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凌云
摘 要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在语言的发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隐喻以人类经验为基础,以相似性为基点,从一个简单、具体的源域通过意象图示映射到一个复杂、抽象的目标域。本文从dog在三个句子中不同的隐喻含义谈起,从语境、思维和文化等方面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并揭示其复杂性。
关键词 隐喻 语言认知 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70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aphor 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alk about Different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Dog
SHAN Lingyu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just rhetorical device, but also a cognitive style,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Metaphor of human experience as the bas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imilarity, from a simple, specific source domain mapping through images illustrating a complex, abstract target domain. From the dog at three different metaphoric sentences talk,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metaphor from context, thought and culture, and to reveal its complexity.
Key words metaphor; language cognition; context
1 隐喻认知的提出
隐喻机制的理论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词汇划分成8类,即当前性、陌生性、隐喻性、装饰性、创新性、拓展性、缩略性和更替性(altered)。虽然这种划分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逻辑标准,但开启了以语义学为基础的隐喻研究的先河。后来意大利修辞学家、哲学家安贝斯塔 · 维柯首次揭示出“语言形式是打开使用词汇的人的心灵以至于整个社会中心理、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一把重要钥匙”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语用学理论则开启了系统研究隐喻交际功能的新篇章。以dog 为例:
(1)Mike is a pet dog he keeps.
(2)The film must be a real dog.
这两个句子当中都有dog一词,其表层意思都是“狗”,但隐喻意义不尽相同。例(1)中的“dog”就是基本语义,动物属类,“狗”,主人的情感伴侣。
例(2)中的“dog” 指质量很差的物品。而这两层意义是以“dog”的字面意义——“狗”为基础的,是主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中的主观意向表达。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说话人似乎对对听话人发出“警告”或“建议”,提醒听话人这部电影或许“危险”、“劣质”,例2的语用含义是“这部电影不怎么样,不要看了。”
从以上的例子看出,学习一门语言的关键,是把语言的词、句等表层语义结构和里层概念结构匹配起来,达到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辨识目标语中的表层含义、概念隐喻和其交际中的意向图式,这就涉及到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中隐喻的认知。
2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框架
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分析研究,跳出纯语言现象的传统研究方法的樊篱。认知隐喻学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是有利的认知工具”。正如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1980)在其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肇始于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吉尔斯·弗科尼亚(Gills Fauconnier)和马克·特纳在其合著的《概念整合的原则》(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Fauconnier & Turner 2002)发展和完善该理论的框架。概念整合理论主张概念整合是一种人类基本认知机制,是基于一系列诸如类比、递归、概念包、知识框架等组成和控制(constitutive and governing)的连续性的网络结构,基本元素包括与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紧密相关的两个输入空间(input1, input2)、概念交集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交互的复合空间(blend)。
概念整合理论强调的是新颖的概念化过程。类属空间把输入空间的交集信息整合为全新的层创结构,该结构遵循自身逻辑,在固有信息及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呈现新的整合意义,或者说是预先储存的信息的映现,在源域和靶域之间完成概念整合的动态化过程。
3 隐喻的认知机制结构分析
3.1 隐喻的本质
纽马克认为,隐喻性语言占据英语语言的四分之三,有些是经反复使用已觉察不出隐喻意义的死喻,如“the mouth of a river”,有些是文体话语中的库存隐喻,还有就是说话人根据自身体验生成的创新型隐喻。无论哪种隐喻,其本质是一种跨不同概念域间的映射关系endprint
如:a莎朗·斯通承认,为了不至于扮演性感金发女郎的角色,她必须抗争。
b在经济困难时期,关闭已带来繁荣的自由贸易之门是一种本能。
在a句中,kitten(小猫)被归类为逗人喜爱的小宠物,用作隐喻常常指非常性感、乐于调情的女人。在b句中,door(门)本来用来开启和关闭建筑物、橱柜或机动车辆,这里将其含义延伸,它的隐喻含义与进入组织、获得机会等意义有关。
隐喻是用语言形式来表达超语言行为的微妙特征,纽马克(2001:85)指出,隐喻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也就是说情景因素对创造隐喻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隐喻认知的情景信息
