浣花翁”称呼指称杜甫,仅发现1例,如沈楙德《一瓢诗话·跋》云:“一瓢先生善歧黄之术,与同时叶香岩齐名……其所著诗名曰《吾以吾集》,大抵得力于浣花翁者居多。”翁,指年老的男子,如卖炭翁、蓑笠翁(渔翁)。所以,杜甫被称为浣花翁,也就不难理解了。另见“浣花老人”称呼1次,施闰章《蠖斋诗话》“戴笠图”条云:“西昌萧伯玉太常旧藏《杜陵戴笠图》,高可盈尺,纯用白描,而神采高寒,赵文敏笔也。……时以赵画刘、解两公题为三绝。余官湖西,从萧氏孟昉见之,赏异作诗。萧辄欲见赠,不受。及归田,再赠,始受之。时一展对,如揖浣花老人也。”与“浣花翁”一样,“浣花老人”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
“杜浣花”、“浣花翁”、“浣花老人”、“浣花”这些称呼与杜甫客居成都浣花溪有关。清人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三提及杜甫时,云:“十二月,入蜀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诗所谓‘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者也。明年,卜居浣花溪,诗所谓‘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百年粗粝腐儒餐’、‘恒饥稚子色凄凉’者也。”公元759年底杜甫到达成都,寓居成都西郊浣花寺,公元760年选择居住在浣花溪畔。另据《旧唐书》记载:“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杜甫闲居草堂,颐情养性,种竹植树,吟咏诗歌。在成都西郊,今人所见的草堂,人称杜甫草堂(又称少陵草堂),就是那时忧国忧民的诗人寓身之处。所以,杜甫被人称为“杜浣花”、“浣花翁”、“浣花老人”、“浣花”,与杜甫所居之地——浣花溪畔有关。
“老”,原是年老、衰老之意。可以在人的姓前加上“老”字,称为“老某”,表示某个年长者。在明、清诗话中,可见到“老杜”的称呼。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老杜高自许,有乃祖之风。上书明皇云:‘臣之述作,沉郁顿挫,扬雄、枚皋,可企及也。’……甫以诗雄于世,自比诸人,诚未为过。”《升庵诗话》卷四云:“此六朝诗也。七言律未成而先有七言排律矣,雄浑工致,固盛唐老杜之先鞭也。”又明代瞿佑《归田诗话》上卷:“老杜诗,识君臣上下,如云:‘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这里“老杜”称呼,就是指杜甫。称杜甫为“老杜”,在宋代就已有人这样称呼了,如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老”字也可在人的姓之后,称“某老”,如“杜老”是指杜甫。清人沈楙直《野鸿诗的·跋》说:“其大旨宗尚杜老,确有师承。亟存之,以振式浮靡,而资益风雅云。”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八三:“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又《贞一斋诗说》二十云:“乐府体裁,历代不同。唐以前每借旧题发挥己意,太白亦复如是,其短长篇什,各自成调,原非一定音节。杜老知其然,乃竟自创名目,更不借径前人。”
有时,称杜甫为“此老”,如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云:“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此着力不着力之分,学之者不必专一而逼真也。专于陶者失之浅易,专于谢者失之餖飣。孰能处于陶、谢之间,易其貌,换其骨,而神存千古。子美云:‘安得思如陶、谢手?’此老犹以为难,况其他者乎?”此处的“此老”,实是尊称,指杜甫。
“老杜”、“杜老”的称呼,都是古代对杜甫的尊称。据笔者统计,就“老杜”称呼而言,《西江诗法》、《诗文浪谈》、《千里面谈》、《闲书杜律》、《论体明辨》、《独鉴录》各出现1次,《四溟诗话》、《诗法源流》、《说诗》各出现2次,《归田诗话》、《余冬诗话》各出现4次,《南濠诗话》、《冰川诗式》各出现了8次,《全相万家诗法》、《全唐诗说》、《艺圃撷余》各出现6次,《升菴诗话》出现了5次,《逸老堂诗话》出现了9次,《艺苑卮言》出现了17次,《履园谭诗》出现了11次,《葚原诗说》出现12次,而《作诗体要》出现了32次,《剑溪说诗》出现16次,《菊坡丛话》竟然出现了51次。就“杜老”称呼而言,《南濠诗话》、《升菴诗话》、《逸老堂诗话》、《全唐诗说》、《山静居士诗话》各出现1次,《四溟诗话》、《野鸿诗的》、《剑溪说诗》各出现了2次,而《贞一斋诗说》出现了10次。在中国,“老”字用在人的姓之后表示尊称,如杜老,是指杜甫。如果用在姓之前,是对年纪稍大的人的称呼,如称杜甫为“老杜”,虽有尊称的含义在内,但是不及“杜老”的称呼更显尊重之意。
令人玩味思索的是,李白、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享年62。杜甫(712—770年),享年59。两者年寿相差3岁。为什么杜甫被称为杜老或老杜,而李白就不单独被称为李老(或老李)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诗风出发思考这个问题。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有不少诗歌表达了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诗风飘逸。然而,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诗风沉郁。“老杜”、“杜老”称呼,有尊敬忧国忧民的杜甫之意。如果称李白为“老李”或“李老”,可能会误以为是老子(老聃),因为老子(公元前580—500年),姓李,名耳,字聃。不过,“老子”在民间,非常熟悉的称呼是“太上老君”、“李老君”。在明、清诗话中,笔者未见李白有“老李”、“李老”的单独称呼。
