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习仲勋

2015-11-14 03:40缪平均王彦儒
文史春秋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北局习仲勋群众

● 缪平均 王彦儒

习仲勋是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早在延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忠实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关心群众,在群众面前树立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因而受到群众的拥戴。早在延安时期,在选配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一职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要选择一位年轻的同志来担任西北局书记,就是习仲勋。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个重任。”

“永远不要脱离群众”

1942年秋召开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党组织对习仲勋与群众的关系作了精辟而生动的概括,称赞他是“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这份至今保存在习仲勋档案中的组织材料这样写道:“习仲勋是关中分区特委书记、专员及部队的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关中的党政军民,坚持保卫边区和建设新关中,曾获得显著成绩。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

1945年10月,西北局书记高岗奉命赴东北工作。在选配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主席说:“要选择一位年轻的同志来担任西北局书记,就是习仲勋。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个重任。”

1943年2月,刚上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新要求,并保证自己和地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1944年秋,在绥德地区召开的司法会议上,习仲勋发表了《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讲话,讲得很明白: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二、不当“官”和“老爷”;三、走出“衙门”,深入乡村。不仅对司法干部要求如此,其他部门的干部也要深入基层,转变作风,真正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

为了解决全区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根据冬季农闲的特点,习仲勋主张办冬学。仅1943年,全区办起冬学905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达70715人。由于不占劳动时间,冬学深受群众欢迎,成为绥德地区普及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阵地。

习仲勋一贯强调实事求是,十分注重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时常告诫部属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1945年底就任西北局书记不久的习仲勋,在布置1946年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时,就特别指出,要整顿党务,转变作风,克服脱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告诫同志们“永远不要脱离群众”。

要注意言行举止,遵守群众纪律

习仲勋真心实意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中共关中分委驻马家堡时,农民马团儿的妻子生小孩时难产,情况危急。习仲勋知道后,当即派警卫员帮忙请来医生,买了药品,使婴儿顺利出生,母子平安。马团儿一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还有一件事,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颂。当时分委机关的马匹饲养在马家堡一位聋哑人的家中,房东大嫂嫌弃又聋又哑、老实憨厚的丈夫,闹着要离婚。习仲勋得知后,一方面给这对夫妇做调解工作,一方面叮嘱分委机关的饲养员,要注意言行举止,遵守群众纪律,以免影响房东夫妻关系。共产党的分委机关书记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真正做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深深地感动了驻地群众,也赢得了群众对党的拥护。

习仲勋对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无论大事、小事都予以关心,经常教育干部、战士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严守群众纪律。

最大限度地团结最广大群众

习仲勋担任关中分委书记期间,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始,为了正确贯彻党的全面抗战的方针政策,保证关中分区民主政权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他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应形势的要求,灵活运用政策,开展各阶层的群众团结工作。

对地方知名人士,习仲勋特别注意团结他们,发挥他们在地方群众中的作用和威望为抗战做工作,先后将赤水县的士绅景玉田安排到县政府任财政科长,新正县的老中医、旬邑县的萧芝保被聘为关中分区参议员,甚至对地主、对在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供职的人员及其家属,他也说服党内同志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蒋德宽是一位颇有势力的财主,对抗日工作比较热心。但有些同志认为他靠不住,不愿意与他接触。习仲勋就教育大家:“事物是发展的,人的思想也是变化的。我们要具体人具体分析,不同事不同对待。蒋德宽虽然是地主,但他支持儿子当红军,又在物质上积极帮助我们抗日,像这样的地主就应当团结争取他们。”经过他的解释,人们的顾虑才逐渐打消了。

不能让来信来访的老百姓失望

“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是人们对习仲勋的一个中肯评价。1950年春的一天,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在西安城建国路西北局门外散步,发现有很多人提着干粮、带着行李坐在大门外边,看样子像陕北人。他急忙找来秘书问明情况。原来,解放陕北时有些农民的儿子因当兵与家人失去联系,解放后家人便跑到西安来寻找儿子。习仲勋当即让秘书通知传达室的老王:“对待乡里人要客气些,他们老远跑到西安来找儿子,我们要热情接待,让乡里人进来坐下,给他们好好地查询,一一地答复。”从此,西北局大门口正式设立了接待室。

