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莱斯绸的工艺特点及发展方向研究

2015-11-13 09:26程应奋
中国纤检 2015年18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程应奋

摘要:现代维吾尔族作为塞种、月氏、回鹘和汉等民族的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文化及民间工艺。在这过程中形成的艾德莱斯绸,是中国传统扎经染色的代表之一。艾德莱斯绸融合了维吾尔族的人文气息、自然景观、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在很多方面反映了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生活情趣、审美等特征,是维吾尔族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艾德莱斯绸肩负着带动南疆少数民族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重任,艾德莱斯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艾德莱斯绸;图案纹样;扎经染色;传承与发展

1 概述

中国的染织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凝聚和积累了各族劳动人民众多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形成了以扎染、蜡染、蓝印花布为代表的中国国粹“三染”的染织体系。数千年以来维吾尔人利用丝绸织艾德莱斯(Atlas,即土花绸)、高级绸缎(Xayi)、丝锦(Kimkhap)、白柯赛木(Baqasam一丝绵混纺的带条纹土布)、且克曼绸(Chekmen)等各种丝绸品作为维吾尔人生活中常用的布料。艾德莱斯绸就是采用手工扎染方式制作的丝绸。

1.1 艾德莱斯绸简介

艾德莱斯绸是一种有近2000年历史的手工丝织品,主要产区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和田地区。这种丝绸幅宽为45厘米左右,长度6.5米为一匹,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按图案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染色。一匹花绸的诞生,要经过扎经、染色、整经、织绸等多道工艺。艾德莱斯绸用草根、核桃皮、石榴皮和吐曼花浸泡的植物颜料染色。其色彩缤纷绚丽,虚实相间,对比强烈。图案简洁、抽象,又不失生动,风格上倾向于惟美和浪漫。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艾德莱斯染织整个过程中,工匠们从不使用图纸,无需做任何染织前的图案设计,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都贮存在大脑里,充分反映出维吾尔工匠们出乎想象的智慧。艾德莱斯绸,再现了大自然中光和色的美感,吸聚东西方文化之精髓,闪烁着有别于中原丝绸的异样光彩。

2008年,“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和田吉亚乡成为艾德莱斯绸的技艺保护基地,古老的工艺得到保护与弘扬。

1.2 艾德莱斯绸名称的含义

多数人认为,“艾德莱斯绸”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扎染工艺有关,是“扎染的绸子”的意思。也有学者考证,“艾德莱斯”是“阿德拉斯”这个语言转化的结果。“阿德拉斯”的意思是“地图”,它反映了新疆的美丽,不仅有水、戈壁滩,还有绿洲、雪山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艾德莱斯”是维吾尔语。在维吾尔语中,“艾德”的意思是身体、肉体,“莱斯”的意思是飘柔、飘拂,不沾身。两个词放到一起后表达的意思就是,穿在身上比较凉爽,有花的绸。

1.3 艾德莱斯绸的来历

《大唐西域记》记载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丝公主”,古老的于阗王曾娶一位来自东国(也有书说是中国)的公主为后。在迎娶公主时,于阗国的使者暗中请求公主想法把桑蚕养殖技术带来。公主将这个请求暗记于心,下嫁之时,她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一路骗过关防。这样,才把养蚕抽丝、纺线织绸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本地居民方可自制丝绸。 这个传说后来得到了考古的证明,在和田洛甫县山普鲁古墓和尼雅古城遗址出土的距今至少2000年前的丝绸碎片和今天的艾德莱斯绸制作工艺完全相同。而桑树种植、蚕养殖和残存的木制手工“艾德莱斯”纺织工具残件,更是证明了艾德莱斯的古老历史,所有的工艺历时几千年未曾有过较大改变。

艾德莱斯绸的织造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多种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2 制作工艺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古时被称之为“绞撷”或“绞染”,元人胡三省在他的《资治通鉴音注》中说:“撷,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扎染是根据装饰的需要,利用针线对纺织品进行扎缚、缝缀、打结等处理,以造成防染或不等量渗透而显现出色晕天然、边沿柔美、深浅各异、丰富多彩的特殊效果。

国际上流行的扎经染色技术术语为“Ikats ”, 系马来语, 即扎、捆之意。在《中亚伊卡特——来自于罗氏的收藏》(这本书介绍了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亚洲司中东部的助理馆长罗比·克拉克罗氏收藏的伊卡特,它们都是来自贸易繁荣的中亚城市,如喀布尔、布哈拉、费尔干纳等)一书中,中亚现代伊卡特制造与新疆和田吉亚乡古老的艾德莱斯制造,其缫染织工艺流程基本一致。

2.1 缫丝

第一道工序是缫丝。将蚕茧放入滚水的锅中,目的在于杀死蚕茧的毛虫和溶解丝胶。散开的丝线用一根细棍或者小树枝从锅中直接捞出,并且用手分成一缕缕。这样的丝质地不均匀, 要被进一步地精加工。通过将丝绕到手摇纺车上来扯平丝和增加丝的强度,通过反复的煮丝来增加丝的白度和强度。丝被绕在线轴上用来纺经线。

2.2 扎经染色

纺好的经线分成几组,经过一些孔穿入木制框架的尾端,穿好后,工匠用炭笔直接在经线上画出图案,画出每种颜色的边缘线和标示出每种颜色的区域。接下来匠人会用玉米皮或者塑料薄膜扎住经线的一些区域用来防止第一次浸染染色。整个经线从木框架上拿下,进入染房进行第一次染色。经线被松散地缠绕在一根长棍上,浸入染料水中染色。染色完成后,用手拧经线,以免织物因含水率过高而阻碍染液携带染料分子向纤维内扩散,透染性差。然后放到支架上晾晒,晾干之后,捆扎的部分被松开,再次被固定在木框架上,进行下一个颜色的区域标注和捆扎。色彩丰富的艾德莱斯需要多次重复这个过程,这是一个技术要求高、合作性强的过程。

原始的艾德莱斯采用天然植物和天然矿物做染料,到19世纪末,化学染料被广泛应用,代替了传统天然的染料。

2.3 织布

经线被剪成大约6.75米的长度,安装在踏板织布机上,通过踏板来移动经线,以便让纬线可以穿行,经线比纬线密集、经线上的图案没有被纬线中断, 所以一边织布,一边就可以看到艾德莱斯花纹呈现出来。

3 传承与发展探讨

3.1 艾德莱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艾德莱斯的传承基本是师傅带徒弟,心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传统艾德莱斯手工业的人数逐渐减少,民间大师年龄逐渐增大或者亡故,一些艾德莱斯图案纹样面临着失传或者已经失传,已有的图案没有整理成图案书籍,图案资源匮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德莱斯绸逐渐与现代审美意识和质量要求产生了矛盾,其社会需求逐步减小,又无现代营销渠道,古老的手工艺一直面临失传的危险。

3.2 艾德莱斯的发展

艺术设计也要以人为本、最终服务大众。对新疆“艾德莱斯”深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在推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开发新疆的人文资源,提高当地艺术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达到生产者、使用者、经营者、设计者、研究者的多赢。

丝绸原料的生产可以推动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桑树种植、推动养蚕业;绸料加工可以促进传统手工业的革新,在传承优秀手工技术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机器加工工艺,提高产量也就提高了制造者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从研究“艾德莱斯绸”的物质基础出发,综合现代新审美观的同时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艾德莱斯绸产品品质,提高艾德莱斯绸在国内外市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保护和传承新疆艾德莱斯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种特殊的地方文化艺术引荐给更广阔的市场,为更广的大众服务,从而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民生、激发经济内生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