不过,也偶见“李、杜二老”之称,如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云:“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当知神龙变化之妙,小则入乎微罅,大则腾乎天宇。此惟李、杜二老知之。古人论诗,举其大要,未尝喋喋以泄真机,但恐人小其道尔。”田艺蘅《香宇诗谈》云:“诗类其为人。且只如李、杜二大家: 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沈着,所以诗沈着。如书称钟、王,亦皆似人。”上述引文中的“李、杜二老”、“李、杜二大家”,指李白、杜甫。但是,未见李白有“李老”的单独称呼。
杜工部的称呼早在唐代就已存在了,如唐朝元稹《杜工部墓系铭序》论李、杜时,抑李扬杜:“予观其(李)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元稹《杜工部墓系铭序》的篇名就有“杜工部”的称呼,指杜甫。
在明、清诗话中,“杜工部”称呼指杜甫,如明代单宇《菊坡丛话》卷之四:“杜工部《樱桃》诗云:‘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杨良弼选述《作诗体要》“有眼体”一条,列举《奉酬李督都表丈早春作》一诗,标出作者“杜工部”。
又称杜甫为“工部”,如清代费锡璜《汉诗总说》二十一条:“乐府如《铙歌》、《饮马长城窟》诸诗,皆极顿挫,工部于此最得手。后之拟者,多直说去,便鲜意味。”据笔者统计,清人延君寿《老生常谈》出现“工部”高达36次。
值得一说的是,还有称杜甫为“工部先生”,如明杨仲弘《诗法源流序》说:“予少年从叔父杨文圭游西蜀,抵成都,过浣花溪,求工部先生之祠而观焉。有主祠者,工部九世孙杜举也,居于祠之后。”“工部先生”的称呼,是官职加“先生”,“先生”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尊称,但是“工部先生”的称呼在明、清诗话中仅出现1次。
杜甫被称为“杜工部”,与他曾经担任过官职有关。清人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三叙及杜甫时:“五十三岁,归成都草堂,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此晚年最适意处,然屈居幕下,实非其志,诗所谓‘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者也。五十四岁,辞幕府,归草堂。严武卒,遂离蜀南下。”在古代尊称的称谓中,对一些有官爵的人、有名望的人表示尊重,不直接称呼其名,而是以官衔相称。也就是说,某人担任过官职,人们就把某人的姓与官职相连,来称呼某人,以示尊敬。不过,“古人以官衔相称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二字省称。”如杜甫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被简称为杜工部,其诗文集被称为《杜工部集》。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所以被称为“王右丞”,其诗文集被称为《王右丞集》。
官称,是值得今人注意的一个文化现象。古人以官衔称呼某人,表示了对某人的尊重和敬仰。杜甫被称为“杜拾遗”,也与他曾担任过官职有关。明、清诗话中也有“杜拾遗”之称,如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云:“童给事景南过余曰:‘子尝云诗能剥皮,句法愈奇,何谓也?’曰:‘譬如天宝间李谪仙、杜拾遗、高常侍、岑嘉州、王右丞、贾舍人相与结社,每分题课诗,一时宁无优劣?或兴高者先得警策处,援笔立就,自能擅场。如秋间偶过园亭,梨枣正熟,即摘取啖之,聊解饥渴,殊觉爽快人意。或有作,读之闷闷然,尚隔一间,如摘胡桃并栗,须三剥其皮,乃得佳味。凡诗文有剥皮者,不经宿点窜,未见精工。欧阳永叔作《醉翁亭记》,亦用此法。’”杨良弼选述《作诗体要》,“各对体”一条,列举《屏迹》标出作者“杜拾遗”。文中的“杜拾遗”,就是指杜甫。
古代以官衔称人,成为一种称呼的风气。如阮籍,曾做过步兵校尉,所以被称为“阮步兵”;刘禹锡曾做过太子宾客,所以人称刘宾客。杜甫因曾任左拾遗,所以被称为“杜拾遗”,这样的称呼显示了对杜甫的尊重。
明、清诗话中,见有“杜公”的称呼。“杜公”是指杜甫。如杨慎《升菴诗话》卷一“子美赠花卿”条云:“‘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唐世乐府,多取当时名人之诗唱之,而音调名题各异。杜公此诗,在乐府为入破第二叠。”《升菴诗话》卷四:“晁以道家有宋子京手书《杜少陵诗》一卷,‘握节汉臣归’乃是‘秃节’;‘新炊间黄粱’,乃是‘闻黄粱’。……慎按,《后汉书·张衡传》云:‘苏武以秃节效贞。’杜公正用此语,后人不知,改‘秃’为‘握’。”又《升庵诗话》卷六:“杜工部《和裴迪登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云‘……还如何逊在扬州。’按: 逊传无扬州事,而逊集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早梅》诗……。杜公以裴迪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比之。”