(1)微观情景信息,即语境,包括上下文、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方式、交际者的相互关系等。语境是人们进行话语活动的依据。运用语言形式的恰当与否,能否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语境,而不是评论词语本身的优劣。根据语用学分析,语境因素参与到决定句式字面性语义内容的过程当中,承载隐喻阐释的并不是孤立的句式或句式类型,而是语境中的句式。
如马丁·路得·金在他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的著名演说中,大量生动的隐喻置于非暴力抵抗争取人权运动的语境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取得了极为强烈的认知和修辞效果:他把“希望”比成“灯塔”和“仓库”;把“物质财富”比作“宽阔的海洋”;把“正义”比作“金库”和“宫殿”等。全文至少用了17个隐喻。生动形象的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对自由平等的渴望表达得畅快淋漓,一泻千里。
由此看出语境是受话者在话语过程中提取、构建并加工话语假设的背景,而话语假设当且仅当在该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
(2)宏观情景信息,即地理、文化、社会、政治背景等诸多文化因素,是表达和理解意义的关键。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中的隐喻当然也植根于文化,折射出某种特殊的文化结构和色彩。隐喻的使用者和受用者之所以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共同的文化根基是关键因素。比如,生活在临海地理环境的人,语言表达上多采用与海洋相关的语汇表达隐喻,如: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miss the boat (坐失良机)等;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西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温暖和湿润,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因此,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诗人雪莱在 “西风颂”里是这样赞颂西风的: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诗人把西风比喻成希望和力量,象征蕴含生命力的春风。
除了地理疆域因素,隐喻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俗风情都有联系。如,欧美人表达“惨败”会说“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无独有偶,汉语亦有“败走麦城”之说。英语隐喻有“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汉语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说等。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系统中的一种操作,具备一定的语境规约性。Ortony认为隐喻表达的第一要素语境,根据以上所说数据驱动程序来解读某一隐喻性词汇、句子。
3.3 隐喻认知与思维
认知隐喻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而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心智的体验性是指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获得的经验,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包括推理、判断、选择、想象,知识和知识创造性思维。莱考夫等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思维过程)是通过隐喻来建构,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使语义理解变得容易。
3.4 隐喻与跨文化交际
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文化预设背景的,或者说文化在体验本身中得以体现(不同民族可能有某些相同的经验积累,催生出相似的隐喻表述,如英、汉语中都有方向性词语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汉语常说“情绪高涨”,英语有:Her spirits were high with the hope of seeing Nick in minutes rather than hours. (她很兴奋,因为只消等上几分钟而不是几个小时就有希望见到尼克了)。另以动物隐喻为例。由于人类对某些动物的习性、特征和习惯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因此基于这些动物表象的认知,不同语言的概念隐喻有重叠现象,如蛇(snake)在中英文化中都是让人恐惧产生厌恶的动物,英语以snake 为中心的词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危险),汉语则有“佛口蛇心”之说。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不同群体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某些现象或事物的确有不同的经验内涵和价值取向,这种不同的价值观也渗透到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如汉语中“龙”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是最神异的灵兽,象征吉祥、尊贵、神圣,是中华文化的元色,体现美好的意义,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而英语文化中“dragon”(龙)则是一个张牙舞爪、令人生畏的怪兽形象,是凶险、罪恶的化身,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不同文化处于不断的碰撞和交织中,汉英隐喻也在不断交融与互鉴。透过隐喻我们可以洞悉文化在认知中的异同及其理据,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4 结语
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语言很复杂,隐喻式的语言俯拾皆是。认知隐喻观认为人们通过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或意象图示、框架等)认识和构造对他事物的认知模式,即实现跨域映射,隐喻也因此产生。隐喻的认知是认知结构、文化心理、语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2002(1).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