习仲勋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认为这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1950年1月19日,他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就职讲话,题目就是《当好西北人民的勤务员》。他在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期间,还专门指定一名秘书,定期到信访接待室,协助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他说:“我们不能让来信来访的老百姓失望,必须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1954年底,西北地区来信来访反映在统购统销中食油供应紧张,棉花、棉布购销不合理,一些地方强迫命令,大吃大喝,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涉及党的农村政策,有的涉及领导机关和干部的工作作风。习仲勋认为事关重大,他让秘书起草报告,并指示一定要把农村的真实情况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但看了秘书起草的报告,习仲勋却皱起了眉头:“群众不满食油供应紧张情况的实例,为什么没有写上去?议事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秘书却显出很为难的样子。原来,群众在来信中讲了两件事情:一是有人认为,现在食油比旧社会还紧张,因而讲怪话说:“食油四两,想起老蒋”;二是反映说,有位农民赶着木轱辘大车跑运输,车轱辘因没有润滑油发出“吱吱”的响声,这位农民气得叫骂:“我都没有油吃,你还叫唤啥哩!”说完就向车轱辘撒了一泡尿,发泄对食油供应政策的不满。秘书觉得这些例子粗俗,不适合列举。习仲勋说,这两个例子,虽然有欠妥之处,但它真实反映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说服力,还是加上好。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看了报告,非常重视,立即批示有关方面尽快解决。

富平人民至今还记得1961、1962年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饥荒,要不是习仲勋及时指示,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那是1961年大年初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收到一封家乡来信。信上说:“富平灾情很重,群众缺吃少穿,难度年关。有出外逃荒的,有卖儿卖女的,更有甚者,县东北老庙有位40多岁的哑巴妇女,家人养活不了,将她推到井里去了。”关中自古米粮仓,怎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令从小就尝过饥饿滋味、又与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习仲勋寝食难安,当即将来信批转陕西省政府。接到批文,省政府立即派员调查,发现情况属实,不久就从陕北调拨了一批粮食救济富平灾区。

“我们应该与群众同甘共苦”

习仲勋生活十分俭朴,从不搞特殊,对穿衣、吃饭概不讲究。他有几套毛料中山装,只在会见外宾及参加重大活动时穿,平时就穿布衣、布鞋。内衣、裤子破了,补了再补,舍不得扔掉。平时吃饭主要是面食和素菜,如能加一碗小米稀饭、一碟油泼辣子,那就很满足了。他常说:“我们应该与群众同甘共苦,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就是将来很富了,也不应该浪费。”

习仲勋很注意政治影响,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他讨厌摆谱,反对搞形式主义,下基层调查研究,不事前张扬,轻车简从,绝不前呼后拥,尽量减少地方麻烦。

1958年9月,习仲勋去陕西省视察工作,到蒲城等县探望下放劳动锻炼的机关干部。地方干部组织群众及小学生打着小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他发现后非常恼火,严厉批评这种做法,说干部搞特殊化是不正之风,此风绝不可长;又说,他虽然“官”做大了,也只是一个人民公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何必兴师动众搞这一套。说得地方干部都不吱声,欢迎的人群也偃旗息鼓悄声散了。习仲勋走了几个县,预先打了招呼,在各地只吃地方小吃,不请客。在渭南吃了时辰包子,在大荔吃的是臊子面,在富平吃的是油饼,在三原吃的是烙馍片、稀饭。他说这些饭最合他的口味。

1961年秋天,秦腔老艺人王天民到北京治病,习仲勋派秘书张志功帮助解决他的吃、住、行问题,并找老中医给其治病。王天民在北京一住就是半年。除夕,习仲勋带上夫人和孩子到宾馆看望王天民,特意安排和他一起吃年夜饭。席间,习仲勋举起酒杯对王天民说:“过年了,你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咱们今天就在一起过年,吃个团圆饭。”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专程赶来同一位在京就医的老艺人团聚,这是王天民万万没有想到的,他感动地说:“旧社会老艺人病倒了,没人过问,只能躺在破庙里等死。今天却不同,我这个老艺人病倒了,却有国务院副总理为我寻医问药,给我拜年,和我一起吃年夜饭……”说到这里,老人唏嘘不已,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我这辈子……算是……值了!”

习近平同志在他父亲习仲勋88岁生日时,曾概括了父亲五个方面的高尚品质并表示要继承和学习,即: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三是学对共产主义信仰,四是学赤子情怀,五是学俭朴生活。习近平深情地写道:“爸爸一生一贯崇尚节俭,有时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您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文

猜你喜欢
西北局习仲勋群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习仲勋主政西北局民族统战工作述略
多让群众咧嘴笑
纪念西北局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保健工作述略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抗战时期西北局群众路线实践及启示
——以经济工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