笔者查阅了《升菴诗话》,发现有“杜公”称呼15次。另外,“杜公”称呼,也见于明、清其他诗话里。如邵经邦《艺苑玄机》云:“《小径》、《升堂》、《旧不斜》等篇,皆是促笔随意而作,而求之如此穿凿。假使杜公复起,能不捧腹绝倒?”据笔者统计,“杜公”称呼,《艺苑玄机》、《西江诗法》、《菊坡丛话》、《闲书杜律》、《野鸿诗的》各出现1次,《绝句衍义》出现3次,《诗话补遗》出现4次,而《石洲诗话》出现了23次。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在明、清诗话中可以并提,被称为“李、杜二公”、“李、杜诸公”,但是从没有单独出现过“李公”,如《诗薮》外编卷四:“《正声》于初唐不取王、杨四子,于盛唐特取李、杜二公,于中唐不取韩、柳、元、白,于晚唐不取用晦、义山,非凌驾千古胆,超越千古识。”又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云:“王摩诘《送少府贬郴州》、许用晦《姑苏怀古》二律,亦同前病。岂声调不拘邪?然子美七言,近体最多,凡上三句转折抑扬之妙,无可议者。其工于声调,盛唐以来,李、杜二公而已。”又卷三云:“予客京时,李于麟、王元美、徐子舆、梁公实、宗子相诸君招余结社赋诗。一日,因谈初唐、盛唐十二家诗集,并李、杜二家孰可专为楷范?或云沈、宋,或云李、杜,或云王、孟。予默然久之,曰:‘历观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夫万物一我也,千古一心也,易驳而为纯,去浊而归清,使李、杜诸公复起,孰以为可教也。’诸君笑而然之。是夕,梦李、杜二公登堂谓余曰:‘子老狂而遽言如此。若能出入十四家之间,俾人莫知所宗,则十四家又添一家矣。子其勉之!’”
细究起来,李白、杜甫并提为“李、杜二公”,其实在宋代诗话中就已出现了,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又《沧浪诗话·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
杜甫被称为“杜公”,与古代称呼礼俗有关。“公”,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对人的尊称。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五《公为尊称》说:“柳子厚《房公铭》阴曰:‘天子之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诸侯之入为王卿士亦曰公,尊其道而师之称曰公。古之人通谓年之长老曰公。而大臣罕能以姓配公者,唐之最著者曰房公。’东坡《墨君亭记》云:‘凡人相与称呼者,贵之则曰公。’范晔《汉史》:‘惟三公乃以姓配之,未尝或紊。’如邓万称邓公,吴汉称吴公,伏公湛、宋公宏、牟公融、袁公安、李公固、陈公宠、桥公玄、刘公宠、崔公烈、胡公广、王公龚、杨公彪、荀公爽、皇甫公嵩、曹公操是也。三国亦有诸葛公、司马公、顾公、张公之目。其在本朝,唯韩公、富公、范公、欧阳公、司马公、苏公为最著也。”据此可知,称“公”有三种情况:“尊其道而师之称曰公”、“年之长老曰公”、“凡人相与称呼者,贵之则曰公。”在我国古代,“公”用于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单独出现,如《史记·陈涉世家》曰:“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史记·留侯世家》曰:“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不过,也常用于姓氏之后,如杜甫,被称为杜公;韩愈,被称韩公,又谥号是“文”,故被称为韩文公;陶渊明,被称为陶公;欧阳修,被称为欧阳公,或欧公;白居易,被称为白公;陆游,被称为陆公;苏轼,被称为苏公。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公”还可放在人的号的略称之后,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而还被称为“坡公”。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云:“又坡公《有美堂》诗‘天外黑风吹海立’,用杜公《三大礼赋》‘四海之水皆立’可也。”这句引文中的“坡公”,就是指苏轼。称“苏轼”为“坡公”,早在宋代严羽《答吴景仙书》中就已有了:“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未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坡、谷诸公”就是指苏轼、黄庭坚等人。
