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C919正式总装下线。在上海商飞公司的大型车间内,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穿过红色帷幕,首次从幕后走向台前。从2008年11月项目启动到2015年11月总装下线,历时整整7年。尽管下线和首飞的时间一再推延,但迟到的大飞机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场注意到,C919的机头与现役同类机型相比,少了侧面两块挡风玻璃。这种设计的机头阻力更小,也使驾驶舱视野更开阔;另一个亮点是,C919有着与波音787相似的翼梢小翼,这种气动设计技术比现役同类飞机的巡航气动效率更好。
尽管国产的大飞机只是单通道的中短航民航客机,但它的现实意义颇不寻常。能否制造和生产大飞机,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体现。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大飞机必定会成为继高铁之后,另一个被关注的“重器”。
实际上,大飞机的研制就是一个国家动员的过程。参与研制的人员和单位涉及全国22个省市区、二百多家企业,36所高校,总共参与人员达数十万人。大飞机的研制也带动了国内的相关产业发展,中国商飞选择16家跨国公司作为大型客机机载系统供应商,同时推动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组建了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的16家合资企业,通过技术转移、扩散,提升中国民航客机的产业研发与制造的整体水平。
C919在同等飞机中确有优势。在机体的材料选择上,C919 为了减轻结构重量,62%的机身采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采用先进气动布局,达到比现役同类飞机更好的巡航气动效率;采用先进的电传操纵和主动控制技术,提高飞机综合性能,改善人为因素和舒适性;采用先进的发动机以降低油耗、噪声和排放。
然而,很多人对C919的国产化率提出质疑,发动机等核心部件都是国外的,这还叫国产吗?在C919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看来,首先飞机总体方案是商飞制定的,气动外形由中国自主设计、自己试验完成,飞机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到制造全是中国自己做的。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中,类似飞机这样的庞然大物很难有一个国家独立完成。以波音747为例,它的450万个零件,来自世界上多个国家的上千个大公司和上万家中小企业。而波音生产的737,水平安定面、垂直尾翼、后机尾段、舱门、翼板、束线等多个部件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
当然,C919的不足也很明显。仅从它一推再推的首飞时间即能看出项目推进的艰难。一位商飞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飞机制造并非商飞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与中国的整体工业制造水平息息相关。
尽管C919的发动机性能先进,但空客和波音也及时对其同类机型进行了改进,空客改进的A320neo将于今年交付客户,而波音也将在2017年交付第一架飞机。这就意味着,至少要在2018年以后才能交付的C919已毫无性能优势可言。
另一个层面,商飞公司的生产能力也有待加速。以商飞公司生产的ARJ21-700支线客机为例,从2008年首飞至今,仅下线了6架,而其订单已超300架。上海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姜丽萍曾表示,C919取得适航证之后将开始批量生产,估计前期每年生产20架,之后50架/年,到2020年将把C919的生产能力提高到150架/年,ARJ21-700达到50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