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汉
一 网络媒介的“双刃剑”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上主要表现
1 网络媒介在社交领域的空间“自由”与感情“疏离”的矛盾
据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均周上网时长高达25.9小时,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约23.8%。网络媒介提供的社交平台使人与人之间无须直接面对面互动,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这种“戴着面具”的“自由”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宽松、平等的社交环境中展现自我,发挥个性,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然而,这种空间“自由”的交流方式带来的人际交往的随意性、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忽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周边人际关系的互动,产生一离开网络就“孤独”的感觉,造成现实生活上的情感“疏离”。
2 网络媒介在信息资源上的“富矿”与“垃圾”并存的矛盾
网络借助于先进的电子技术结合传统媒体俨然成为全球最宽广的信息媒介,由于网络的应用,使得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先进的科研成果、全新的思维理念等知识已经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通过这些信息资源的“富矿”能够最快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虽然信息资源的“富矿”对开阔大学生眼界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伴生的“垃圾”信息资源则成为了干扰大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这些信息主要是一些涉黄、涉赌、诈骗等低级庸俗的内容,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而言,这可能是导致其犯罪的诱因。
3 网络媒介对解放思想的“束缚”与三观“冲突”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强调认识事物的先后顺序,是遵循从头到尾的单一顺序,具有狭隘,死板的弊端,。相对于网络媒介来说,网络媒介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的认识不讲究一点顺序,是一种跳跃式的,往往通过寻求事物间种联系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了线性思维方式的弊端,有助于大学生们解放思想的“束缚”,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培养正确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上信息传播的跨国界、跨文化的状态使得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成为可能。这些思想文化、伦理观念和道德意识将通过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民族自信产生“冲突”。
此外,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了大学生的书写及表达能力,大学生“低头族”“手机控”呈上升趋势,等等,这也是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有鉴于此,拓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思政工作中如果能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免疫力以及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高校开展网络媒介素质教育的内容
学者们对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认为,网络媒介素质教育是指人们对网络基本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运用,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学习和运用[1]。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敏捷,看问题不过全面等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1 认识网络媒介,了解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对网络的使用有较强自我管理意识、对网络信息有较为敏锐的筛查和免疫能力
如前文所述,网络媒介是把“双刃剑”,只有对其合理的利用才能发挥网络媒介服务于人的最大作用,合理利用则是基于一方面对自我的管理意识,不沉迷网络,适度地接触网络,做理性的网民;其次,对网络信息,大学生们能够做到坚守“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的辨别和整合原则[2],对网络媒介的理性认识和应用,最终使得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对网络媒介信息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够做到管理自己上网的动机、时间和情绪,对暴力、虚假以及色情等不良的网络媒介信息具有较强的免疫力[3]。
2 熟悉网络媒介的传播规律和特点,能正确而熟练地创造和传播信息
网络媒介具有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多点对多点的交互性;信息无限量累积的海量性;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展现的多样性以及个人化、即时性和超文本等传播规律以及匿名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4],每个人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高校应认识到这一点,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视自身网络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用和网络媒介扮演的特色角色,进一步创造并传播出更多正能量的信息。
3 有效利用网络媒介的信息或功能,促进自身成才发展
网络互联时代,大学生不可能脱离网络媒介,因此只有合理地利用好网络媒介带来的便利,驾驭好网络信息,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网络社会竞争力。高校和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利用网络资源,增长自身的阅历,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这个大的沟通平台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促进自身的成才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制度建设,建好网、管好网。
三 对开展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针对以上提出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那么当前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应对网络媒介的能力呢?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1 完善课程设置,普及媒介教育
目前,传媒教育在大部分高校仍处于不完善阶段。据笔者调查福建省的22所高校中,有13所高校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媒体素养任选课,各高校重视的程度不一。笔者建议应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媒体素养公选课,让非新闻专业学生接受媒体素养的专业教育,其次,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在课余时间应结合大学生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丰富的媒体实践的机会。比如,宁德师范学院的非专业素质学分认定中,对学生参与校园媒体的制作,或者参与校外媒体的制作等,对学生的媒体实践的时间次数和效果进行认定,给予一定的非专业素质学分,让学生重视媒体素养。又如,扬州大学成立大学生新闻社,以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为主。定期邀请不同层次的媒体从业人员开讲座,讲课,传授经验。积极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平台,与校外媒体接洽,搭建了一个较为开阔的媒体实践平台[5]。endprint
2 健全和培养一支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队伍
媒介素养教育能否实施,得看有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直接教育者。高校应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对辅导员开展媒介素养专题培训,聘请社会上资深的媒介专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团委工作人员来开展培训,把媒介素养内化为辅导员个人素质,通过培养和提升辅导员掌握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通过这支队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质。福建师范大学在这方面进行的实践取得较好效果,中国青年报对其进行报道并引起很大的反响。福建师大“五微”“五阵地”的微博新兴媒体平台,微活动、微服务、微协会、微论坛、微文化(简称五微),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组织动员、答疑解惑、工作创新(简称五大新阵地),已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媒介实践的重要平台。以团委、学工队伍、各院系辅导员为骨干的微博管理队伍,在校、院系、年级、班级、社团五个层级推动建设600多个微博[6]。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个层次网络媒介中,不断进行媒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从福建师范大学的经验看,以学校层面重视微博媒体运行队伍专业性建设,提升辅导员自身媒介素养,鼓励辅导员积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及时引导和带动学生积极拓展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3 教学课程改革要注入媒介素养元素
多媒体技术早已进入了大学课堂,但媒体意识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严格改变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让大学课堂成为开放性的互动教学应树立新的知识观,课堂教学要发挥媒体的交流功能,呈现一种互动、开放性交流的景象。在交流、碰撞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另外,在媒介素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该课程属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尽可能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学业成绩考虑以学校评价为主,社会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特别注重社会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分类素质考核,这种由实践单位和学生自评组成,更能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
4 媒介教育形式应更具多样化
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热衷实践的特点组织策划第二课堂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校内外媒体制作过程之中。高校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模式,“网下”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在班级、共青团、社团活动等日常活动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网上”教育开设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媒体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在整个“网上、网下”媒体制作过程,有利于他们全面地学习媒体知识,锻炼媒介实际操作能力。各个环节进行媒介教育和实践,学生在其中得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得媒介素养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滨.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延边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赵占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刍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83-85.
[3]陈娟.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
闻传播,2013(4):110.
[4]甄帅.校大学生新闻社成立[N].扬州大学报,2012-
05-27.
[5]郑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J].新
闻知识,2013(4):73-75.
[6]赵金元.大理学院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0(9):77-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