在明、清诗话中,笔者偶见“杜子”之称,如《诗薮》内篇卷三云:“仲默《明月篇序》云:‘仆始读杜子七言诗歌,爱其陈事切实,布辞沈著,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圣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及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复之,则知汉、魏固承《三百篇》之后,流风犹可征焉。而四子者虽工富丽,去古远甚,至其音节往往可歌。乃知子美辞固沈著,而调失流转,虽成一家语,实则诗歌之变体也。’于麟云:‘七言歌行,惟杜不失初唐气格,而纵横有之。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李论实出于何,而意稍不同。”
杜甫被称为“杜子”,也与古代称呼的礼俗有关。“子”,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尊称。《礼记·曲礼下》“于外曰子”,郑玄注:“子,有德之称。”《春秋穀梁传·宣公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范宁注:“子者,人之贵称。”在古典文献中,称“子”大多指男子,常见的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朱子等,这些为世人所熟悉。但是,韩愈被称为“韩子”、欧阳修被称为“欧阳子”、苏轼被称为“苏子”等,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如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第八四条:“韩子高于孟东野,而为云为龙,愿四方上下逐之。欧阳子高于苏、梅,而以黄河清凤凰鸣比之。苏子高于黄鲁直,而己所赋诗云‘效鲁直体’以推崇之。古人胸襟广大尔许。”“子”在姓氏之后,作为对人的尊称。
古代人名字有反映兄弟的排行的关系,排行以数字来表示,如柳宗元被称为柳八,元稹被称为元九,白居易为白二十二,刘禹锡被称为刘二十九,张籍被称为张二十八。这些称呼都与排行有关,显示了唐代浓厚的家族观念。
杜甫被称为“杜二”也与排行有关。在明、清诗话中,有的列举了唐人诗歌有“杜二”的称呼,如清人赵执信《声调续谱》“杂言”条列举唐代任华的杂言诗《寄杜拾遗》云:“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与君别来已多时,何尝一日不相思!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阅,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清人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今观其《酬别杜二》云:‘祗是书应寄,无忘酒共持。但令心事在,未肯鬓毛衰。’《巴岭答杜二》云:‘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又可想见其爱杜之情矣。”《酬别杜二》和《巴岭答杜二》都是唐人严武的诗歌。“杜二”是指杜甫,因排行老二,所以有此称呼。杜甫又被称为“杜二拾遗”,在唐人高适的一首诗的题名就可见,如清人翟翚《声调谱拾遗》列举七言古诗时,收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杜甫还被称为“杜圣”,如清人宋大樽《茗香诗论》第四则:“李仙、杜圣固已。李则曰:‘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杜则曰:‘别裁伪体亲风雅。’遐哉邈矣!学语仙圣语,当思仙圣胸中何所有。有仙圣胸中所有,称心而言,不已足乎?”“圣”,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旧时称具有最高超技艺的人。”“杜圣”的称呼,源于杜甫被尊为“诗圣”,如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云:“初唐以后,辄吐弃之。宋人尊杜子美为诗中之圣,字型句矱,莫敢轻拟。”清人叶燮直接称杜甫为“诗圣”,如《原诗》卷三:“诗圣推杜甫,若索其瑕疵而文致之,政自不少,终何损乎杜诗?”在众多的称呼之中,“杜圣”是最崇高的,反映了人们对杜甫的极大尊崇的心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杜襄阳”、“杜员外”称呼,都不是杜甫,而指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如:“杜襄阳正伦气骨遒健,同赋敛手,佼佼庸中,翰墨无功,终沦平钝。”“陈拾遗、杜员外二家近体,以气韵为主,不作雕镂。予取陈《晚次乐乡县》、《度荆门望楚》、《送魏大从军》,杜《咏终南山》、《宴郑明府宅》、《早春游望》、《过郑七山斋》、《送崔融》,五言律八首。”唐初宫廷著名诗人杜审言出生湖北襄阳,因而人称“杜襄阳”,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因曾任膳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员外”,如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一诗为证。
综上所述,在明、清诗话中,唐代诗人杜甫的称呼是最多的,多达34个。这些称呼隐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信息。其中尤为人们注意的是杜工部、老杜、杜老、杜公、杜子、杜圣等称呼。这些称呼是后人(学者)对杜甫有礼貌地使用尊称,反映了后人对忧国忧民的杜甫的敬仰与尊重。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